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農村是一個傳統習俗很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對一些喪葬嫁娶習俗,都還十分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不過一些不太實用,被現在生活所淘汰的習俗,則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很多人聞所未聞。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個祭祀習俗,不知大家是否聽過,是否知道是啥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去上墳的時候,可以不用上三代以外的墳墓,三代以内也就是爺爺輩、父母輩,爺爺以上的祖先可以不去上墳。
尤其是清明節的時候,也可以不用去給三代以上的先祖們掃墓,隻需要給父輩、爺爺輩上墳就好。
農村老話說“樹大分叉,人大分家”,言外之意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組建自己的家庭,有各自的小家庭,有新的家庭成員。
以前農村生孩子比較多,一家十多個孩子,結婚後大多需要分開生活的,不然很容易鬧矛盾吵架什麼的。
而分家後,不單生活分開,很多祖墳也會重新安排,比如有的人家會按照爺爺輩立祖,重新安排祖墳,有的甚至還會遷墳。
當然,也有很多是跟着祖墳繼續下葬,但都形成了不過五服的習俗,就是五服之外不不親,也不需要祭祀。
有的人家講求自己管自己的,爺爺輩往上被視為是父輩該管的,就是該由父輩自己去上墳,也上到父輩的爺爺那一輩。
農村常說,一墳管三輩,意思也是說上至爺爺,下至孫子輩,再往上或往下就管不了,該留給新的後代去管理。
農村大多選擇的是土葬,很多墳墓不但有土堆,還有墓碑,有些占地方。
如果一直上墳管理下去,那麼浪費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多。
但按照上墳不過三代的習俗,一些太老,長時間沒人管理而坍塌甚至墳頭都消失的墳墓,長時間損壞後,又會變成平底,土地恢複耕作的作用,也是一種資源再利用的循環。
大多的祖輩都隻有三四代最有,很少有五代以上的。
比如我老家清明上墳,記憶中最高的就是太祖那一帶,太祖以上的甚至連墳墓在哪都不知道。
每年清明都隻是給太祖父、太祖母、爺爺奶奶上墳祭祀,其他像外公、太祖以上的,都是不上墳也不祭祀的。
人們常說祖宗十八代,但現實情況是,大多不會祭祀那麼多代的。
農村有老人去世要守孝三年的習俗,但隻針對爺爺奶奶、父母,爺爺奶奶以上的去世是不需要遵守的。
不過按照人的壽命,大多數太祖都看不到自己的重孫結婚的。
當然,這和各地習俗有關,不同地區習俗是有差異的。
至于“祭拜不過未時”,說的則是具體的上墳時間不能過未時,也就是下午三點之後。
大部分農村清明或忌日上墳都會選擇早上五點到下午三點之前,下午三點之後就不太有人會去上墳了。
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下午三點之後已經很晚了,而很多農村的墓地都比較遠,大多在山上或樹林裡,來回比較耽擱時間,大晚上掃墓祭祀顯然不太好,回來夜深了不太安全。
再就是,靠近傍晚人們覺得比較陰冷,又是祭祀這種事情,太晚了的确不太合适。
所以農村一旦決定第二天要去上墳祭祀,大多會在前一天早睡,第二天早早起床,帶上祭品上山祭祀。
一般祭祀完也就兩點過左右,因為真正需要祭祀的并不多,大多在三代左右,五服以内,比較節省時間。
當然,這些習俗放到現在不太實用,因為現在每家每戶的人口比較少,不需要分這家管理誰的墓地,而是都在一起祭祀,反而沒有那麼多規矩,想得到或者說知道墓地在哪的,大多會去祭祀。
隻不過年輕一代對于祭祀習俗也不太看重,我們村裡已經有很多人家取消了清明挂紙上墳掃墓的習俗,甚至初二去給去世長輩拜年的習俗也遺棄了。
人們越來越清楚,自己過得好不好,能不能賺到錢,和逝去親人無關,人去世了,就什麼也沒有了,想他們的時候會看照片追憶,不再是跑到墓地祭祀做儀式。
不過我個人的看法是,祭俗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種民俗,可以不守“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未時”的規矩,但清明和初二去墓地拜年習俗,還是值得傳承的。
這不是一種做樣子的儀式,而是一種孝道的傳承,農村常說,前人做給後人看,其實就是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教導後代要遵守孝道,弘揚傳統文化和禮儀!
那麼此外大家還聽過哪些祭祀的習俗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