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航天人的責任與擔當?來源:人民日報 7月24日,海南文昌,長征五号B遙三運載火箭搭載“問天”順利升空千裡之外,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張昊與一群年輕人歡欣鼓舞他們研制的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材料,再一次完美護航,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新一代航天人的責任與擔當?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人民日報
7月24日,海南文昌,長征五号B遙三運載火箭搭載“問天”順利升空。千裡之外,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張昊與一群年輕人歡欣鼓舞。他們研制的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材料,再一次完美護航。
氣凝膠,被科學界譽為“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它的密度可以做到比空氣還小,導熱系數比靜态空氣還低,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實驗室裡,306所熱防護材料專業創始人之一、副所長張昊很自豪,“我們研制的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氈産品,一直被用于火箭發動機燃氣管路隔熱層,輕薄、穩定、可靠。”
“極寒”與“極熱”是人類探索太空必然面臨的考驗。從長征五号運載火箭發動機工作時上千攝氏度的極熱,到“祝融号”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零下100多攝氏度的極寒,306所研制的氣凝膠材料從未缺席。而就在十幾年前,我國在這一領域還是白紙一張。
2007年,27歲的張昊從中科院博士畢業。他婉拒了多家知名企業的邀請,來到306所。“我從沒後悔過當初的選擇,在這裡,有我熱愛的事業,有我為之奮鬥的目标。”張昊說。
那時的“氣凝膠”一詞,對于張昊而言,還隻是文獻中的文字。既沒有樣品,更沒有技術細節,全靠自己摸索。因為太專注于實驗,張昊的眼角膜甚至被灼傷,一度住院。
上千種配方,上千次的失敗,上千次的重新開始。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昊終于做出了性能優異的氣凝膠樣品。
難題接踵而至。要實現氣凝膠大規模生産和工程化應用,離不開大型的二氧化碳超臨界幹燥設備。“當時國内沒有,而國外設備動辄上千萬,我們僅有一台20L容積的實驗室級設備。”張昊和同事們決定自己幹。“那時候,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實驗室,午飯晚飯都是直接送到實驗室門口。”160L、1500L……經過不斷的試驗積累和艱苦攻關,張昊和同事們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搭建起了當時國内最大的超臨界幹燥設備,氣凝膠的批量工程化生産成為現實。
選擇了航天事業,就選擇了義無反顧。“現在我們的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别看年齡都不大,但每個人都是好樣的。”曆經10餘年的不懈奮鬥,在張昊的帶領下,306所科研人員研制開發出了使用溫域覆蓋1500攝氏度至零下200攝氏度的系列化氣凝膠材料産品,申報相關專利200餘項,獲授權專利50餘項,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專利金獎等榮譽。
星空浩瀚,航天事業離不開幾代人的接續努力,更離不開各個工種環節的配合支撐。
張昊與同事們日常工作是默默無聞的,但作為航天人的豪情已刻入他們的骨子裡。“我們研發的氣凝膠産品,目前已經應用到多個領域。”張昊說,幹這一行沒有捷徑可言,“隻有耐得住寂寞,撲得下身子,才能在關鍵時刻頂上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