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年薪30萬都不夠花

年薪30萬都不夠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1:53:17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

最近有粉絲抛給老藝術家一個世紀難題:麻煩告訴我中午吃什麼。

老藝術家看到默默流下了兩行清淚,「中午吃什麼」這難道不是全人類的世紀難題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煩惱,已經成了全世界的通病。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

都說《早餐中國》拍個100集都不嫌多,要是給午餐中國拍個紀錄片,相比劇情太單一最多隻能撐個5集的長度。

但能做到周一到周五不重樣,已經很不錯了。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3

△細細體會這種當代人午餐的變與不變

如果專門拍一部職場午餐劇,可能拍到的場景每天都基本如此——

臨近十二點,「今天中午吃什麼」這樣的問題抛出就像石沉大海。在同事群裡,誰先問出這個問題誰就輸了,這會意味着你可能要等上至少20分鐘的沉默時間。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4

△當代社畜的每天都在思索一個人生哲學問題:今天中午吃什麼

這時候可能有行動力很強的人,提議說:「我們先出去邊走邊說啦!」于是一群人終于浩浩蕩蕩出去覓食,發現留給午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沒法跑遠路去吃飯。

所以結果很多時候,大家隻能随便選擇就近的快餐,匆匆忙忙吃完回來。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5

△将就是職場人午餐的底色/圖蟲創意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職場午餐到最後都無可奈何變悲劇。

是我們低估了午餐?還是我們沒法擁有午餐自由?老藝術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午餐自由,到底「中午吃什麼」這個世紀難題什麼時候會有個答案?

現代人逃不過的“午餐病”

吃午餐,尤其是在職場,是門欲望經濟學。這是一場欲望和你的消費力的博弈。

如果你想吃得好,多半要不就是吃得貴;要不就花費的時間成本高:吃得慢,外出或者送餐距離可能還遠,或者就是你給自己做的午餐便當花的時間長。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6

△智聯招聘網2019年白領調查報告

就拿廣州作例子。在廣州老城區外出午餐,最低消費大概可以在15元-20元左右,通常可以選擇一份簡單的碟頭飯比如香菇焖雞飯、沙姜雞飯等等管飽,如果是在茶餐廳,消費通常人均都要在二三十元以上。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7

如果是在類似天河區珠江新城CBD商圈,消費大多在三四十元以上,很多白領中午點一份沙拉簡餐,基本都是35元起。

而且基本上這類商圈點外賣的比例更高,一到中午,花城彙的每家餐廳,基本上都排滿了人。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8

△中午排隊吃快餐是都市白領們每天的必修課/圖蟲創意

别不知足了,看看英國白領們對午餐有多長情。英國某美食網站發起上班族午餐習慣調研,發現受訪者中竟有1/6的人連續2年午餐吃同樣的食物——

火腿三明治、奶酪三明治、雞肉三明治、蝦肉三明治、雞蛋三明治……

給英國白領一個三明治,他可以給你整出一個月不重樣的午餐。他們有多愛三明治,最省錢省事簡便,你還可以來一份什麼夾層都沒有的烤三明治。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9

△英國職場人對午餐真的很長情/unsplash

抛開午餐飲食不健康,還單一無聊,選擇少還要考慮消費力之外,怎麼吃午餐,對職場人的精神狀态來說也是一種慢性病那樣的折磨。

美國咨詢公司 Hartman 受食品公司的委托對職場人士的用餐習慣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2% 的人都已經習慣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吃午飯,他們一邊吃飯,一邊打電話、回郵件、改 PPT……

1987 年的電影《華爾街》裡,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就對辦公室用餐有過言之鑿鑿的論斷——窩囊廢才吃午餐

職場人吃午餐的樣子看起來有多慘?看看這組國外攝影師拍的“desktop dining”就知道了,就算你年薪三十萬,這樣看起來還真的蠻慘的。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0

對于當代社畜來說,中午花時間出去吃個正經午飯都有可能被視為帶薪摸魚,就算手頭的任務沒有那麼緊迫。

這就是社畜們的自我修養:在辦公桌匆匆忙忙對付一頓午餐,其實就是工作餐而已。

不過就算這樣,也是有人能玩出苦中作樂的花樣。不然哪來的“辦公室飲水機打火鍋”辦公室系列短視頻的火爆。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1

不過要是你冷不丁在辦公室吃一份廣西螺蛳粉,除非你有顆強大的心髒可以無視辦公室同事的白眼,才能肆無忌憚地吸粉。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2

吃午餐的慢性病除了選擇困難症患者永遠不知道中午要吃什麼之外,它還有帶着職場社交的屏障。

午餐對新員工來說,是職場社交的考驗,因此找不到同事吃午餐,還能衍生出一種别樣的“焦慮症”。

領導邀約你共進午餐,多少你得留心眼,這可能是一場隐形的加餐考察。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3

△分分鐘可能遇上愛在吃飯時候批判工作的明學領導或者同事

團體意識已經走火入魔的日本上班族,不僅有以工作郊遊為核心的“人脈午餐”,還有“便所食”。

害怕被群體抛棄落單的人,為了不遭異樣眼光,還衍生出而一種“在廁所就餐”的怪誕現象。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4

所以你說我們吃個午餐有多累。午餐早已不是我們想吃就吃的權利,而變成了到點就打卡的加油站,更套上了一種隐形社交磁場的壁壘。

不是我們選擇午餐,而是午餐在支配着我們。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5

午餐本來就可有可無?

既然這樣,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午餐支配的呢?

這也不是理所當然,往早了算,在原始狩獵采集的族群生活裡,我們的吃隻是因為饑餓,完全沒有規律可言。你想想連食物都很難保證了,更别提一日兩餐。

到了文明社會才有定時進食這碼事兒,“從混沌到有序”就是文明化規訓的過程。

午餐最開始出現的形态,隻是非常小部分的現象,比如唐末五代敦煌出現的兩餐之間加小食的習慣。

三餐制的來源,據正式記載最先見于明代的江南人家,被看做是上下午中間的加餐“點心”。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6

△午餐可能隻是作為大戶人家這點小點心而已

這是午餐最開始的形态,非正式的,隻是在兩餐之間發展衍生出來的。

别以為這種一日三餐的習俗,最常見是在貴族官宦人家待客之時,其實像工匠、傭夫等等較貧窮的底層群體,才是最需要一日三餐的。

以前隻有朝食和晚食,現在有些農村地方上午九點左右那頓還是叫“吃朝”,中午那餐一般沒有,除非是有農活,一點左右“吃晏”。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7

等到清代時期,由于勞作繁忙體力支出,農忙時會在午後給自己以稀飯少量加餐。

清人張履祥《補農書校釋》就提到,農忙時傭工“炎天日長,午後必饑;冬月嚴寒,空腹難早出。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以早粥”,有的甚至還一日四餐到六餐。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8

△古代赈災往往是派米湯/《鐵齒銅牙紀曉岚》劇照

也就是說,午餐的出現,推想起來是随着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文明社會中逐漸形成穩定食物供應的現象,同時也是為了應對體力勞動支出而臨時加餐,進而逐漸固定化形成一日三餐制。

不僅僅是在中國、日本這樣的東亞國家,就算是在西方國家比如像英國,最早出先的lunch這個詞,就是作為mid-day repast的含義,午餐一開始的形式也就是“大塊面包或奶酪”而已。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19

在英國貴族們看來,最初的午餐是在鄙視鍊最下端的,更像是遊戲人間和女人們閑暇代表的便餐。

真正将午餐扶上正宮之位的,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午餐成了一種正統的制度化産物。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0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工業化食品為人們提供食物的國家,許多工人在工廠長時間工作。

作為一種實名制的能量補給,午餐出現在工業革命時代,而後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成了根深蒂固的儀式。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1

後來在1937年,美國幹脆有個叫Jay Hormel發明了一個叫Spam的食物作為午餐,僅僅隻是簡單地将香料和火腿混合制成的罐頭食品。

這就是後來火遍全世界的午餐肉。一開始午餐肉還在中上層階級流行,後來漸漸普及成全球平民的午餐肉,細想這不就是工業化午餐的最初原型嗎。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2

△中産和上層階級為了便利省時而想出來的懶人午餐

乃至于現在,我們更傾向于認為午餐甚至會比早晚餐重要。想想如果現在回歸到早晚餐的規律,多少快餐業分分鐘被逼上梁山起義。

午餐的逆襲史,大可以拍一部勞動者勵志的時代劇了。現在午餐大可以用勞動者補給站的角色藐視早晚餐,你們算什麼,他們沒我可不行。

世界午餐圖鑒,你站在哪端?

終究來說,不同于早晚餐,午餐還是帶着汗水的苦澀出身的。

要是給現代人以一日三餐的幸福度來個民意調查,不用想午餐的幸福度一定是拖後腿的。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3

△再好的咖喱汁,在一堆工作和辦公桌面前都像排洩物

在世界午餐版圖上,看得不是吃的價錢,而是吃的時間。你有足夠支配午餐的時間,才有時間決定午餐的豐富度。

工作狂性格的德國,法定的午餐時間僅有半小時,但還好基本上下班的具體時間不會管得太嚴格。

德國的公司對于員工的午餐不吝啬金錢,一般會給下屬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餐條件。他們更喜歡在企業食堂就餐,也就少部分人會選擇在附近的咖啡館或者飯館打發午餐時光。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4

△這算是高端德式午餐了,香腸是不變的主色

美式午餐就實在不敢恭維。雖然時間也是半個鐘,但吃得質量也許可以說是最差的,他們未必是午休時間短而緊湊就吃得糙,省錢是美國人午餐文化的一個關鍵考慮點。

他們堅信午飯吃得少能夠減少下午的困意,幹脆将午餐讓位給早餐,休息日也隻是用早午餐bruch代替。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5

△這已經是非常豐盛的美式午餐了,具體其實可以參考麥當勞那種快餐

英國上班族雖然有一個鐘的午餐時間,但最新調查表明,他們花在午餐上的時間,也就隻有3分半鐘而已,最體也不會少于半小時。典型的英式午餐也就是三明治、一包薯片、水果和飲料。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6

△英式午餐,三明治是不變的情人

午餐吃得苦逼又倉促的還有日韓。韓國人力網站incruit的調差顯示雖然公司規定了1個小時用餐時間,但43.5%的受訪者都表示實際用餐時間隻有10-20分鐘

韓國人民最愛的午餐,是被美國嫌棄,爛大街的垃圾食品午餐肉。在他們看來午餐肉加泡菜就是極品了,想想就知道韓國午餐有多貧瘠了。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7

△午餐肉、泡菜、方便面是韓國人民的極品午餐配置

相比起來日本就好多了,基本上會自帶午餐便當。看一個日本人的午餐便當裡有什麼,就知道他的消費力和飲食态度。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8

△最近還出了這款上班族迷你便當手表,真的是越來越迷你

日本上班族社畜感也許是最重的,看看越來越迷你的便當就知道日本多怕自己吃午餐會影響别人,之前還出現過提前3分鐘買飯還會被扣半天工資的悲催故事。

最傳統特殊的老藝術家還是提名印度。傳統的孟加拉午餐其實可以包含七道菜,算是非常豐盛了。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29

△印度人民的午餐看起來已經是貴族

午餐吃的好的當然不缺,比如著名的法式午餐。法國人對午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這是他們享受社交生活的權利,而不是用來充電的。

法國人平均有2個小時的享受午餐時間,有43%的法國人願意花費超過45分鐘的時間吃午餐,他們大部分喜歡離開辦公室,去餐館或者小酒館度過午餐時光,一般會有3個主菜和一杯酒,甚至還有飯後的咖啡。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30

能和悠閑自在的法國人相提并論的,還有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人。尤其是西班牙人,他們從下午兩點開始休息,一直到五點,有3個小時的午餐加午休時間,他們稱之為“Siesta”。

上班族可以吃一個小時的飯,再睡上兩個小時,因為這個時間段是一天當中最炎熱的時段,讓他們覺得沒法集中心思工作,就會選擇和家人一起度過。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31

瑞典人的午餐,也有3個小時。其實看IKEA就能看出瑞典人很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們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叫Lunch Beat Manifesto,參與的員工會有免費餐食提供。

大家一齊聚集在一個公共場所,随着音樂聲一起舞動,遊戲規矩很簡單,你必須跳舞,談論工作是禁忌。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32

現代人的午餐可是越來越奢侈了,當然對于有錢又有閑的一族,「中午吃什麼」這類問題根本就不會困擾到他們。

被困擾的大多數,都是披星戴月遊走在工作和生活兩端,又沒法好好掌控平衡點的人。

我們與周邊同類職場人對午餐态度,折射的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天平架上,到底更傾向于哪一端。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33

△倫敦職場人吃午餐衆生相/圖蟲創意

有人願意參與權力和社交午餐,讓午餐習慣成為一種工作之外的充電和能量補充,就有人願意讓午餐變得更私人自我,就算一個人也會好好享受午餐自由。

有的拼命三郎隻是把午餐給當浪費時間的間隙,而有的人就會竭盡全力讓短短的午餐時間擺脫工作符号。

其實午休時間也不是最終問題,終究還是看你留給午餐的時間有多長,你怎麼對待你的午餐而已。

在老藝術家看來,真正的午餐貴族,除了享有支配時間的自由,真正的精神自由才是王道。

年薪30萬都不夠花(午餐還不是照樣吃得像乞丐)34

△北歐的午餐畫風看起來舒服多了

不然跟你不想面對的人或者工作面前吃山珍海味,還不如跟你真正暢談想共進午餐的人,甚至是一個人享用一份15塊錢的蜜汁叉燒飯,來得自在又舒服。

最後祝願我們都能擺脫「中午吃什麼」這個世紀難題,雖然這個未來祝願跟「我希望世界和平」一樣瞎扯。

【今日話題歡迎留言讨論】

你午餐通常吃什麼?

中午吃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你嗎?

今日作者

周芷若

原文首發于《新周刊》旗下公衆号“九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