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陵棂星門

十陵棂星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17:33:59

文|張長國

在菏澤市成武縣城區古城街西段路北,有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棂星門”,它孤立于鬧市一隅,像一位曆經滄桑的老人,默默注視着古城的人來人往和世事變遷。鬥轉星移,風霜刻在它身上的曆史印記愈發厚重,引來人們的探秘和追尋。

“棂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築。“棂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後漢書·祭祀志下》曰:“漢興八年……于是高帝令天下立靈星祠。”漢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龍宿”的左角,因為角是天門,門形為窗棂,故而稱門為棂星門。皇帝祭天時,要先祭棂星。文廟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把進入文廟的第一座門命名為棂星門,是象征尊孔如同祭天,體現了儒學作為封建社會指導思想的重要性。

成武縣現存的這座棂星門為全石質,高約6米,寬12米。和其身後的文廟一樣,棂星門幾經淪廢,又幾經重修。根據清康熙九年《城武縣(即今成武縣)志》記載:“學宮(文廟),在縣署東,依城東門内……曆唐宋元明四代于茲。”唐代以來,此地一直是文廟所在地。

據記載,棂星門的出現大約是在宋代,隻不過當時叫“烏頭門”,是木質的,因而易損壞。元代、明代直到清康熙年間,因戰火兵燹,文廟先後曆經十多次荒廢和重修,規模逐漸擴大。

十陵棂星門(風雨棂星門)1

明成化元年,河北廣宗縣人王達任成武知縣,看到廟學傾圮,本着“為政必本于教”的理念,于成化二年春天,集合縣内大小官吏和儒學的師生一起商議重修文廟。因資金不足,就倡議大小官吏拿出俸祿進行集資。在他們的帶動下,縣内的師生和紳庶共同捐資,募集修繕資金,重修文廟。

當時的棂星門是木質的,受雨水侵蝕,已經腐壞,為了一勞永逸,就更換成了石質的。這次重修文廟,是王達任職時的一次大事件,是其政績之一。當時的禮部侍郎劉定之為此專門寫了一篇《修廟學記》,文章收錄進清代《城武縣志》,是棂星門以石易木的明确記載。

從《城武縣志》中的文廟繪圖可以看到,棂星門和其他牌坊式建築不同,其中間和兩邊的過道中是安裝有木質窗棂式大門的,中間是對開的兩扇,左右兩邊是分别向左右開的單扇木棂門。

中間的石頭橫梁上刻有“櫺星門”三字,其中“櫺”字下三個口寫成“品”字,有儒家文章天下一品的意思,還有天下文士會集門下研究品讀儒學、光大儒家的含義。

左右兩邊的橫梁上分别刻有“江漢秋陽”“金聲玉振”,這兩個詞均出自《孟子》,都是稱頌孔子的話。

棂星門中間的兩根立柱上刻有一副對聯“配天地而為三千古一聖 并君親而為五萬世一師”,底端用石刻蓮花座承托對聯。橫梁和立柱上所刻的書法穩重秀麗、儒雅大方,令人油然而生崇敬好學之心。四根方立柱上端雕有二龍戲珠圓頂,簡潔而又莊嚴古樸。

十陵棂星門(風雨棂星門)2

文廟是一處三進院、坐北朝南的古建築,占地面積三十餘畝。除棂星門外,向北過泮池後分别是戟門、大成殿、明倫堂三處建築。

棂星門是進入文廟的第一座門,進門後六七十米處就是泮池,這是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東西長十多米,南北寬三米左右,中間是一座小石橋,兩邊是木橋,這是官學的标志。泮池挖成半月形,是依據《禮記》而來,書中說天子之學為“辟雍”,有水環繞;諸侯之學稱“泮宮”,泮宮之水隻能半之。縣學新入學的學生要過橋去拜孔子,稱為“入泮”“遊泮”,因可以采集池塘中的水芹插在頭上顯示進入官學,所以也叫“采芹”。

泮池在成武縣的民間傳說中是一個神奇的池塘。老百姓不知道池塘為什麼挖成半月形,便把它叫作“月牙河”,并且附會出能鑒别人間善惡的特殊作用,演繹出一個關于“月牙河”的民間故事,說正直善良的人過橋沒事,而缺德作惡的人走上去就會掉下河,并說此月牙河後來反映到戲曲中的包公臉譜上,包公額頭上所描繪的月牙就是此月牙河。

雖然這個傳說有些荒誕不經,卻也反映了老百姓對進入學宮的秀才們的期望,希望他們科舉做官後能夠正直光明、為民做主。明清兩代,不知有多少縣學的生員神情肅穆地從棂星門下進進出出,走過泮池,走向各自的科舉人生。

棂星門因是石質,得以在建成後經曆幾百年的風雨完整保存下來,使今人可以一睹它的風采,而它身後的文廟建築已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如今,周圍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讓棂星門顯得不再那麼宏偉、醒目,這種時代的巨大進步和變遷,想必是古人無法預測和想象的。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