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很少絕望。
他的世界,滿是希望。
李白有兩件事最為世人所稱道,一是漫遊山河,二是供奉翰林。無論是遊山玩水,還是在朝做官,李白總是積極诠釋人生,樂觀面對生命。
25歲離開故土,“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一路上樂呵呵,笑盈盈,放飛自我,縱情歡愉。在他眼裡,一切都那麼美,有什麼可以絕望的呢?
風景是美的。山水之秀美,足以滌蕩内心的彷徨。廬山美,“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黃山美,“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泰山美,“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洞庭湖美,“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美景醉人,複複何求?
酒是美的。飲美酒,須盡歡,時不我待!酒可助興,“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酒可饋友,“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君莫停。”酒可消愁,“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酒可消彌遊子之悲,“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飲酒而作樂,物我而兩忘,除了盡興,何來傷悲?
“酒仙”的别稱可不是徒有虛名。
生命是美的。生命鑄造友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生命演繹别離,“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生命可以放飛自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生命有割舍不斷的親情,“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生命如此五彩斑斓,盡情享受就是了,何必絕望?
不必多講,李白大半生在美景和美酒中度過,在享受生命,不知煩惱為何物,不知絕望是什麼滋味。
最不濟,隻是偶爾産生一絲失望,談不上什麼絕望。
當理想被現實撞碎,抑或,當人生無可奈何時,李白難免産生微風般的失望情緒。
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想家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心情不爽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無論如何,李白偶爾産生的消極情緒正如微風吹皺的漣漪,一瞬而逝,之後又是重拾信心,再造希望人生。
然而這一次,他的希望長城瞬間崩塌,絕望情緒籠罩蔓延。
《行路難·其一》這樣寫:“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美酒無味,美食不香。失落,傷感,絕望……各種不良情緒湧上心頭,内心一片茫然。此刻,李白猶如墜入黑暗的萬丈深淵,已然找不到人生之路。
緣何如此?
多年來,雖然寄情于山水,李白也不忘為朝廷做點事。這不,“天生我材必有用。”機會來了,天寶初年,他當了個供奉翰林的官。
這官,說白了就是禦用文人。你必須收斂個性,抑制自我,時刻為皇上做詩,為皇上服務。伴君如伴虎,皇上高興了,有獎有賞;皇上翻臉了,打包走人。
耿直豪爽的李白能當好這個官才怪!
果然,未滿三年,李白被“放歸山林″,結束了做官生涯。此後,他終生未進長安城。
有官不能做,有志不能圓。此刻,李白絕望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對人生的思考陷入了真空世界。
然而,正是這絕無僅有的絕望瞬間,成就了李白一生少有的另類鏡頭。在他希望滿滿的人生長河中,這個鏡頭顯得彌足珍貴。
撩開面紗,我們真正認識了李白。他的一生,有希望,有失望,還有絕望。他無法擺脫世俗的煩惱。
李白是人,不是仙。
他登頂浪漫主義藝術之冠,卻身墜現實主義污泥之彀。
這才是真實的李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