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莘
編輯/咪仔
身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減少各種傷害。而傷害當中,有一種尤為令人揪心的,是孩子出現"自殘"行為。
曾經報道過一件觸目驚心的事件,家長送孩子上幼兒園,結果孩子千哄萬哄都不願意,最後還咬破了自己的手以作抗拒,着急的家長隻好先帶孩子回家平複情緒。
當孩子情緒失控,擁有類似的"自殘"行為無疑是可怕的,可能容易導緻孩子今後的心态不健康,埋下了暴力、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種子。
而這類"自殘"行為,往往和孩子的"情緒饑餓"有關,需要家長及時重視起來。首先家長需要冷靜下來,了解"情緒饑餓"。
什麼是"情緒饑餓"?健康的情緒即是遇到開心的事情會感到高興,遇到困難的事情會感到難過,而當感到精神空虛,無所事事,缺少情緒體驗則是一種"情緒饑餓",正如人感到饑餓時會饑腸辘辘一樣,情緒饑餓則是一種精神上的"饑腸辘辘"。當一個人長期處于情緒饑餓的狀态下,則容易導緻情緒失控,進而出現自殘行為。文章開頭的孩子正是由于情緒饑餓,使得家長焦慮。
但家長太焦慮亦是無用,家長需要判斷孩子的表現是否為"情緒饑餓",及時把影響孩子心理的不良因素扼殺。
"情緒饑餓"的表現:(1) 孩子變得情緒化,經常喜怒無常
如果孩子上一秒還在哈哈大笑,下一秒看到什麼或接觸到什麼就突然變得生氣暴躁,這樣的情緒化可能是孩子長期處于焦慮而缺乏安全感的狀态下而導緻的,内心的壓抑尚未清除,就會随時随地讓孩子的暴怒被激發出來。
(2) 孩子經常哭
哭是讓情緒得到釋放的一種方式,但經常的哭無疑是不正常的。孩子的情緒低落如果不及時得到寬慰,就會滋長憂郁、抑郁的心理,又會加重哭泣的次數,形成死循環。加上孩子不願意和家長傾訴,精神得不到滿足,就會容易通過自殘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痛苦。
(3) 家長不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孩子就會自殘
一旦孩子長期處于不健康的環境之下,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适當的情緒,如果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壓抑的内心就會再次觸動,出現自殘行為來讓父母妥協。
無疑,孩子的"情緒饑餓"會讓他不再陽光樂觀,但空穴來風必有成因,孩子長期處于情緒饑餓的狀态下,也是有其相關原因導緻。
"情緒饑餓"的原因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由于工作等各種原因,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然而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缺失了陪伴也就缺失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長期處在孤獨無助的狀态下,怎麼能有健康的情緒發展呢?
父母的吵架或是父母将負面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都會讓孩子産生消極情緒,孩子容易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緻的爸爸媽媽不愛自己,自然就不會有樂觀的積極情緒,隻有心靈的傷害。
三歲以前的孩子由于心智發育尚未完善,左腦的發育比右腦滞後,因此還不能很好地分辨情緒,所以偶有情緒失控的行為實屬正常,但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導,孩子就會持續這種情緒混亂的模式,沒有正常的情緒而造成情緒饑餓。
情緒饑餓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有"自殘"式情緒失控的行為,家長們不妨試試學着做到這三點,幫助孩子走出情緒饑餓。
家長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饑餓"1、 多陪伴孩子。
親密的陪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愛意,如同縷縷清風化解孩子心中的憂愁。即使家長工作再忙,也要有和孩子一起做事的機會,比如睡前的故事時間,或是周末的遊戲時間。孩子會在充實的陪伴下慢慢被開心的情緒充盈,就像餓了就吃飽一樣,孩子的情緒也不會輕易感到空虛。
2、 正确引導孩子的"自殘"行為
有時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會用"自殘"的手段來宣洩心中的不快,如果家長在此時強硬幹涉,可能會導緻更糟糕的結果。家長們可以在确保孩子不會嚴重傷害到自己的前提下,适當忽略孩子的"自殘"行為,事後再引導孩子正确宣洩情緒的方法,讓孩子懂得釋放消極情緒。
3、 教會孩子正确宣洩情緒
當孩子非正常的情緒積壓,就容易導緻用自殘的錯誤方式來宣洩。家長可以教孩子寫日記,記錄下情緒的變化并勉勵自己;也可以帶孩子去海邊,讓孩子把壞情緒随着一聲聲大吼而逝。不良的興趣清空了,才有位置騰空給積極的情緒。
總結:孩子出現"自殘"行為,家長别太焦慮,首先要了解"情緒饑餓",再分析背後産生的原因,幫助孩子走出情緒饑餓。莫要讓情緒饑餓束縛了孩子,成為狂躁症、抑郁症、躁郁症等的誘因。希望所有孩子都能無憂無慮地成長。
(本文内容皆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