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記者周劼 通訊員蔣朝常)9月26日下午,在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沉湖鎮沉湖基地,農民們喊了一聲“開鐮喽”,兩台收割機并排開進稻田,開始了今年的水稻收割。與尋常不同的是,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下泛着淡墨的痕迹,這次收割的不是白米稻,而是可以當作主食的米飯型全谷黑米稻。
26日,在漢川市沉湖鎮沉湖基地,收割機正在收割黑米稻。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收割現場也是湖北洪山實驗室重大項目暨雙水雙綠黑米主食化産業觀摩會現場。作為黑米主食化研發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湖北洪山實驗室主任張啟發說:“我希望稻米不再是幾千年來單一的人體能量‘提供者’,而是全面健康的‘守護神’。”
300畝試驗田裡今年首次種植了主食化黑米稻,經受了幹旱高溫天氣考驗,陸續進入成熟期。半人高的稻禾穗大粒沉,豐收在望。據種植者估算,畝産量可達到1000斤,與一些主糧的畝産量相當。
為什麼要把香噴噴的白米飯變成黑米飯?張啟發介紹,我們日常食用的白米一般都是精米,在加工過程中損失了80%的營養。以白米為主食,除提供人體所需能量,其他作用有限。而黑米富含花青素、不飽和脂肪酸、谷維素、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控血糖、抗衰老的功效,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
湖北洪山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現場撥下稻穗察看黑米長勢。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人類食用黑米的曆史很長,全球很多地方都有黑米,中國的黑米種質最豐富。即使如此,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很少以黑米為主食。其原因在于,黑米雖好,食味欠佳,而且粗糙,更難消化。所以,數千年來,老百姓隻把黑米當作雜糧。除煮粥或做甜點外,黑米并非盤中餐,是食譜裡的“稀客”和“配角”,其生産量和消費量都很少。
能否揚長避短,培育出口感如白米、營養價值又不損失的黑米品種?2008年,張啟發看到了國外關于花青素“延年益壽”效用(抗氧化)的最新科研進展,大受啟發,轉而對富含花青素的黑米念念不忘。10多年來,他和團隊成員一直将黑米作為稻米研究的新方向,努力培育既健康又好煮好吃的黑米,讓餐桌C位上“黑白”相間。他們廣泛搜集全國各地的黑米品種,終于在2018年利用在雲貴高原發現的優異黑米種質培育出黑米新品種“華墨香”。“華墨香”具有高産、适應性強、抗病性好等特點,尤其具有良好的蒸煮特性和适口性。由于好種、營養、美味,“華墨香”于2021年“走”出實驗室,開始小規模試種。今年,南至廣東,北至東北,尤其在湖北漢川、監利、石首等地,“華墨香”得以大規模試種,總面積超過6000畝。
位于湖北省漢川市的黑米生産基地,500畝黑米稻田迎來豐收,開始收割。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吃黑米有益健康,也要用健康的方式種植它。這次開鐮收割的漢川試種田裡的黑米稻,就是他們結合“稻—鴨—蝦模式”而探索出的綠色種植之路的成果。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顧澤茂介紹,具體做法是,3月份養蝦,6月份收蝦種稻,蝦糞肥田,稻子長成,放鴨子吃蟲除草。稻、鴨、蝦三者“互惠互利”,形成水稻與水産的複合種養。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嚴格遵循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漁藥、精準餌料的“三不一精準”生産規程。這被張啟發稱作“雙水雙綠”,即綠色水稻、綠色水産。
綠色的黑米走上餐桌,不僅促進營養健康,還切切實實增加農民收益。據測算,一年下來,通過“稻—鴨—蝦”套種套養,每畝可收獲小龍蝦300斤、黃鳝和泥鳅60斤、鴨子12至15隻、“華墨香”黑米600斤,畝産值超過2萬元。
【編輯:張靖】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