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素心?心地純樸之意,這是《辭海》的诠釋。語出南朝宋顔延之《陶徾士诔》:“弱不好弄,長實素心。”心地純潔,才能成為素心之人。
01
事上磨煉,修心至要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隻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隻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真學問,稱之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常常被誤以為是專在心裡空想,實際上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别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
事上磨練,通俗地說,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
以此沉着冷靜,正确應對,最後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02
哲事上磨練,鑄造強大内心
民間有句俗語這樣說,“不受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經事,不經磨練成不了有擔當的人。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改變了自己,洗心革面,在平常狀态下看不到,隻有當利害關頭,經曆了重大變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時候,平時容易發怒的人能不發怒,膽小怕事的人能無所畏懼,才可以說磨練到了一定境界,這些緊要關頭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時候。
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
在重大的挫折和打擊面前,保持住一顆平常心,并能夠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練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才能動心忍性,意志堅強,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提高。
03
事上磨練,尤其重在實踐
王陽明早年推崇“靜處體悟”,就是讓人靜坐,抛開一切思慮雜念,體認本心。
後來認識到一味強調靜坐澄心,會産生各種弊病,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癡呆漢”,因此,他又強調“事上磨煉”,尤其重視實踐。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滿口都是聖賢話語,卻不去實踐,這不是真正的“知”,同樣熟讀經典,不通實務,百無一用的書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陽明一介文人,不是戰将出身,卻能用兵如神,屢建奇功。
其中一個原因是王陽明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早年騎馬射箭遊塞外,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陣形進行演練,被人笑為是趙括“紙上談兵”。
04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詩這樣說:“人生好比粥一鍋,煎熬滾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張羅。”
一鍋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濃的滋味;人生如一鍋粥,同樣需要在時間的溫火上慢慢地熬,當中因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就會熬出各種不同的味道。
這其中有甜有鹹也有酸,當我們細細品味時,才能體會出那份平淡真實的悠然與優雅。
1. 熬,是笑到最後的智慧
評書名家單田芳,總結人生就一個字:熬。
身處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機,苦熬撐得起;适逢險阻,苦熬能過關。
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人生進退是常事,關鍵是能夠“熬”住。
熬,就是不輕易放棄,不随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裡一步步地努力,達到理想的目标。
熬得住,就能笑到最後。
2. 熬,是穩定平和的心境
閱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許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頭的。一時春風得意,或一時折戟沉沙,都不會永遠算數。
隻有不急不躁,氣定神閑的人,才會是有長性,“熬”得住的人。
熬是出發與成功的中間點,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釀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會變熟。
“熬”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修内心的甯靜,修處世的淡定。有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
熬的不是歲月,熬的是心态。
3. 熬,是曆久彌堅的意志
整個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需要“熬”的過程。
熬的過程并不是坐以待斃,熬是磨練意志,熬是蓄勢待發,熬是不動聲色默默努力,等待着熬出頭時的一鳴驚人。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快熬不過去了,無法堅持了,時過境遷後,再回頭看,一切都熬過去了。
那些能耐住性子去熬的人,在百折千磨中,愈挫愈勇,屢敗屢戰,成為一個内心永遠不會被擊垮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