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層是指貯存有地下水(主要是重力水)并在天然條件或人為條件下,能流出水來的岩石,由于含水岩石大都是呈層狀的,所以叫做含水層。
研究含水層,首先必須了解含水介質的水理性質。含水介質的水理性質:岩石與水接觸後有關的性質即與水分貯容和運移有關的岩石性質,可稱為含水介質的水理性質.它包括容水性和給水性,貯水性和釋水性,持水性,透水性以及毛細性等。
貯水性或釋水性
上次我們講述的容水性和給水性對于埋藏不深、厚度不大的潛水(無壓水)來說是适合的,但對于埋藏較深的承壓含水介質則不适宜。
在早些時候,人們對這點認識不足,以為岩石的壓縮性很小,即使有,可壓縮性也是在地質年代中早已完成,孔隙的體積已經固化.水的壓縮性也很小,可視為不可壓縮的。
因此認為從承壓含水介質中開采出來的水,是從遠方補給區流來的,或從該含水介質上下岩石中,通過頂底闆的缺口而流來的。後來人們詳細地研究了一些采水的過程,才發現在某些地區彈性釋放不可忽略。
例如我國華北平原的深部承壓水,距補給區很遠,所開采的水量主要來自含水介質的彈性釋放.又如據美國邁因策爾和哈德的研究,在南達科他州埃倫代爾地區達科他砂岩中的自流井井群,在38年内平均排水量達3000加侖/分,僅有約500加侖/分來自補給區,而其餘的2500加侖/分是由于承壓水頭降低使支持負載的壓力逐漸降低,而從含水介質的彈性貯存中排出來的。
據現代的理論,認為承壓含水介質中釋放出來的水,除了承壓含水介質本身的彈性釋放以外,還有來自水的彈性膨脹,以及來源于含水介質内部或其附近粉砂、粘土透鏡體與夾層的非彈性壓縮而釋放出的水.因此,承壓含水介質貯存水或從中釋放水的性能與潛水或無壓水含水介質不同,埋藏愈深,承受壓力愈大則差别就愈顯著。
衡量承壓含水介質貯水性能的數量指标是貯水系數或釋水系數,首先是由泰斯在解地下水非穩定運動的微分方程時,對承壓含水介質的貯水性能作了定量的解釋(1935年),泰斯的定義是:當水頭變化為一個單位時,從單位面積含水介質柱體中釋放出來(或存入)的水體積數稱為釋水(或貯水)系數,它是一個無量綱的參數,常用符号S表示(這與一般的水位降深符号S容易混淆,所以也有用 μ* 表示的).單位厚度含水介質的釋水(或貯水)系數稱為釋水(或貯水)率Ss,量綱為 L⁻¹, 兩者的關系是:
S=SsM,這裡M為含水介質的厚度。
無壓含水介質也有釋水性,與其給水性相比是很小的.因為絕大部分的水量是由重力作用從含水介質的貯存中排出來的,僅有極少部分水來源于含水介質的彈性釋放和水本身的膨脹,隻有巨厚的無壓水層才必須考慮它。
大部分承壓含水介質的釋水系數大約從 10⁻⁵ 變化到 10⁻³, 對于單位厚度的含水介質來說(即貯水率),大約為 10⁻⁶. 而大部分無壓含水介質的給水度約為0.1~0.3之間,平均為0.2.對比起來相差3~4個數量級。
貯水系數的組成可用雅柯布公式(1940年)來表示,假定由承壓含水介質頂底闆釋放出來的水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時,貯水系數S可表示為:
式中θ為孔隙度;γ為單位面積的比重,噸/立方米;b為厚度,米;Ew 為水的體積彈性模量,噸/平方米;Es為承壓含水介質固體格架的體積彈性模量,噸/平方米;C為無量綱比值,在非膠結的粒狀岩石中該比值為1,在堅硬岩石含水層中,例如在具有管狀溶溝的石灰岩中C等于空隙度.對于砂岩,C值變化在孔隙度和1之間,其具體數值與砂岩的膠結程度有關。
貯水系數是水文地質計算中不可少的重要參數之一,一般都要用野外抽水試驗來測定.當要求不高時也可以取經驗數值。
相關閱讀:
【水文地質知識】含水層及含水岩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