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三千多年的曆史都被寫入其間。《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共52萬6千5百餘字;它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代「正史」傳承,影響千年史學研究與寫作;它生動的文字、秩序井然的陳述,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也帶着史學獨立門戶。但,你是否可曾想過:為什麼是司馬遷寫下了《史記》?
封面
1941年民族危亡之際,著名文史學家李長之先生,在颠沛流離之中,基于先前的系統研究寫下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從司馬遷出生的背景 — — 繼承齊楚文化後的大漢,到家中數代史官的家學淵源,再到他的個人成長經曆、性格養成要點;
從司馬遷的創作起點到李陵案的背景與拐點,到司馬遷對各家思想的認知與接納,他寫作呈現的政治觀與風格個性,再到《史記》的後世影響......
李長之先生抽絲剝繭地分析司馬遷、解讀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的個性
司馬遷為每篇傳記設定了中心,圍繞着中心展開書寫;再把與該主題關聯度不高的次要論點放在其他地方。如此一來,我們看單篇的《史記》文章,可能會在贊揚司馬遷表達與寫作之時,也吐槽他作為史官的偏頗。但實際上,隻有在通讀《史記》之後,從可以發現《史記》兼具文學創作與曆史承載。這是《史記》的個性,也是司馬遷的小心思。
《史記》的語言
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有着極高的文學魅力。在李長之先生的解析之下,《史記》的同一律、文章與人物個性相符的統一、為突出對比之人物的性格而設置的對照形式,寫合傳時的對稱律、因故事情節遞進而展開的上升律、為凸顯奇效的奇兵律、為緩緩情緒的減輕律......這些語言韻律,就像房子的結構一般,雕梁畫柱好像都很輕巧、卻是無一不重要,就是它們組建起《史記》這棟華麗的大型建築物。
......
部分目錄
這是我看的第二本李長之先生的作品。之前讀《李白》時就被李長之先生的文字吸引,在先生極富感情的解讀下,李白的人物性情、精神人格、思想變遷更加立體,讀來特别讓我入戲。這本《司馬遷》卻又帶來全新的感受,它不再是審視批評性地觀察與思考,而是從時代文化塑造的背景、再到人物三觀塑造與風格,像立體投影儀投屏一般,讓司馬遷躍出紙面、讓他告訴我們:為什麼他要寫下史記? 為什麼他能寫下史記?為什麼他會寫下這樣的史記?
讀着讀着,我開始懂得:為什麼是司馬遷寫下了《史記》......以前閱讀時,諸多的模棱兩可的地方也開始漸漸清晰起來。或許,哪天找找《史記》來讀。
P.S:這本《司馬遷》的原型是李長之先生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再加上簡短的「司馬遷小史」,而組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