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書體,多采用篆書,制作工序先寫後刻,故習慣把“印章”統稱篆刻。
所謂篆書,是古漢字書體的名稱,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大篆,相傳為周宜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秦時為與小篆相别,将其稱為大篆。後世亦常把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春秋戰國時六國通行的文字統稱為大篆。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其産生的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甲骨文,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篆書作為高古典雅、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仍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尤其随着篆刻藝術的繁榮發展,更是離不開它。但随着曆史的發展,經過幾千年來文字的演進,作為實用字體,篆書早已退出曆史舞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它。初學篆刻者一般對篆書比較生疏,識篆較少,書寫和欣賞能力有限。這是學習篆刻的一大“障礙”。有人非常形象地說:“ 未識篆語印,何異盲人語色。”“障礙”是繞不過去的,因此識篆就成為學習篆刻的入門功課。
篆刻是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書篆是基礎,刻是表現字法、筆法的手段。刻因篆佳而傳神,篆因刻佳而生輝,偏廢任何一方均難取得篆刻藝術的獨特之美。但像任何一對矛盾總有其主要方面一樣,“書”與“刻”相較,書更為重要。明代甘喝認為:“印之貴者文,文不正,雖刻龍雕鳳,無以為貴。”(《印章集說》)再從掌握的難易來說,兩者相較,學篆更難,著名考古學、金石學家馬衡先生認 為:“刀法為一種技藝,今謂之手藝,習之數月可臻娴熟。研究篆體,學習篆書,則關于學術,古謂之小學,今謂之文字學,窮年累月不能盡其奧藏。其難易豈可同日語哉。”但有的初學者誤解了篆刻是“刀書”的含義,誇大“刻”的特點,緻使作品有刀無筆劍拔弩張,缺乏筆情、墨意、刀趣、石味融為一體的篆刻藝術美的特色。
古鉨、秦漢印章是篆刻藝術發展的高峰。清代周銘在《賴古堂印譜·小引》中,強調指出:“論印法必宗秦、漢 學印者不宗秦、漢非俗則誣。”也就是說,從學習篆刻藝術的優良傳統入手,是自學篆刻惟一正确的入門途徑。不然就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習慣,想改就難了。
而古鉨、秦漢印章的高古風格,絕妙的藝術性,正是印人巧妙地利用入印篆書的特點創造出來的。如戰國時期文字不統一,字體的地域性差異很大,印人巧用這些特點施藝印文多随印面的形狀而變化形體、結構,行款比較自由,于是形成了古鉨藝術争奇鬥妍,多姿多态的特點。秦統一了文字,以秦摹印篆入印,在田字格、日字格内變化多端,書體方中寓圓,古拙秀麗,得自然風趣。漢代主要以融漢篆與漢隸于一體的缪篆入印,字體平穩,厚重大方。于是平穩端莊,古樸渾厚,就成為漢印的藝術特色。趙孟瓶以圓潤流動,勻淨秀麗 的玉箸小篆入印,疏朗有緻,婀娜多姿,以空靈取勝,後人稱之為“元朱文”并廣為效法。
正由于入印篆書之特點的差異,是形成曆代篆刻不同藝術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學習、研究篆刻藝術者隻有了解古印篆書的特點,才能充分理解曆代篆刻藝術不同的風格,更好地繼承優良傳統。
識篆是學習篆刻的入門,書篆是篆刻的基本功,其基礎越厚實,在書寫印文、經營章法時,越能在“六書”的規矩之中,變化自如,漸臻佳境。當然這并不是說,初學者要先成為通曉“六書”的文字學家和善于書篆的書法家,才能動手刻印。而應該是邊學邊幹,在實踐過程中逐漸積累,達到對篆書能識其形、讀其音、懂其義、書其文的程度。
學篆是長期的、艱苦的任務,應下大功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