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服飾制作技藝存在于南甯市及周邊壯族地區。在龍州、隆林、西林、龍勝、那坡和靖西等壯族聚居的地方,都流傳着壯族服飾的制作技藝。壯族服飾出現的曆史久遠,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了包括首服、身服、足服在内的一整套獨特的服飾形制及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藝。
《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着黎桶,下圍花幔。”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制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并于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紮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鈎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着精緻的圍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繡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
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着破胸對襟衣,無領,繡五色花紋,鑲上闌幹。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于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紮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幹。
勞動時穿草鞋,并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繡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镯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壯族服飾一般要通過紡織、印染、刺繡等工藝過程由手工制作完成。紡織:壯族人民将産于嶺南地區的葛、麻、棉、蕉、竹、木等原料,通過一定的紡織工藝,紡紗成線,織線成布,作為制作服飾的面料。
印染:織出的胚布需經過染色後,才能用來制作服飾。壯族民間傳統的印染方法有平染、蠟染、紮染和糯米染。刺繡:從繪圖方式看,壯族刺繡大緻可分為針繡(又稱平繡)和剪紙貼繡(又叫凸繡);在技法上,又可分為平繡、挑花、打籽技法、貼布、堆花等。此外,各種飾品也是由手工制作完成。
随着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壯族人也不斷地對自身的服飾進行改良和創新。經過改良和創新後的壯族服飾,充分吸收了壯錦的元素,在面料、裝飾材料、圖案等使用上,迎合了現代人的的審美情趣,顯得極為紛繁奢華,尤其是節日盛裝和舞台服裝,特别的多姿多彩。2014年,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互聯網創新平台!以線上 線下模式,建築 互聯網 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于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将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衆的衣食住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