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09:12:05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物候詩五首:夏至南風盛,南園荔枝熟

時光流逝總在不知不覺中,比如荔枝上市,才發現櫻桃已經接近尾氣,若想吃櫻桃枇杷隻能等到來年,或者吃櫻桃枇杷罐頭,但是荔枝卻開始上市了。荔枝的上市,在宋朝,集中在夏至前後,所以又有荔枝夏至果的美稱。所謂“晚霞紅入荔枝天。”

今天談的夏至和古代物候的關系。夏至節氣和荔枝成熟有關系,還和什麼物候關聯緊密呢?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1

夏至,在每年公曆的六月中旬,農曆的五月中,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但是卻是古代的重要的節氣。它的重要,體現在這是古代天文意義上絕對重要的一個坐标。

古人觀測太陽和地球的關系,運用了一種簡單卻科學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測量太陽照射物體,得到的影子。而每年有這麼一天,太陽直射物體之上,所得的影子最短,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現日光垂直,物體瞬間無影的現象。而這種固定的光線變化周期,就是年份的重要定位和劃分。以此日為節點,将一年太陽光在地球表面運行的周期,分為年,四季,比月亮的月曆劃分,更為恒定。

此日就定為夏至,含義是夏天,太陽運行到中天極緻。至,有到達,最後的意思。

那麼這是太陽在北半球最高的角度,在北回歸線,太陽是有垂直一瞬。到達這個節點,然後南行。下次回到這裡,就是天文意義上的一個年份周期。

所以在古代,夏至是個神秘重要的大節,體現在自有文字記錄的周朝,就有重大的皇帝祭祀太陽神,這種古老虔誠的儀式直到清朝末年。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2

普通的百姓未必如帝王或者有學問的人一樣,每天翻看日曆的節氣,那麼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輔助人們認識夏至節氣的到來,就是比較固定大家常見不同于其他時段的物質變化,古人稱之為物候。當然古代的物候的物質和現代物理學上化學的物質,是有區别的,通常指的是大家看得到的動植物。

在周朝《禮記月令》當中,談到了仲夏夏至節氣的一些物候。

“是月也。日長至,陰陽争,死生分,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

就是說周朝的時候,這個月,有太陽到達夏至頂點,陰陽之氣開始交替,有些動植物進行換代,有生有死。最能體現夏至節氣特點的,就是鹿開始脫角,蟬開始鳴叫,半夏這種植物開始發芽,木槿花開始開花。

有人說鹿角解,怎麼我不知道啊,我哪裡看見見鹿,鹿現在都是珍稀瀕危動物了,那麼古人怎麼這麼肯定鹿角是這個時候脫落呢?這也太不科學了吧。

那麼周朝的月令是記錄先秦時代北方黃河流域的物候。而那個時候,根據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桢研究,北方比現在溫潤,類似現在的長江流域,河流湖泊森林衆多。這種氣候非常合适鹿的生存。

所以那個時候的古人,是經常在郊外看得見野鹿的,先秦詩經裡,有關于很多鹿存在的詩,它們在郊區河邊飲水,和人類的距離不遠。

不過周朝晚期,戰國時代,氣候就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北方變得寒冷,而鹿的生存也變得艱難。随着人類耕植地盤的不斷擴展,大規模的鹿群就很少見到。

唐朝的氣候稍稍回暖,在長安附近的樂遊苑還可以看到鹿,到了宋朝,這裡肯定就沒有鹿了。

公鹿在夏至時段脫角,到底正不正确呢?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3

木蘭鹿與熱河麋,解角均于夏至時。

雖曰牝同頭秃矣,原看牡異隊分之。

下來頗似牛羊晚,友去聊欣左右宜。

著說證明千古舛,此非矜智驗真知。”清 · 弘曆《月令七十二候詩 五月夏至中三候 》

最有資格的當然是飼養鹿或者擁有鹿的人。隻是古代飼養鹿的人沒有文字記錄,而擁有鹿的地主貴族可能心思也不在這上頭。但是有個人是個例外,提供了比較真實的答案,那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因為他擁有木蘭獵場和北方無盡的森林。作為遊牧民族的後人,清朝皇帝保留着狩獵的傳統,這和宋朝明朝的皇帝不一樣。

他做了很認真的研究。說《禮記月令》上,寫仲夏鹿角解,仲冬麋角解,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沒有明确的證據,那些解釋裡說,鹿是因為是山獸,夏至感受到了陰氣,所以脫角,麋是水澤中的野獸,所以仲冬脫角,但是我親身體會是,無論木蘭狩獵場的野鹿還是熱河的麋鹿,它們都是在夏至時節脫角。而且公鹿脫角之後,頭上光秃秃的,和母鹿看起來沒有區别,有區别的隻是公鹿和母鹿分為不同的群落,在草原上看到的時候,還是很容易分辨。

鹿群每次下山,和牛羊一樣,都在傍晚,它們在一起遊戲飲水,其樂融融,這也是它們最好的繁殖求偶期。

我來寫下這些,是證明古代有些資料正确,有些資料不正确,許多東西要親身體驗,才知道什麼是真的。

也就是乾隆皇帝以自身的體驗,證明了上古流傳夏至鹿角解相對正确,也提出了仲冬麋角解是錯誤的記錄。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4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渌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中唐 · 元稹《詠廿四氣詩 夏至五月中 》

唐朝實際北方郊區已經很少看到鹿了,鹿已經遷徙進更遠的叢林草原地帶。

所以元稹的夏至節氣詩,比較貼合唐朝時代氛圍,沒有談鹿。而是開篇就寫了夏至常見的蟬鳴。

到處都是蟬聲時,證明農曆五月夏至到了。

蟬聲有個特點,就是在溫度24度以上,蟬才會鳴叫。這也證明夏至時節已經進入火熱的夏天。溫度至少是在20多度以上,如果蟬鳴不止,持續到夜晚,有過夏天酷熱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炎熱酷暑來了。

夏至蟬鳴隻是一個開端,因為夏至之後是長達30到40天的伏天,氣候高溫高濕,雖有雷電暴雨,但是不影響氣溫持續走高。

夏至的特點是,天上有驕陽,時常有雷電暴雨,雨後容易看到彩虹,也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真是陰陽期薄,水深火熱。

這首詩給人盛夏的感覺。蟬鳴,深水,大太陽,雷雨,雷電,彩虹。

而當代人聽到蟬聲,往往也知道,最熱的夏天到了,那蟬聲更添燥熱。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5

”天台十二旬,一片雨中春。

林果黃梅盡,山苗半夏新。

陽烏晴展翅,陰魄夜飛輪。

坐冀無雲物,分明見北辰。“ 唐 · 李敬方《天台晴望》

如同鹿在先秦時代常見,半夏作為一種古代常用的藥材,在神農本草裡就出現。上古之人對于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是相當熱愛的。因為周朝氣候偏暖,所以,當時的人們應該是經常看見半夏這種植物,在北方的平原山林地帶,在夏天茁生。

之所以叫半夏,就是和其他植物不一樣,半夏仲夏夏至時節才蓦然抽芽,格外清新。在夏天有解毒,治療夏天瘡毒,幫助消化的重要作用。

所以先秦,看到半夏抽芽,也可以知道夏至到來。

不過依然是氣候原因,這種廣譜的野生植物後來就退到了北方某些山林谷地,除了道士醫生懂得做藥,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關于半夏的詩文特别少,關于半夏,集中在藥方裡。

所以唐朝的元稹,在夏至節氣詩裡,不寫鹿,也不談半夏,在唐朝,這兩種物候離人們太遠了。

但是半夏在一些山林藥材詩裡,還是屢次出現。

比如這首唐朝的天台山夏至節氣,寫到了山林氣候,夏至如春,黃梅成熟且落盡的時候,山上藥圃的半夏正在清新抽芽。

在山中,如同神仙一樣,看見日走月流,看見夏夜的星辰,讓人生出翅膀來。

詩詞中偶爾用半夏,就這兩個字,就讓人感受了盛夏的清新,隻是看見半夏的人太少,作為物候來講,就是挂在夏至物候的文字上讓人遐想。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6

”灰飛陽律一陰生,物候驚看木槿榮。

百歲韶光同過馬,十年生計付流螢。“明 · 陳吾德 《夏至贻同會諸君 》節錄

夏至還有一種花,不因氣候變遷失去蹤迹,那就是木槿。鹿們都逃到深山,半夏也退守山谷,但是這種叫木槿和舜花的灌木,從舜帝時代或者更遠時代就人工種植和流傳下來。

因為它繁殖力強,柔韌,插地能活,在上古就是籬笆和界田的良好樹種。

盛夏正是農田茂盛,麥浪或者稻浪起伏的時候,在垅上,一排排木槿界田防風,還有遮陰效果,最重要的是漫長炎熱寂寞的夏天,它們開出一朵朵可愛向陽的花朵。

這些花朵也能吃。

所以周朝夏至的物候,許給了田園之花木槿。

而無論後來的人怎麼說木槿花朝開夕落,都毫不損害它的夏日之美之蓬勃。木槿花是朝開夕落,可是它繁茂的花期長達半年之久,伴随着農田房舍,和盛夏的太陽一樣守護着田園。至今木槿仍舊是重要的農田園林樹種,它的花開,讓盛夏别有一種清雅。

所以木槿是妥妥的夏至之花,從先秦流傳到今天,常見,讓人愉悅。

是,如同這位詩人說,鬥轉星移,季節變化到了夏至,夏至最讓人驚豔的花朵,就是木槿。木槿開在你眼前,讓你感歎花的一日之美,也讓你生出百年人生容易過去的歲月之感。

但是木槿花的美,在于,明明知道會凋謝,卻更加絢爛地開放,将一樹花的生命,連綿到了秋天。這難道不是一種生命的向上嗎?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7

實際上從唐宋開始起,有些古代流傳的物候,就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所以人們會另外創造物候,以對應夏至。比如在唐朝,多用初荷,就是最早開放的荷花。而宋民朝,由于荔枝不斷從南方運送到北方,成為夏至名果,有大量的詩詞,用荔枝成熟,對應夏至節氣。

”夏至南風盛,維舟向河澳。

問君何淹留,南園荔枝熟。“明 · 區大相《舟行雜詠 其十 》

夏至吹來了溫暖的風,而我停下了舟,将船系在河邊碼頭。

你問我為什麼此時淹留,難道不怕此時的熱浪嗎?

我告訴你,我不怕,我還有最美的遊曆,聽了你也要食指大動。

說來聽聽?這裡南園的荔枝成熟了呀。

在成熟的荔枝園吃荔枝,那是小錢管飽啊。

蘇東坡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而當代物流便捷,保鮮技術提升,坐在家裡就可以享用夏至美果荔枝,便宜又多汁。

關于夏至的古詩和詩意(夏至古詩五首解讀夏至物候)8

在了解了古代夏至對應的物候,你和我一樣,鹿和半夏現在難得一見,但是木槿花開荔枝紅啊,這麼一想,那蟬聲也就不那麼讨厭了。讓我們享受夏至和盛夏。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