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适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然而,現實中金融機構鼓吹的普惠金融真的普惠嗎?中國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涉獵金融,真的是他們為國為民嗎?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關于互聯網金融,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是普惠金融?
對于企業,利潤總歸是第一目的。但是基于不同的價值觀,達到目的的路徑就有所不同。就像,向賣者征稅、向買者征稅,最終會達到了相同的均衡結果,但前者基于供給曲線左移,後者基于需求曲線左移。
基于普惠金融的價值觀,信貸條件是松是嚴,我認為,可以由借款人的需求确定,而不是由金融機構的需求确定。企業為了獲得目标利潤,可以給定一個明确的損失限度,然後視利潤最大化為目标,提高放貸量。簡單來說,ROI=流量 x 人均淨收益。我覺得普惠的實現在于,降低對人均淨收益的要求,提升對更大流量的覆蓋。這也要求企業着力于技術創新,不斷緻力于風控能力的挖掘,追求信貸業務的長期價值。
反之,惡意放貸,通過零和遊戲賺取短期利益,往往緻力于從一小份流量中攫取大量收益。貸款機構利用隐性手段、不利的貸款條款放貸,不考慮借款人的償還能力,給借款人帶來巨大傷害。
然而,現實中金融機構鼓吹的普惠金融真的普惠嗎?中國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涉獵金融,真的是他們為國為民嗎?《金融科技亂象》提供了一些思路。
01 絕大多數人的命運是打工,而不是螞蟻般地重複性創業小微企業隻是短暫的逃脫,大工業才是社會的脫貧之路。
小微企業本來就很難生存,而信貸知識加大了它們死亡的概率。雖然他們有可能因為信貸而如虎添翼,但是隻有極少數小型企業是“老虎”,而絕大多數小型企業隻是“狗”和“貓”而已。減少信貸,就是減少相互的傷害。
雖然發達國家也有大量的小微企業,可那主要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歐美人願意自己當個體碼農、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做咨詢師、設計師等等,他們是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是被迫的。而在發展中國家,很多人吃了上頓沒下頓,當“小微企業家”實屬無奈。你如果給他們一個機會去企業、工廠或者政府工作,他們會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
社會要進步,人民要脫貧,就必須大搞工業,而且是大工業。孟加拉國、印度和不少窮國的小微金融固化了貧困的現狀、固化了小微經營,這是政府的失敗、社會的失敗、勞動力資源的浪費。這是沒有前途的、十分危險的。
02 歸根結底,風險控制靠的是抓手螞蟻金服的花呗和它的網商銀行的成功雖然得益于大數據,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的抓手:支付寶和淘寶店鋪。如果你不歸還那 3000 元的貸款,你可能要付出代價,例如無法再使用支付寶或者淘寶等。騰訊的微衆銀行也是一樣。
你可以問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貸款金額不是 3000 元,而是 300 萬元,那麼阿裡和騰訊對借款人的風險評估還有那麼精準嗎?當然沒有。可是,他們的大數據和模型不是很神奇嗎?顯然,太多借款人為了 300 萬,就願意忽視阿裡和騰訊的抓手。
03 我們認為,普惠金融就是小貸公司普惠金融的兩個指标,一個是可得性(普),一個是可負擔性(惠)。
有人說,利率較低的小貸公司才叫普惠金融。可是,利率高低都是相對的。多低才叫低?資金成本決定利率。又有人說,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金融才叫普惠金融。我們不同意。即使你不以營利為目的,你至少要收回成本吧。否則,你就是慈善機構。鑒于小貸公司的資金成本高、運營模式落後、規模不經濟,放款利率必須很高才能收回成本。
任何小貸公司的放款利率都必須、必然大大高于銀行信貸的利率。如果我們用放款利率為依據,那豈不是要把所有的銀行都稱為普惠金融機構?
04 利率上限不是越低越好,現在的 24%和 36%是合适的吸煙是成年人的自由,但是政府都逼着卷煙廠在煙盒上印“吸煙有害健康”,次貸也有害健康,享用者需要有極大的克制力。利率上限就把這個責任推給了信貸機構,至少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做法被堵住了。沒有金剛鑽,就不能攬瓷器活了。
利率上限會導緻陰陽合同、弄虛作假,但如果大多數信貸機構都執行利率上限,次貸危機就會得到收拾。
但利率上限不是越低越好。聰明的監管部門要留點空間,讓信貸機構有回旋餘地。萬一通脹率上升,市場的名義貸款利率也會上升。逼着太多人違規,你就不算聰明了。
05 消費信貸、小微金融應該提倡冷靜期信貸機構在強調速度的同時,容易忘記大多數借款需求并不是那麼急。“兩分鐘審批”聽起來很酷,但是真的很必要嗎?借款人一時頭腦發熱,是否需要一點冷靜期?
有些歐洲教會勸年輕人婚前不要發生性關系,采用了這個口号:“Good things come to whose who wait”。我們的消費信貸、小微金融也應該提倡冷靜期。
秒批,當然是為了轉化高,而不是為消費者着想。
06 評估一個行業有沒有價值創造,看脫貧脫貧為什麼重要?如果從中長期來看,你的客戶群體一直沒有改善和進步的話,作為一個行業來說,你的價值創造就存疑了。如果這個行業沒有價值創造,借貸雙方的關系就隻是互相傷害,而不是雙赢。
那麼,這個行業就不是越大越好,就會通過經常性的爆雷來摧毀一部分産能,以保持一個合适的規模。
07 為什麼中國幾乎所有公司都涉獵金融?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等既擁有大量的現金儲備,也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為什麼它們沒有開拓借貸業務并從中大賺特賺呢?
為什麼中國的大企業都擁有自己的金融機構:信貸、投資、基金、證券等。我們能想到的唯一例外是華為。
我們有崇尚銀行或類似銀行的金融機構的文化傳統,中國曆史上,戰亂和惡性通脹促成了搞金融自帶光環和神秘感的偏見,可能僅次于管稅收和印鈔票。
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金融行業的回報率非常高。金融行業就是金礦。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利差。
貨币基金和市場總量相比微不足道,市場的存款利率取決于銀行,而銀行的存款利率遠低于市場水平,甚至遠低于實際通脹水平。
國内的實際通脹率較高,因此,國内的銀行借款利率低于實際應有的市場均衡水平。絕大部分銀行都是政府控制的,基于社會民生等因素,銀行并沒有對貸款收取均衡利率。
因此,盡管利息差已經很大,貸款利率或許還不夠高。過去 40 年,國内企業的負債比例一直很高,反映了資本金不足的現狀和企業家追逐高回報的渴望。但他們永不滿足的貸款需求持續推動者貸款利率上行。
鑒于這些企業的冒險精神,隻有次級貸款市場(如非銀金融機構)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
中國企業在支付行業、科技行業很難找到變現的辦法,因為服務價格被壓得很低,所以他們要通過信貸來變現。他們以為中國的信貸還沒有飽和,更沒有過剩。萬一他們的判斷是錯的呢?
本文由@雷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