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對于此次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你有何觀察?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差不多7小時前,2021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投票正式結束。現任總理莫裡森領導的聯盟黨能否繼續組閣,抑或是阿爾巴尼斯的澳大利亞工黨将在時隔9年後重新上台,結果會在接下來的一周内揭曉。
選前民調顯示,在二選一的情況下,澳大利亞工黨的支持率在54.8%左右。而如果以這個數字來分配議席,工黨将獲得澳大利亞衆議院151席中的至少82席,超過76席的最低組閣門檻。但正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指出,民調并不一定等于選舉結果:一是民調數據本身存在誤差值,例如針對2019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的各項民調,事後統計平均誤差在3個百分點以上;二是即便民調數據完全正确,工黨增加的選票可能更多流入他們已有的68個議席之中,而非轉化為更多新的席位。
澳大利亞媒體普遍認為,這必然是一種焦灼的選舉,而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點在于,澳大利亞超過120萬的華人,他們會在此次選舉中作出怎樣的抉擇。
外界注意到,莫裡森領導的聯盟黨在選前,幾乎是在以一種令人厭惡的方式攪弄中國議題,例如稱呼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為Manchurian candidate,也就是“滿洲候選人”——毫不掩飾其中對于華人的種族歧視——以及不厭其煩地宣稱“工黨秘密讨好中國”又或是“中國希望工黨勝選”等等。問題是,這種歇斯底裡的反華情緒并非隻限于選舉遊戲之中,而是蔓延至澳大利亞社會,形成了一種澳大利亞版的“麥卡錫主義”,去拷問華人移民甚至是二代、三代華裔的“國家忠誠”。這種有毒的選舉氛圍連一向尖酸刻薄的《紐約時報》都看不下去了,認為莫裡森為了轉移國内對于其抗疫不力和議會性侵醜聞等問題的不滿,不惜開種族主義倒車,“突破了紅線”。
另一方面,諷刺的是,澳大利亞的華人群體也被視為此次選舉某種破局的關鍵。澳大利亞是亞洲之外,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以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數據估算,華人選民占比在5.8%左右。當地中文媒體民調顯示,所有參加過2019年選舉的華人選民中,超過一半以上表示在此次選舉中将支持不同政黨,其中轉投工黨的高達83.82%,轉而支持聯盟黨的僅有4.93%。就選前民調而言,聯盟黨需要再争取5%的議席才有望組閣,工黨則需要守住這5%的議席所代表的選票,而這個數字基本上就是華人選民的占比。因此傳統上較為分散的華人選票會否在此次選舉中集中支持工黨,也就成為了決定選舉最終結果的“關鍵少數”,或者至少是“關鍵少數”之一,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右)和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
直新聞:那如果工黨上台,中澳關系是否會更好?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這是個好問題,事實上也是大部分中國人對于外國選舉最為關注的點。
第一,盡管莫裡森領導的聯盟黨宣稱工黨“代表中國的利益”,但事實上在對華關稅以及一系列政治問題上,工黨向來表現出完全不輸于聯盟黨的強硬态度。有的時候,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我們的朋友。在對華政策上,我不認為聯盟黨和工黨有實質性的底色區分。以此前讓澳大利亞媒體長籲短歎的中所安全協議為例,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攻擊莫裡森的點不在于“妖魔化中國”是錯的,而在于“莫裡森怠慢了太平洋島國”,阿爾巴尼斯實際上默認了這背後的“中國威脅論”。所以莫裡森毫無底線的政治宣傳我們聽聽笑笑就好了,不必當真。
第二,莫裡森令人厭惡地攪弄中國議題,也許疏離了大量華裔選民,但他卻成功留下了一種有毒的社會氛圍:鼓吹澳大利亞優先、澳大利亞至上,并以貶低、對抗中國來标榜自己對于澳大利亞社會的價值。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澳大利亞版本的“特朗普主義”。但遺憾的是,在支持聯盟黨的媒體不遺餘力的渲染下,這種反華論調已然形成了某種氣候,阿爾巴尼斯也别無選擇,隻能去證明自己并非“對華軟弱”。我注意到在選舉之前,阿爾巴尼斯明顯不想主動交惡中國,提出要以“更謹慎、更統一的态度”來和中國打交道;然而在競選期間,阿爾巴尼斯則改口指,“中國是對澳大利亞未來的安全威脅”。
而且就像我剛才所講,這種有毒的選舉氛圍将持續蔓延在選後的澳大利亞社會之中。即便工黨能上台,阿爾巴尼斯大概率也需要以更強硬的表現來證明自己并非“親華”。畢竟當與中國建立哪怕是正常平等的往來都會被視為某種“原罪”,這種扭曲的社會氛圍隻會産生扭曲的對華政策。
但這也不代表我對中澳關系就持一種絕對悲觀的态度,事實上我認為中澳關系的最終走向,和聯盟黨還是工黨上台其實并沒有關系。看一下中澳之間的經貿數據就知道了,2021年,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國,購買了澳大利亞價值1157億美元的出口商品,比接下來9個國家和地區的總和還高,但與此同時,中澳之間的政治關系則是完全相反,莫裡森政府不惜作為“反華急先鋒”一遍又一遍地試圖激怒中國。就國際關系而言,“政冷經熱”實際上是反常的,往往背後有着超出一國本身的變量存在,那對于澳大利亞而言,這個變量其實不難想見,就是美國。換言之,中澳關系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中美關系。當中美之間的競合關系越來越呈現出對抗的趨向,澳大利亞作為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核心戰略支點,也必然會表現出越來越疏遠中國的政治傾向,這在短期内是不會随着執政黨的改變而改變的。
因此中國要做的,就是以足夠的政治智慧與政治定力,去守住和澳大利亞的經濟底線,而不是某些民粹主義者所鼓吹的頻頻對澳大利亞掄起制裁大棒,因為斬斷中澳之間的經貿鍊接恰恰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與此同時,中澳關系的關鍵在于中國要在南太平洋上,與美國協商出一個承認中國合理利益的地緣政治新秩序。中國會盡最大努力讓美國和澳大利亞看到我們尋求共赢的本質,也會以最大的決心打掉某些人維持舊有霸權秩序的幻想,最終實現中澳關系去政治化,并轉向“命運共同體”的理想新範式。
作者丨張思南,直新聞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編輯丨劉瑩,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