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個習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在這個全民自媒體時代,有人在“曬娃”,也有人在“曬”期末考試成績……。
隻不過,他們不是學生,而是活躍在網上的大學生家長。
最近,看到很多大學生家長都在曬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然後,也發現很多家長好像不怎麼能看懂這個成績。
因為,大學成績不像以前的初高中成績,隻有分數,大學成績單中有學分,有分數,還有績點。
所以,這也讓很多壓根沒有上過大學的家長有點“懵”,被搞得一頭霧水,家長不知道自己家孩子到底考得好不好?将來能不能保研?
比如,下面這位家長,也曬出了孩子的成績,孩子就讀于某“985”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成績如下。
這位家長不知道“績點”是什麼意思,自己大概算了一下孩子的平均績點好像是3.5,不知道這算什麼水平,以後能不能保研?或者說,多少績點才有可能保研?
所以,這篇文章,主要就幫各位家長以及大一新生解決這個問題,教大家看懂績點,了解保研要求等等。
首先,我們對績點做一個了解。
什麼是績點?如何計算的?績點3.5高還是低?“績點”是平均學分績點(Grade Point Average,即GPA)的簡稱。
是用于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計算單位,之所以用“績點”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僅僅用成績衡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學課程引入了“學分制”這個概念。
“學分”,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修滿一定的學分也是畢業的條件。
然後,給每一門課程都賦予一定的學分,比較重要的必修課,學分比較高,比如高數4個學分,不太重要的選修課可能就1個學分,比如什麼音樂美術鑒賞之類的。
然後,學了這門課程并且考試通過,就能夠獲得對應的學分,然後,學分累計到學校的要求就可以畢業了。
而每門課的績點,又是與其考試成績相關的,是成正比關系,分數越高,對應的績點也就越高。
一般來說,滿績點是4.0(也有5.0),其與成績的對照表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隻要成績超過90分,就算滿績點。
85-89分之間,按照3.7分計算。
計算出來每一門課程的績點以後,就可以計算平均績點了,計算公式如下。
平均績點=(科目1績點*科目1學分 科目2績點*科目2學分 …… 科目n績點*科目n學分)/該學期總學分。
有些學校可能在計算平均績點的時候,還會加入“課程權重”這個因素,比如,主要必修課是1.2,其他必修課1.1,選修課是1.0。
這樣,可能會更合理一些。
然後,能夠計算出來平均績點為3.5的話,對應的成績可能在85分左右。
相對來說,已經屬于比較高的績點。
那麼,這個績點是否可以保研?保研的要求又是什麼?
績點與保研的關系是什麼?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保研與績點肯定有關系,績點越高,也越有可能獲得保研資格。
但是,決定能不能保研的因素卻不隻有績點GPA這一個因素。
何況,很多學校計算績點時隻把必修課計算在内,選修課不算績點。
同時,在計算績點的時候,使用的是大一到大三這三年的成績,而不是某一年或者四年的成績(因為,申請保研在畢業前)。
而保研時看的是大家的綜合成績排名。
比如,學院規定專業排名前10%或者20%具有保研資格,“985”大學的保研率會比較高,一般都能超過20%。
而綜合成績是由前面的考試成績 各種加分項而來。
這些加分項門類繁多。
比如,有科研經曆、有各種類型的比賽、社會實踐、三好學校、獎學金證書、英語四六級等等。
每一項都有相應的分數,然後累加到綜合成績裡。
最後,再拿這個綜合成績去排名,根據學院的保研率來決定你是否具有推免資格。
比如,保研率30%,那麼,你的綜合成績隻要在專業前30%就可以了。
所以,就目前來說,文章開頭的這位家長上傳的孩子的成績,是沒有辦法看出來将來能不能保研。
當然,大一能夠考到3.5的績點,其實已經不錯了,在後面兩年能夠努力,讓分數考得更高,績點更高,保研并不是不可能。
因為,從已經保研的同學的情況來看,績點都不低,3.8 以上,可能才能夠推免到特别好的學校。
比如,來自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2017級學生張兆基和張雨林。
她們兩個人一位保送至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另外一位保送至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
他們的GPA分别為3.90與3.93。
同時,他們還獲得各種創新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等比賽二三等獎。
所以,大家在努力學習考高分的同時,也要努力把英語四六級,特别是六級過了,然後多參加一些科研競賽類活動,特别是加分比較多的項目。
然後,申請保研就會容易很多!
以上,希望能幫助家長們看懂孩子的成績,然後更好督促他們學習,争取保研成功。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文章就點贊轉發一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