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今天分享的學習心得是“未來”與“麥”的關系。
“未來”一詞本義是形容“麥子還沒有到成熟期”。
一、關于“未”
甲骨文“未”很容易理解——枝繁葉茂。
在麥子的生長周期中,狹義上的“未”是指“麥苗抽條拔節後到結穗前“這個階段,而廣義上的“未”是指“麥苗抽條拔節後到麥穗成熟前”這個更寬泛的階段。
“未”是“即将或正在成熟中”,是“還沒成熟”,并不是“不會成熟”,所以“未”≠“不”。
二、關于“來”
甲骨文“來”就是“麥穗成熟後低垂的狀态”。有時會在頂端加“一橫”(指事符),表示“麥子成長到頭了,停止了,要收割了”。
在深秋的田野裡,一片片金黃的麥穗兒随風飄舞搖動着。随着籽粒越來越飽滿成熟,麥穗的頭也是越來越低。到了收割時候,結實豐滿的麥穗兒有的竟然頭部已經着地了。
因此,人們總愛用成熟的麥穗比喻謙虛的人:成熟的麥穗總是謙虛地低下頭,而那些腹中無物、既幹又癟的稗子,卻總是鋒芒畢露、趾高氣昂。
三、關于“未來”
“未”是“還沒到成熟時“,但“以後會成熟”,即“未”是“青黃不接”之際。
“來”是“麥穗成熟低垂”,即“來”是“成熟收獲”之時。
所以,“未來”就是“麥子還沒有成熟”但“前景美好可期”,進而引申出其他意思。
四、關于“麥”
“麥”是“來”長“腳(止)”了。
所以,嚴格來講,“來”是還長在地裡的成熟麥子,“麥”是收割後的麥子(需要搬運到打谷場去)——所以是“來” “止”。如下圖場景就是“麥”的寫照——“來”長“腳(止)”了。
五、關于“麵”
“面”是“麵”的簡化字。我們現在講“面”時,往往會聯想到“面條”“面粉”。其實“麵”是指“麥粒”,“麺粉”才是“麺(麥粒)磨成的粉末”。
強調:“麵”是“脫下來的麥粒”。
這可以從“麵”的篆文和異體字看出來。
→“麵”的篆文
其小篆是“麪”——“麥” “丏”。(因“丏”“面”同音,“麪”演化成了“麵”。)
“丏”與“亥”同源,其本義是“采摘/收集果實”。
所以,“麥” “丏”就是“采摘/收集麥粒”——碾壓、拍砸。
→“麺”的異體字
其中異體字之一是“麥” “丂”。
“丂”(音同“考”),其本義是“拐杖”,在這裡是打麥工具——梿枷,這種工具至今仍有山區農民在使用。
所以,“麥” “丂”就是“用梿枷打麥”。
結論:“麵”本為“麪”——麥子脫粒,因“面”“丏”同音假借而訛化,最後又由“麵“簡化成了“面”。而“面”本義是“臉面”,與“麥粒”沒半毛錢關系。
這是今天的閑扯,順祝勞動節快樂!
(圖片均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原創,轉載請注明:渣渣灰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