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努力地去擺脫張志明,最後我發現……我變成了另一個張志明」
電影《春嬌與志明》的這個經典片段,除了台詞之外,志明與春嬌對話的那個有水亦有竹之地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圖片來自:豆瓣
這個簡約又極有意境與韻味的竹屋名為「長城腳下的公社」,是由包括隈研吾在内的 12 名傑出建築師設計的作品。
▲圖片來自: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提起隈研吾(Kengo Kuma),想必許多人早有耳聞。在這位設計了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的手中,誕生了許多奇特的「消失的建築」。
有「綠肺」的「負建築」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的南部城市聖何塞,「Park Habitat」(栖息地公園)會是隈研吾與他的建築事務所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打造的「消失的建築」中新的一筆。
之所以把它們稱為「消失的建築」,是因為在這些作品裡,都印刻着隈研吾的「負建築」設計風格。讓建築以自然的風貌與當地的環境融合,模糊二者的邊界,從而達到讓建築「消失」的效果。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Park Habitat」是北美混合用途房地産開發公司 Westbank 與 Urban Community、Peterson 和 OPTrust 合作對聖何塞進行改造的其中一部分,而改造的關鍵詞之一正是「自然」。
這座位于聖何塞市中心的高層建築,包括辦公、零售和博物館等空間,共 20 層樓的内部面積為 130 萬平方英尺(約 120,000 平方米), 是一座從頂到底由内而外将自然與建築高度融合的「公園」,建設工作近期開始,預計于 2025 年完成。
▲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Park Habitat」的設計是希望将自然融入建築,把辦公園區打造成「在園區辦公」,因此整座建築中植物幾乎随處可見。
建築的外立面不僅有根據陽光照射角度進行了方向調整的百葉窗,還有許多用于遮蔽的植物。這些植物既能遮陽,也能為穿梭于建築中的人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的空氣。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與有陰影的北立面相比,裸露的南立面有更密集的百葉窗、更少的玻璃和更多的遮陽藤蔓。而這隻是自然與建築融合的其中一部分。
在「Park Habitat」建築底部的廊下也融合了多種植被,可以作為一個公共場所之外,也是室内向室外的自然環境延伸的地帶。前廊向下凹陷的部分是一個将公共領域與建築物連接的花園,也借此将自然和光線引入較低的樓層。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在「Park Habitat」的頂部,有一個可以進行戶外活動的「小森林」。特地設計成不平坦的地形,同時也自然地融合了多個不同的功能區,這裡有休息室,有雕塑園,有可以曬日光浴的角落,也有可漫步的小徑與可以小憩的茶館……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屋頂上方功能豐富的「森林」中還有一處空缺,陽光沿着這處缺口一路向下就能到達這座建築的一大亮點——「Green Lung」(綠肺),途中還會經過在樓層間錯落的戶外露台。
▲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綠肺」不僅是「Park Habitat」中的超大垂直中庭花園,也是這座建築用以「呼吸」的通道。
白天通常會有沿路從屋頂灑入建築内的陽光,還有建築吸收的熱量。較冷的空氣會通過底部「綠肺」進入建築,運動的空氣不僅會輸送到不同的樓層, 較熱的空氣也會借助這個通道從頂部「排出」。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Westbank 的創始人 Ian Gillespie 曾提到,灣區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可以在戶外活動的氣候在全球可謂是得天獨厚,但工作空間是在表面上以将人類與自然分離的主要目标建造的。如果人類脫離自然,他們就不會快樂。
于是,他想修複這個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環境之一。選擇隈研吾,是因為這位建築設計師會模糊自然和建築環境之間的界限。從「Park Habitat」的設計來看,這确實不是個與環境分離的獨立個體。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那些「消失的建築」從多年前的「竹屋」到如今的新作「Park Habitat」,從隈研吾打造的那些「消失的建築」裡,「負建築」風格一貫鮮明。
▲東京奧運會主場館:圖片來自: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比如上海的虹口 SOHO ,金屬的褶皺讓整個建築随着光線的移動而「搖曳」;
▲上海虹口 SOHO,圖片來自: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東京的微熱山丘青南山店與淺草文化中心,使用大量的木材,讓建築鶴立于周圍的現代建築又「隐」于自然。
▲微熱山丘 Sunnyhills,圖片來自: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這些建築,強調的正是自然與建築的結合。尤其是「Park Habitat」,更是把自然「嵌」進建築裡,它是建築,也是「都市叢林」。
在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有多重要的如今,這類都市森林大樓式的「綠色建築」也并不少見。
瑞典家居品牌宜家(IKEA)位于維也納的商場,建築外立面的網格結構為點綴其中的一百多棵盆栽和攀緣植物提供了空間,頂層還有一個公共屋頂花園。
▲圖片來自:dezeen
花園城市新加坡的環保型酒店 PARKROYAL Collection Pickering ,位于樓層間镂空部分的大面積植物,讓整座建築仿佛是紮于鋼鐵都市中的「立體叢林」。
為了各式「熱烈」茂密的植物,這家酒店采用了綜合性節能節水措施進行灌溉,并且,它還是新加坡首家使用太陽能電池供電的「零耗能」酒店。
▲圖片來自:Head for Points
MAD 建築事務所設計建造中的住宅「垂直峽谷」(One River North),這座建築所在的丹佛市位于吸引了無數登山愛好者的美國科羅拉多州。
▲圖片來自:dezeen
仿佛從中間裂開的「垂直峽谷」,将滿是植物的公共空間與陽台置于裂縫中,并巧妙地把不同樓層的戶外空間與登山路般的動線相結合。
人們在都市高樓「攀登」,從都市高樓中「裂」出的是蓬勃的生機。
▲圖片來自:dezeen
在泰國泰瑪薩特大學的亞洲最大有機屋頂農場——Thammasat University Rooftop Farm(TURF)裡,滿目的綠色不是綠植,而是各種農作物。
景觀設計公司 LANDPROCESS 将 236806 平方英尺(約 22000 平方米)的廢棄屋頂空間變成了屋頂上的梯田,水稻、本土蔬菜、草藥以及果樹等 40 多種可食用物種在現代建築中也有了新的活力。
▲圖片來自:dezeen
與「屋頂農場」形式類似的還有建築師 Michał Spólnik 和 Marcin Kitala 在 eVolo 雜志組織的 2022 年摩天大樓競賽中獲得第三名的「農業生态摩天樓」——New Spring。
這座摩天大樓像是一個連接自然、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大型設備,一個個模塊化的空間有種子和植物組織庫、實驗室、演講空間、數據中心、倉庫和高科技堆肥機……同時這也是屬于特定生物群落的空間。
因為在這些空間裡,還有植物、土壤、微生物、小動物和小氣候……它不止是别出心裁地将農田放在垂直空間,也是在重新思考人們對待土地的方式。
▲圖片來自:eVolo
綠色的建築 ≠「綠色建築」無論是将森林還是農田放進大樓裡,這些與環境融合并利用環境中自然資源的建築毫無疑問是綠色的。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也讓都市農田、綠色建築這些詞彙在我們視野中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然而,綠色的建築并不一定就是「綠色建築」。
「綠色建築」指的是在建築的設計、建設、維護、翻新、拆除等整個全生命周期内,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實現環境友好與資源有效運用的建築。也就是說,關鍵不在有沒有綠色的植物,而是有沒有做到可持續。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計劃通過 LEED 白金級綠色建築标準的「Park Habitat」,其實也是聖何塞進行淨零碳開發中一部分。植被遮蔽給空氣帶來的改變;利用百葉窗的角度調整陽光照射;「綠肺」和戶外露台是借助自然方式提高采光與通風的被動調節系統……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為了在水資源并不富足的加州維持這麼多植物的存活,建築内還有一個水再利用與處理系統,用經過處理的再生水進行灌溉、沖洗等。
另外,屋頂的太陽能電池闆也能為電網補充部分供電。從這些方面來看,「Park Habitat」這座「都市森林」除了是綠色的建築,毫無疑問也算得上是「綠色建築」。
▲圖片來自:Park Habitat
還有維也納的宜家商場,建築外立面網格内的植物成了調節建築附近溫度與空氣的「天然空調」,頂層的公共屋頂花園内還放置着光伏系統。
▲圖片來自:dezeen
泰國大學的屋頂農場 TURF 裡梯田狀的地形能讓雨水從斜坡上蜿蜒而下,并且每一層都會收集前一個單元的徑流,減緩了徑流雨水的同時,也可以把雨水儲存在四個蓄水池中,用于灌溉屋頂農場的農作物的用水就有了。
屋頂還配備了太陽能電池闆,每小時可産生高達 500000 瓦的電力,用于從蓄水池中取水對農場進行灌溉以及為其下方的建築物供電。
▲圖片來自:LANDPROCESS
雖然「綠色建築」中融入了自然,也或多或少都有用于節能的方式和系統,但有些為了實現節能效果而采用的設備,生産成本和能耗其實都不低。
另外,目前許多綠色建築并不能完全依靠這些節能系統維持運作,也就意味着建築内其實是包含了多種系統,鋪設這些系統也同樣需要成本和能耗。
▲圖片來自:LANDPROCESS
打造真正的「綠色建築」雖有障礙,但也不能「因噎廢食」。道路或許曲折,但未來是光明的。「綠色建築」目前不見得能如設想般節能和對環境友好,但這樣的建築确實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因為它不僅會作用于建築本身,也作用于人。
借由這些建築,可以讓綠色環保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人們的意識中逐漸紮根。有了意識的動力,技術也就有了革新的可能。随着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綠色建築」就能變得更加「綠色」。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抛棄了自然,鑽進鋼鐵森林裡。但人離不開自然,如今也是時候在鋼筋水泥圍起來的城市裡,慢慢找回那些從人們手中流走的自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