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陳謝堂上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著名懷古詩“烏衣巷”。這脍炙人口的詩句,描繪的雖是一幅物是人非的滄桑意境,然而,詩中歸來的那些燕子,畢竟不識人間煙火,執着于一年又一年的四季變遷,一次又一次和其它候鳥一道,北來尋找屬于自己的舊時小巢。
世界上的鳥兒好多好多,其中那些随季節不同遷徙、變換栖息地的鳥兒被我們稱作候鳥。要知道全世界的鳥類約有9000多種,其中候鳥就占了4000多種。象燕子、大雁等等都是候鳥。而那些隻在一個地區生活的鳥叫留鳥,如麻雀。
我國的鳥類大約有1300多種,其中候鳥占了600多種。根據候鳥出現時間的不同,在不同地域,可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漂鳥。
夏候鳥: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繁殖,深秋遷往南方溫暖地帶越冬,如家燕、杜鵑、黃鹂等。
冬候鳥: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第二年春天飛往北方繁殖,如鴻雁、野鴨、天鵝等。
旅鳥:南遷北徙途經我國,不在我國境内繁殖、越冬的,如鹟、鹬等。
漂鳥:在一定地域範圍内,夏天在山林,冬天來到平原的。
遷飛的候鳥
候鳥,作為随着季節定時遷徙的鳥類。通常是在一個地方産卵、育雛,到另一個地方過冬。有的僅僅是從山的南坡來到北坡,然後返回,有的則要遠徙重洋。
每年的特定季節,成千上萬的候鳥就會沿着相對固定、有規律的路線、定期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開始它們的長距離跋徙。候鳥遷飛的時間、路線幾乎年年不變,更讓人們不得不佩服的是,候鳥們在遷徙時,都有着準确辨别方向的能力。有的候鳥甚至在第二年返回家鄉時,還能找到它們往年住過的“老房子”,并在這“房子”裡,一代一代生活下去。上面所說到的燕子,每年春歸,總能準确無誤地找到自己去年所搭的窩。
在我國,每當冬天即将來臨,無數來自西伯利亞等處的紅嘴鷗,會千裡迢迢不遠萬裡來到雲南有水的一些地方逗留下來,這些遷涉而來的候鳥,就這麼給冬日裡的人們平添了無窮的樂趣和歡欣。你看,它們就這麼用自己長達5個多月的越冬期,在昆明的翠湖公園、大觀樓前,還有滇池的海埂……以及雲南好多的有水地方,與觀鳥的人群,通過覓食行為的互動,用樂趣展現了人與自然美的和諧。
冬日裡的紅嘴鷗(攝自昆明翠湖公園)
科學家發現遷飛距離最遠的候鳥是北極燕鷗,它們是目前已知動物中,遷徙距離最為遙遠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不要小看這種身長不到40厘米的小海鳥,當北半球還是夏季,它們栖身在北極圈内的加拿大北部繁殖地繁衍後代。當寒冷的冬季将要來臨,燕鷗們便會起身開始自己的長途跋徙。
北極燕鷗
它們向南飛行,越過赤道,一直來到南極洲南部的近海處,在那兒享受着南半球夏季爽意的時光。當南半球冬季将要來臨,它們就啟程往北飛,重新飛回了北極圈内原先的栖息地。這麼個35,000公裡的遷徙旅程,來回居然可達7萬多公裡。更要知道的是,這些小海鳥一生可存活30多年,它們一生遷徙的路程足以超過240萬公裡,足夠它們在地球和月亮之間往返5-6次,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十分的驚訝。
候鳥們的遷飛有着屬于它們的一定規律,地球上所有已知的8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途經過我國的境内。
全球候鳥遷徒路線(來自網絡)
東部遷徙路線:從美國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亞西太平洋群島,繁衍後再北上,經過我國東部沿海省份。
中部遷徙路線:是中亞、印度的遷徙路線,主要從中亞各國到印度半島北部,實際是從南亞、中亞各國到印度半島北部,經西藏,翻越喜馬拉雅山,途經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區。
西部遷徙路線:從蒙古進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進入印度半島,飛越印度洋後,最終在非洲落腳。
它們為什麼要遷飛?
導緻候鳥遷徙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尋找食物和繁殖後代,一般遷徙到溫帶地區。溫帶地區的夏季晝長夜短,鳥兒有更長的白天可以覓食、哺育幼雛。而且,溫帶地區夏季昆蟲的數量比熱帶地區要來得豐富,天敵也較少,壓力相對較低。但是冬季氣候嚴寒,經常面臨着食物的短缺。
二是為了避開寒冷的天氣,一般遷徙到熱帶地區。熱帶地區冬季氣候溫和,而且冬季食物資源要比溫帶地區豐富得多。但夏季繁殖季節,會面臨巢位與食物資源的強烈競争,同時天敵的捕食壓力也有點大。
候鳥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遷徙的行為呢?科學家這樣認為:大約在300萬年以前,那時地球上氣候普遍比較溫暖,鳥兒廣泛分布在地球上的各個地方,在那裡,它們安居樂業,根本用不着擔心食物和天氣。
到了距今約160萬年前地球的第四紀冰川時期,氣候變得極端寒冷,許多鳥兒不堪忍受這樣的天氣,便離家四處尋找溫暖的地方。它們分頭向着不同的方向飛去,有的鳥兒運氣不好,飛到越來越寒冷的地方,凍死在那裡。有的鳥兒半路上支撐不住累死了,當然,也有鳥兒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理想栖息地。
等到冰川時期消退,氣候又變暖了,找到樂土的鳥兒,憑借漫長歲月形成的本能又飛回了故鄉。但是,這個時期地球上很多地方已經有了四季的區别,所以一到秋天,它們就自然而然地飛向溫暖的地方。
留與後人的困惑
然而,大千世界偏偏有着這樣那樣的不同,為什麼隻有部分鳥類會遷徙?而另外一些鳥兒,如企鵝、海鷗、麻雀等,即使氣候再冷,也始終不離開故鄉一步?為什麼一些水鳥的遷徙時間是那麼地準确,不到時間,即使氣候再寒冷也死不遷徙?有時盡管食物還十分充足,它們仍然會毫不猶豫地起身踏上征程?
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鳥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沒有摒棄掉這種“遷徙”的行為呢?是什麼力量迫使它們如此長距離地跋涉?它們又是怎樣準确無誤地往返于兩地之間?這些為什麼,多年來一直困惑于科學家的心中,但迄今為止,公講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直未能形成一個完美一緻的定論。
的确,那些有着遠距離遷徙習慣的鳥類到了冬天,要想繼續逗留下來越冬,意味着要給自己換上一身暖暖的衣裳,還要有度過嚴冬季節所必需的食物。試想一下,那些一身輕裝打扮的燕子,要想留在北方過冬,等待它們的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呢?。
其實,面對候鳥的遷徙行為,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都是候鳥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适應自然環境最大利益化所換來的一種必然結果,要想做到真正揭開候鳥遷徙的未解之謎,看來仍需尚待時日和後來者的智慧吧!
圖片如系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