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大挺拔的男領導最近怒氣沖沖地發給我一堆稿子,寫的都是同一部劇,《愛很美味》。
對,就是張含韻那部名字土得人腳趾摳地的新劇。
這個片頭想土死誰?btw,這部劇的主題曲聽着也有些年頭了
他很生氣,因為同行似乎都接到了這部劇廣告,唯獨我們連湯都沒喝到。
翻了翻網上的評價,有人說《愛很美味》有《欲望都市》的影子。
也有人提到了一部國産老劇《好想好想談戀愛》(這部當年據說也是模仿的《欲望都市》),還有人說它像兩年前的韓劇《Melo體質》。
懷着這部劇大概率“抄都抄不好”的想法,我打開了第一集。
結果一口氣刷了10集,發現它居然真的還不錯。
裡面其實依然有不少國産劇的老毛病,但它有一點特别打動我——都市男女之間的自然邂逅和生活軌迹的随機交彙。
不是現在甜寵劇裡那種,動不動就360度旋轉假摔、對視、壁咚、意外接吻的命運般的邂逅;
而是很久以前,國産劇裡最常見的那種,紅塵中的男男女女,在人生的某個十字路口随機相遇、相交,然後又潇灑轉身,奔向下一個路口的邂逅。
這是我在現實中會向往的“都市感”:
每一個生活在大城市普通男女,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可以和任何一個陌生人發生故事甚至一見鐘情。
(劇方如果看到這篇,歡迎打錢。)
《愛很美味》一開場就很drama。
三個女主角:劉淨(李純飾)、方欣(張含韻飾)、夏夢(王菊飾),因為各種原因,離婚的離婚,分手的分手。
但這有什麼關系呢?
網上有項數據說每個人一生大概能遇見800萬個人,如果活得足夠久,這800萬個人裡有上萬個人會讓我們心動。
從概率上講,遇見“愛情”比中容易得多——反正《愛很美味》裡的幾個女主都是這樣。
女主之一的劉淨,唯一熱愛的隻有做飯,談戀愛全憑“感覺”。
已經是馬上三十歲的人了,還跟爸媽住在一塊兒,事業感情都不上心。
親媽看着她就着急,每天也不幹别的,就是四處幫她物色男人,順便為了面子,跟周圍鄰居編造一點不存在的女兒羅曼史。
劉淨為了躲開她媽的唠叨,主動請纓去照顧樓上親爸出差的留守女孩。
結果照顧着照顧着,女孩的親爹突然回家,兩人意外在浴室“赤裸相見”。
好家夥,原來對方不是大叔,是個八塊腹肌、比她還小一歲的帥小夥。
劉淨當即一棵老樹開了花,内心天雷勾地火,晚上回家,夢裡都是跟人家激吻的畫面。
這邊劉淨兩個姐妹的桃花運也不遑多讓,命運把男人一個又一個送到她們身邊。
從小被人捧在手心長大的方欣,前腳被老公戴綠帽子,後腳就有帥氣的烘焙暖男給她送愛心蛋糕。
其實對方原本隻是上門推銷自己新開業的店,但意外碰上了方欣情緒崩潰狼狽脆弱的時刻。
反正如果我是直男,對楚楚可憐的美女絕對沒有絲毫抵抗力。
劇裡的烘焙男張挺也沒有,他推銷失敗之後立刻快馬加鞭回家做了特制的蛋糕,又殷勤地送上門。
送完蛋糕錢也沒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成功帶走了張欣的注意力。
女強人夏夢,跟男友分手流的眼淚還沒風幹,就在夜跑時遇到了新的心動嘉賓陸斌。
對方是個健身教練,原本跟她搭話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她“遊泳健身了解一下”。
結果夏夢剛拒絕完推銷就在他面前扭了腳,健身教練人還不錯,趕緊把人扶到路邊做拉伸。
一來二去有了肢體接觸,夏夢的少女心就蕩漾起來了。
劇裡有各種各樣的邂逅。
人們心動,好像完全不考慮很多現實的因素,“感覺”是唯一的标準。
實際上如果用偶像劇的标準來看,幾個女主遇到的男人都很普通。
單親爸爸姜山木是個沒什麼名氣的副導演,烘焙店小哥張挺是個有前科的個體戶,健身房小哥是來自小地方的打工仔……
他們是我們的鄰居、小區附近某家小店的老闆、路上推銷的路人甲……
都是和普通人會有一點點交集的人,卻很難因此發生什麼浪漫故事。
這是都市劇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地方。
灑一點狗血,不多,就一點點,就能把那些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平庸的日常,變成有可能的浪漫。
夏夢對健身教練上了頭,追去對方工作的健身房。
她吃了一次女強男弱的虧,決定隐瞞自己的高管身份,謊稱失業。
古有王子假裝窮小子考驗拜金女,今有富婆假扮打工妹保護純情男人的玻璃心。
這種故事走向放在現實裡,難免透露出一種幻想的味道。
說個去年看到的新聞吧。
上海某健身房發生了一起鬧劇,網上流出的視頻顯示一個中年女性在狂扇私教耳光,邊打邊說:“我花幾十萬白養你了。”
有媒體梳理了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大概是個富婆看到私教跟其他女學員舉止親密,惱羞成怒大打出手的故事。
男教練在視頻裡對對方說:我和你最本質的關系還是業務關系……健身房怎麼可能誕生純粹的愛情……
所以看《愛很美味》裡夏夢和健身教練這一對的時候,彈幕裡都在說:這是電視劇,現實生活裡健身教練很花,千萬不要碰。
甚至有彈幕覺得劇裡健身教練善良得太過詭異,分析他是隐藏的殺豬盤。
看劇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彈幕都有一種荒誕的喜感。
比如方欣得知烘焙小哥坐過牢,彈幕裡驚呼“以後孩子考不了公務員了”;
劉淨跟樓上鄰居小哥的女兒相處得不錯,彈幕提醒“那是因為你現在不是後媽”;
她的另一個暧昧對象是個有點傻白甜的富二代發小,彈幕唱衰“現實裡的富二代都是王思聰”。
我想這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很難發生有趣、浪漫的邂逅。
對普通人來說親密關系的試錯成本太高,所以大部分人都太理性、太現實了,每往前邁一步,都會有很謹慎的考量。
這也是為什麼,國産劇裡很多好看的都市愛情故事,細細推敲起來其實都有一點不落地。
很久之前,烏蠅哥推薦我去看徐靜蕾的一部老劇,《情書》。
也是那種女主角周旋在好幾個男人之間的都市故事。
報社編輯夏琳,聰明漂亮,卻因為一次分手決定從此封心鎖愛。
但那可是90年代的上海,當時中國最時髦的城市之一。
在那樣的大都市裡,每個人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
女主角沒有刻意追求愛情,愛情卻會自己找上門。
遇見才華橫溢的醫生嚴春生是在書店。
那時夏琳的第一本小說剛剛出版,辦了讀者見面會,嚴春生喜歡文學,于是兩人順利成章地在書店見了面。
遇見肌肉型男雷濤是在街邊。
夏琳去接鄰居小孩下學,對方突然發病暈倒,她手足無措,在附近打工的雷濤剛好路過,挺身而出。
這些小小的偶遇連綴在一起,變成了我對都市男女生活的具體想象。
大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每個普通人的生活都可以不那麼按部就班。
劇裡不光是夏琳桃花運不斷,夏琳的媽媽也在談着一場又一場的戀愛,經營一段又一段的婚姻。
所有人都活成了那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不像如今,某些隻會撒糖的國産劇恨不得把男女主角鎖死。角色相愛毫無道理,仿佛隻是磁鐵的兩極相互吸引。
他們之所以能在一起,隻是因為編劇希望他們在一起。
真正輕盈好看的愛情應該是有”都市感“的愛情。
不是那種男女主角不用社交、不用試錯就能瞎貓碰上死耗子的“真愛”。
而是勇敢地彙入滾滾紅塵,去體驗不同的crush。
是的,我覺得這樣的故事甚至不應該稱為”愛情“。
用“crush”來形容它們更為準确。
劉瑜說crush和愛情的區别在于,它是“短暫的、熱烈的,但是又羞澀的愛戀。”
它是每個人心向往之,卻又不敢奢求的浪漫主義。
看《愛很美味》的時候,我想起了我上個月遇到的一件小事。
那個平凡的周末,我吃完飯一個人逛街,臨時起意決定看電影。
連看兩場。
第二部的放映時間臨近午夜,又是冷門的片子,買票的時候整場隻有我一個人。
後來電影開場,才發現其實有幾個零星的觀衆。
我挑的位置旁竟也有個人,坐下之後,對方頻頻看我,過了一會兒突然開口說話:“你今天是不是還看了另一場?”
原來他上一場也恰好坐在我的邊上。
我也覺得很驚喜,就這樣順理成章地加了微信,前前後後聊過幾回。
但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慢慢冷淡了下來,躺在列表裡不再聯系。
我這段經曆稱作一次短暫的crush。
它帶給過我一點美好的記憶,但并沒有就此改變什麼。
crush的結局有很多種,或毫無交集,或無疾而終,或發展成一段戀情,或牽手又分開……
不過好像現實生活裡大多數人的crush大多都是前兩種。
所以越發覺得《愛很美味》裡幾個主角的幾段邂逅都很有意思。
那是從現實中來,又比現實更美化一點的東西。
挺好的,成人世界本來就很缺做夢的空間。
把每一段在現實裡沒有掀起波瀾的相遇,都變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浪漫故事。
這是國産劇替疲憊的打工人造的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