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8 01:23:10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

若你能看清細細的繡花針尖,先别自傲,你仍然是肉眼凡胎。

人類上佳視力,目力所辨清的最小物質為0.1毫米或僅僅再小一點。

就像人類肉眼能看清成熟的卵細胞,揣測那個不存在的生命前世,這隻是上帝的眷顧。

納米是現代長度單位,1納米等于一百萬之一毫米,想能看到,除非你是神仙。

本邦古代,什麼東西能夠這麼小,再小也小不到超越納米吧?

這事,按《容齋》主人洪邁的觀點:你不知道的,可不一定沒有哦!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2

了解自身和世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渴望。

但是肉眼永遠無法看到僅僅5微米大小的精子,生命原始形态,人類隻能看到半面。

現實世界中,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确實太多了,如蚊子的嘴巴。

一個蚊子的嘴,直徑約為0.06-0.08毫米,隻有鬼才看見。

也許,上帝認為人看的已經夠了,可人類卻大聲地說:還不夠!

大小雖然是長短寬窄的計量問題,卻勾連着人的大腦回紋。無論标準的确定,還是妄想突破肉身的局限,都需要強大的智慧。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3

所幸,先輩的大腦擁有的此款能力,并不亞于今天的我們。

那麼,我們的古人是如何标準化或想象計量呢?

孫子算經》成書于魏晉時期,讨論了度量衡的單位和籌算的制度和方法。

由于本邦天文曆法早于夏朝時已相當成熟,度量衡法及算法,應早就存在。

《孫子算經》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蠶所生,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

邦最小的計量長度為忽與秒,再一步步十進制到寸到尺。

以1寸=3.333厘米為基準,那麼一秒就是:0.003毫米;一忽就是:0.0003毫米,也就是0.3微米。

現在的蠶絲,隻有桑蠶與柞蠶兩種絲,到底有多細?

桑蠶絲直徑13-18微米,柞蠶絲直徑21-30微米,二者平均是約等于20微米,就是0.02毫米。

這麼細的精度,蠶做出來是天賦異禀。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4

但是,問題也來了:古今蠶絲,為什麼粗細差那麼多?

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輕薄得團不盈握,淨重49克。

今人反複攻關複制,最輕才做到60多克。又研究十幾年,最頂尖的複制還49.5克。

不是今天紡織技術多爛,素紗襌衣那麼輕,主要是因為蠶絲細!

古中國蠶種為三眠蠶,絲細量小,現在基本都不養殖這種低産的蠶。

古人的計量忽,現在看來是靠譜的。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5

絲這麼細,古人看的見嗎?

看見就出鬼了!什麼儀器都沒有,不可能看見,卻織出如此的絲綢!

荊州馬山一号楚墓絲織品,經緯密度每平方厘米158×70根。

許多單絲竟是由多條細絲編組在一起的。

這批針織品精美精細到恐怖,肉眼根本看不見針織縧紋飾,隻有通過顯微鏡才能看清。

2000多年前咋使用這麼細的絲呢?雖然專家還搞不清其中的奧妙,但古人肯定有盲織微絲的絕活。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6

漢·揚雄《太玄》中說:“玄者,幽摛萬類,不見形者也。”

玄,就是盲中維系萬物而無形的東西。玄是本邦對未見物的感知本事。

《隋書·高帝紀》上說:“受命上玄,廓淸區宇。”玄,是天,是色、是光。

字形上玄、糸、絲三者之間是有關系的。

《說文解字》載:“糸,細絲也。”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7

光打在蠶絲上,雖然非常細。人感覺到反光。“玄”就是這樣的幽光,是知微的工具。

織工正是利用高垂下來的細蠶絲的反光,來分辨纖細的絲線。

而肉眼看不清的絲衣細節,紋飾能在光線下若隐若現,這也是中國絲織品的神奇。

無論理論和實踐,咱國人對看不見的微觀的認識都達到了某種極緻。

這個要與佛教中的微觀世界比是那麼的不同。

南宋學者洪邁對極微物的關注,是跨文化的。他在《容齋四筆》(第十三卷)對佛經中的微觀度量單位探讨是很詳盡的。

釋迦牟尼說:“一粒微塵中,各現無邊刹海,刹海之中,複有微塵;彼諸微塵内,複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刹海是大千,微塵是宇宙。微觀中有宏觀,宏觀中有微觀。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8

佛家微觀小到什麼程度呢?小到塵埃。

七極微塵成一阿耨池上塵,七阿耨塵為銅上塵,七銅上塵為水上塵,七水上塵為兔毫上塵,七兔毫上塵為一羊毛上塵,七羊毛上塵為一牛毛上塵,七牛毛上塵成一向遊塵,七向遊塵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穔麥,七穔麥為一指,二十四指為一時,四時為一弓(《容齋》)

微塵,與本邦的忽誰大誰小啊?

以一虮(0.5mm)之大,連續不斷地七等分,已經比忽小了,也超越了納米級。

一極微塵為大千之源,四方合七極微為一微塵,不斷升級,構建佛家眼中的色塵。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9

紅塵擾擾,不過是人世煙火,是佛家欲跳出的五行。

莊子的微觀也是講塵緣的,他眼中的極微物也是塵埃。

《莊子·逍遙遊》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這是一個浪漫的微觀構成的世界,雲氣蒸騰,有點像人間仙境。

野馬塵埃,是大澤奔騰的遊氣,微化為塵埃,與佛祖法相義同境異。

隻是道家很抽象,野馬遊塵似有似無;佛家更具象,老病愛恨實存實在。

佛教三界紅塵是觸碰得到的凡世之塵,其大小是能計算的。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0

洪邁不斷講佛教塵的計量算法。他說:“逾繕那、一由旬,都是數量單位。”

逾繕那,四十裡也。《毗昙論》四時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由旬,一弓長八尺,五百弓長四百丈,一拘盧舍有二裡,十六裡為一由旬。(《容齋四筆》第13卷)

由佛家一塵,最後經過一系列換算,變成了尺、丈、裡。

唐·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夫數量之稱,謂逾繕那。舊曰由旬,又曰逾闍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

清代俞樾在《茶香室三鈔》也說:“佛肉眼徹見一逾繕那,就是四十裡。”

佛法不是無邊的,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是有法有限有界的。

極微塵按照佛教算法,是虮(虱卵)7的負9次方,這可是佛家最小物質。

極微塵的缈小,很是驚人,也比納米小很多。

虮的大小是0.5毫米,連續9次用7來除,就是極微塵的大小。

1納米=10^(-6)毫米=0.0000001毫米。

1極微塵= 7^(-9)× 0.5毫米=0.00000001毫米。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1

文化差異是文化多樣性本身特征。東方文化對微觀世界的體驗感悟,是跨越了看見的具體的。

洪邁講的《列子·湯問》裡“焦螟”故事,恰恰體現了道家的微觀認識:

長江水濱有種極小昆蟲焦螟,成群聚在蚊子眼睫毛上,從未有交通事故。

一天,視力第一的離朱和子羽仔細觀察,他們根本看不見焦螟。

一天,聽覺極靈的觚俞和師曠來聽,也聽不到聲音。

一天,黃帝與容成子兩人不僅看見焦螟形體魁武,還聽到飛聲如雷。

這是兩人用精神去感悟微觀的結果。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2

《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上說:“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

如同佛說:滴水藏海。獸毛上的極微裡有三世大千。

這與洪邁講的莊子兩個蝸牛角之國戰争曲同工異,因為東方故事更生動。

則《莊子》謂:“有國于蝸之左角,曰觸氏,右角曰蠻氏,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續筆》13卷)。”

蝸牛兩隻小觸角上地盤,争個什麼勁?死亡數萬,大戰争啊!

微觀世界,比凡塵還凡塵,熙攘難脫于利。但東方微觀是可無限小的,佛家法眼裡的微塵,再小還是終究歸于凡間紅塵。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3

本邦微觀思維的模糊性認知,不可能為納米單位所束縛,小的無窮盡成為常态化選擇。

先賢的微觀意見,對洪邁的影響也是震撼性的。

《莊子》載惠子之語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雖為寓言,然此理固具。(《容齋随筆》第九卷)

莊子的這句話,改變了洪邁的過去的認識。

這麼分下去,“日取其半”,這特麼的“正碎為微塵”,與佛經何其相似!

以緻于,他說:“所謂卵有毛、雞三足⋯⋯火不熱、如是之類,非詞說所能了也。”

不明白的事情,以後真不能瞎哔哔,搞不好露怯啊。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4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多久能到達納米級,無需再分?

假設真的每天玩着将木棍一分為二,從理論上講,分到原子是不成問題的。

一尺之棰=0.231米(漢尺明尺已不重要)。

而原子直徑=10^(-10)米,隻要分到10的負10次方就到了。

大約需要 31.105245706天,也就一個月,就OK了。

本邦木棰理論可以無限地分下去。

當科學家發現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時,便宣布電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然而,20年後,原子核分割為質子和中子時,以為總算找到微觀世界的盡頭了。

又過40年,質子又分割為更小的誇克和膠子。

像是不斷分割的木棰,微觀世界的盡頭一次次讓人跌眼鏡,東方哲學的智慧是否更應受到科學的關注?

與佛家道家不同,微觀科學家隻能沉溺在紅塵中探究微塵,尚難超然物外。

有意思的是:科學家微觀研究,竟都是通過光來實現與看不見世界的對話。

這與本邦用光來感知看不見的蠶絲一樣,但或僅是種巧合,我輩不必過度解讀。

古代化石離我們有多久(古人啥東西竟比納米還小)1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