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1世紀新青年的我們,結婚的年齡已經從原本的20歲所有到了25歲左右.據統計百分之九十的女性在23時都被家裡催過結婚,是什麼那我們願意把結婚的年齡變得越來越遲呢?難道時得了“恐婚症”?
“恐婚症”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現代社會心理疾病。
社會輿論對婚姻生活的負面宣傳是“恐婚症”的發病原因之一,媒體經常就如何處理婚姻關系進行各種讨論,這種社會氛圍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對婚後生活的過多考慮在面臨婚姻時的表現形式就是對結婚的恐懼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遲結婚,甚至甯願獨身,也不願意“受罪”。
縱觀陷入婚姻恐懼中的人,往往有兩類:一種是不夠自信的人,他們知道婚姻有幸福的可能性,但卻不敢承擔未來變化的風險與責任。面對危機,他不相信自己有應對解決的能力,所以不敢或不願去進行這項“探險活動”;另一種是個性張揚、過度追求自我的人。
那麼你是那種人呢?
女性判定:
恐婚的女人普遍是理想主義者,她們所期待的是一種完美的生活。對于婚姻她們大多根本沒有想過是怎麼回事,對“嫁”這種儀式的向往遠遠超過對嫁的結果——婚姻的向往。 也就是說她們所謂的想結婚,隻是想得到“嫁”這樣一種儀式,而不是嫁過之後的婚姻生活。
一旦提到婚姻生活,她們往往會呈現出恐慌的表情。一般情況下女性擔心的是婚後最初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和公公、婆婆、小姑及其他家庭成員關系的處理和協調;因為不會做家務,而擔心别人挑剔自己。
男性判定:
男性對婚姻的焦慮是對自己能不能承擔起家庭重擔的能力持懷疑态度,主要考慮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因此,男人恐婚的“病源”主要是“放大”了生活的壓力,在考慮過婚後的經濟責任、家務負擔、愛人的忠誠等等之後,他們對婚姻顯的誠惶誠恐,許多男人因此甯肯采取其它方式和女朋友在一起,卻閉口不談婚論嫁。
其實有了這種症狀的人也千萬不要緊張。謹慎對待婚姻的想法是對的,但因為謹慎而放棄婚姻是不可取的。結婚并且能幸福生活一生的人有很多,如果你不去嘗試,怎麼能體會到婚姻帶來的快樂呢?婚姻是一雙鞋,合不合适隻有自己知道。如果你拒絕穿鞋,也許避免了因為鞋子不合腳而磨出血泡,但也可能因赤足行走而踩到釘子上,到那個時候,你或許會意識到,婚姻其實也是對愛情的一種保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