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川自貢市榮縣傳統支柱型産業,土陶、井鹽通過“煤改氣”“煤改電”變革生産模式、加速節能減排。污染少了,環境好了,藍天白雲在榮縣已成常态。圖為榮縣長山鎮得勝村高标準農田項目建成區。 蓉 萱攝
左圖 在馳宇鹽品有限公司中控室,生産流程中的每一道環節都顯示在4台電腦屏幕上。本報記者 劉 暢攝
四川自貢市榮縣将傳統的陶、鹽、茶三大獨特資源禀賦轉變成現實生産力和發展競争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8年,榮縣土陶産值超過10億元;啟動建設自貢井鹽産業園,将形成集制鹽、物流、包裝、技術研發、食品精深加工等全産業集群;全縣茶産業每年帶動近5萬茶葉從業人員增收8億元以上。
榮縣有“三寶”——陶、鹽、茶。
論陶,四川自貢市榮縣自古别稱“陶鄉”,4億噸高嶺土礦藏具有與宜興紫砂泥相同的礦物組合和相似的礦物含量。說鹽,亞洲最大的黑鹵鹽礦床和全球最優質的黑鹵鹽資源均橫卧榮縣之下。看茶,這裡是四川三大茶葉優勢區域中的川南優質早茶區,有茶園17.7萬畝。
豐富的資源為榮縣産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空間。然而,榮縣縣域經濟多年來卻一直特色不足、産業不強。為了将傳統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近年來榮縣在陶、鹽、茶三大産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快馬加鞭。
做好一捧泥——
既提升産能又追求工藝
1954年,榮縣在鐵廠鎮創立了國營五四陶廠。改革開放後,一大批土陶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鐵廠鎮建立起來,那時的鐵廠鎮車水馬龍、産銷兩旺。
但是好景不長。受制于工藝落後、環境污染,一部分土陶企業在市場競争中或倒閉或被兼并。2013年,一場節能減排風暴在鐵廠鎮掀起,這裡的38家傳統煤窯一夜間被關停并轉,重組後的9家土陶企業開始了大規模技改。
明峰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富偉是1982年開始學習制陶并進入這個行業的,“從最原始的煤窯爐到後來的燃煤倒焰窯,一直存在污染重、能耗高的問題。加上企業多、小、散,産品質量又不穩定,改造是遲早的事”。
在明峰陶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裡,一列“小火車”滿載着多種規格的土陶産品從紅彤彤的窯爐裡緩緩駛出,等待降溫後質檢。“這就是将過去傳統燒制方式技改後的遂道窯,省時又省力,而且成形效果更好。”楊富偉介紹說。
“從2013年開始,土陶行業在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到2017年年末,萬元産值能耗年平均下降了4%以上,廢陶回收利用率達80%以上,企業大氣污染物實現穩定達标排放。技改過程中,鐵廠鎮9家大型制陶企業累計投入技改和建設資金2億多元。全縣60餘家陶企形成了競相追趕、創新創造的良好氛圍,熱循環節能梭式窯、新型實用陶瓷、環保陶瓷磚等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獲得了國家授權專利18項,2018年土陶産值超過10億元。”榮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澤明介紹說。
現在,全行業30%以上的工序實現了生産機械化和半自動化,窯爐技術、機械化和半自動化程度在四川同類産品産區中處于領先水平,這為民生用陶和工業用陶實現量産奠定了基礎。榮縣民用泡菜壇産量已經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15%左右,工業用儲酒壇全國市場份額占比達30%以上。
2017年,榮縣被命名為中國(西部)陶都後,慕名而來的客戶越來越多。除了工業、日用陶之外,部分企業還向民用藝術陶方向發展。
“手工制陶是一項曆史悠久的傳統工藝,既符合現在人們對陶瓷制品返璞歸真的要求,也體現了産品的獨特性。”在榮縣雙龍陶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裡,入行20多年的黃澤強将陶泥放置在車軸上,用腳踏闆控制車軸轉速,再用手将陶泥塑造成形,然後幹坯、修坯、燒制。
“做陶需在堅持傳統中找到轉型創新的路子,小而精的陶器才能脫穎而出。”在自貢華邦陶藝有限公司陳列室裡,一個個裝飾着神話人物、秀麗山水的陶瓶依次陳列,有的清新典雅,有的鮮豔奪目。代曉崗和妻子在2012年創立這家企業之初,主要生産壇、罐。為了轉型,代曉崗“三年三下景德鎮”——2015年,他從景德鎮帶回兩位工人,研發青花陶。精美度雖然達到了預期,但量産這道坎還邁不過去;第二年,他學會了一種新的工藝——注漿。注漿就是把泥漿澆注在石膏模裡面再塑形、燒制,适用于形狀複雜或大件制品的批量成型;第三年,代曉崗學會了不同器型的制法和浮雕工藝。
現在,華邦陶藝已經不再大批量生産大容量陶罐,取而代之的是樣式精美小巧的定制酒罐、藝術陶。去年,公司年産值突破了2000萬元。
2019年4月份,榮縣人民政府與景德鎮陶瓷大學簽約,将依托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加快推進全縣土陶産業轉型升級,形成百億元規模的産業集群。“規劃到2020年底,全縣土陶産業結構、産品結構、産業集中度得到優化,生産自動化、智能化、創新研發和設計水平明顯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和産業競争力進一步增強。”張澤明說。
做精一粒鹽——
延伸“有鹽有味”産業鍊
自貢素稱“千年鹽都”,榮縣乃“鹽都之源”,擁有巨大的鹽鹵資源。上世紀60年代,自貢提出以鹽業為基礎,發展以化學工業為主建設化工城的規劃,自貢的鹽及鹽化工産業開始起步。
“1969年,榮縣長山鎮有了第一家平鍋制鹽企業。所謂平鍋制鹽,就是将鹵水放在鍋内大火熬幹,待水分蒸發後,析出鹽晶體。這種制法隻能生産食用鹽,缺點是勞動生産率低。”四川自貢馳宇鹽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建國介紹。
圍繞榮縣的長山鹽礦,縣鹽廠、鄉鎮鹽廠等多種經營模式的10多家制鹽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紛紛建立。一直到1990年,自貢鴻化廠和張家壩制鹽化工廠兩家企業日漸發展壯大,工業用鹽需求進一步提升,自貢從榮縣開始出現真空制鹽技術。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自貢工業經濟逐步衰退。受此影響,傳統制鹽企業連續多年虧損。本世紀初,借自貢實施國企改革和鹽業整合的機遇,自貢鹽廠紛紛剝離不良資産,扭虧為盈,利潤和稅收穩步增長。
2010年,四川自貢馳宇鹽品有限公司整合重組了5家制鹽企業落戶榮縣,形成了年産食用鹽30萬噸能力,生産規模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
在榮縣縣長鄭小清看來,當地井鹽在國内市場占有率原本就較高,加之2017年鹽改新政出台以後,井鹽産業更是迎來了發展機遇。
充分的市場競争為馳宇鹽品拓展了銷路,技術改造則為企業提升了勞動生産率,實現了節能降耗目标。
混鹵桶液位、鹽漿桶液位、Ⅱ效蒸發罐……在馳宇鹽品的中控室裡,生産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在4台電腦屏幕上。“從2012年開始,我們引進了德國的設備和技術,實現全過程自動化控制,已形成輸鹵、發電、蒸汽、制鹽聯産産業鍊。”鐘建國介紹,技改總投入約2.5億元。
鐘建國介紹,要實現傳統産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優化升級,就要避免同質化競争,突出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拳頭産品。除了原有的食用鹽産品外,馳宇鹽品和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合作,相繼開發出了康療保健鹽、醫藥用鹽等産品,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天然富锶鹽”已申請國家專利并實現了成果轉化。
如今,榮縣緊盯這一優勢資源,又啟動建設了面積4.6平方公裡的自貢井鹽産業園。“園區建成後,将形成集制鹽、物流、包裝、技術研發、食品精深加工等全産業集群。”鄭小清說。
對于拟入園的四川久大鹽業集團公司而言,搬入園區不僅離長山鹽礦更近,節約了運輸成本,而且企業退城入園也可以減輕廢水、廢氣對城市環境的影響。目前,馳宇鹽品正謀劃着入園後将産能拓展至100萬噸。
到2025年,自貢井鹽産業園食鹽及鹽的精深加工業産值将力争突破25億元。“作為龍頭企業,入園後我們還将實施年産100萬噸蒸餾水綜合利用項目,可以帶動醫用鹽水、蘇打水、飲料等産業發展,項目投産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鐘建國對園區建設信心滿滿。
做大一葉茶——
既打響品牌又惠及民生
“榮縣種茶曆史悠久,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種茶。回顧計劃經濟時代,雖然茶葉的流通渠道比較少,但通過供銷社計劃調撥,或是外貿企業在榮縣建立收購站點,每到采茶季節,田間地頭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四川龍都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古亭說。
上世紀90年代,榮縣興起了一股花茶制作熱潮。随着制作花茶的小作坊不斷增多,整個行業變得有些混亂。為了規範花茶制作标準,四川龍都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嚴格選料,提升工藝,生産出龍都香茗花茶,一舉在四川乃至全國打響了品牌。
品牌帶動作用和可觀的效益影響了榮縣的制茶工藝,進而帶動一批個體企業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到90年代末期,榮縣已經有了20多家茶企。“榮縣的茶葉上市早,早春茶2月中旬就能全面上市,名優鮮葉的品質吸引了不少外地茶企目光。”榮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和能說,從2003年開始,榮縣逐步成為很多品牌綠茶的原料産地和加工基地。
“曾經我們榮縣的茶廠以作坊式為主,生産環節比較随意。”朱和能說,直到2010年,四川龍都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從老城區搬入工業園區并投資8000萬元修建廠房、改造技術,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如今,傳統的茶葉種植正随着規模化、規範化逐漸演變成緻富産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茶’返回家鄉。”四川黃金葉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奇紅是一位“90”後,2012年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管理企業。
據朱和能介紹,現在榮縣共有茶葉加工企業3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8戶,種植大戶387戶,茶葉機采率達71%。縣裡每年都會推薦龍頭企業管理骨幹到浙江大學等高校接受培訓,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榮縣還大力開展以茶葉家庭農場業主、種植大戶為主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産業在發展,觀念在轉變。“榮縣原本就有‘綠茗春’‘黃金葉’‘春蘭芗’等商标10多個。”據榮縣科技和經濟信息化局局長郭孝謙介紹,榮縣是四川省綠茶出口基地縣。數據顯示,全縣14家企業生産出口茶,2018年出口茶産值3億元左右。
“茶葉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帶動增收能力強,全縣每年帶動近5萬茶葉從業人員增收8億元以上。”正如朱和能所說,從一片葉子到一個産業,茶産業富裕了一方百姓。按照規劃,到2022年榮縣将實現茶園總面積20萬畝以上,茶葉産量2.5萬噸以上,茶葉綜合産值30億元以上。
發展縣域經濟是四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堅實基礎。目前,與榮縣一樣,不少區縣正在把獨特的資源禀賦、産業基礎、區位優勢變成現實生産力和發展競争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