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艾草香,片片粽葉長。
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
如果說最悠久最熱鬧的傳統節日,那一定是端午節。
每一年的端午,正值夏日,日光正好,美味的粽子,清新的艾葉,鮮豔的香包,劃龍舟,喝雄黃酒,吃端午的鴨蛋,每一樣都讓人心情舒暢。
中國人過端午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家家包粽子,祭屈原,端午節從此深入人心。
屈原,一位讓世代中華兒女年年記起的先祖,一個讓曆代文人仕子朝誦夜吟的巨擘,是我們這個民族燦爛精神篇章中的一個厚重的标題。
拂去曆史的雲煙,撣落鏖戰的塵埃,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屈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
曆數古今中華先賢,列在前幾位的,當有屈原。更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第一個真正具有忠肝義膽、滿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國、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愛國主義戰士。
端午節,在不同的詩人筆下,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我們借此機會,學習幾首關于端午的詩詞:
一
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宋·蘇轼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
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1081年,蘇轼到黃州後的第二個端午節,他的心情平靜了許多。
他與友人徐君猷同賞五月的風光,飲酒開懷,寫下此詞。
黃州的端午節一片升平氣象,用蘭葉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釀酒喝,天氣清明而暖和。
有美酒有歌舞,最令人欣喜的是,這裡一片清平,監獄裡的草都長得好高了,公堂裡寂靜無人,大家不妨多多喝酒宴飲吧。
蘇轼真是一個知趣的好友,與友人共賞五月風光,還誇贊友人治理有方,一片升平氣象。
豁達的蘇轼,可謂朋友遍天下,原來他善于誇贊人啊,這也是他的交友之道。
二
浣溪沙·端午
蘇轼 〔宋代〕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寫于宋哲宗紹聖二年的端午節。當時正值蘇轼被貶廣東惠州的第二年,詞中充滿了濃郁的古老習俗氣息,所以可以看作是一篇民俗詞來讀,是今人研究端午習俗最形象和珍貴的資料。
女子用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的手臂上,再把小小的赤靈符斜挂在發髻上“五彩花線”,即青、赤、黃、白、黑五種彩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具有辟邪作用,兼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以五彩線纏臂,一直是古代重要的習俗之一。
戴五彩花繩和香包的習俗在甘肅隴東一帶很盛行,端午前後,大街小巷都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香包,已經成為當地的民俗特色。
蘇轼的詞不僅是情感的傳遞,也是文化的傳承。
三
端午即事
文天祥 〔宋代〕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鬓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如果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文天祥的氣節,那麼這首詩同樣是明志。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後,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着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内心深處仍然滿懷着“丹心照夙昔”的壯志。他要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壯志不已。
節日從來都不是為了消費而設置的普通日子,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載着我們的曆史。
四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 ·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鹂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是宋代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詞,該詞的上片描寫端午節的風俗,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的标志性景象營造了端午節喜悅的情緒,下片描寫端午節人們沐浴更衣、飲雄黃酒驅邪的場景。全詞反映出詞人過節時的恬淡閑适的生活情态,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人生貴在張弛有度。張弛有度的背後是高屋建瓴的大局意識,是淡定處世的心态。過度的舒适是空虛。過度的疲累會讓人崩潰。身心俱疲的時候,需要做的卻是停下腳步,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詩意和從容。
五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1195年,乙卯年,71歲的陸遊在家鄉隐居。放下了官職,無公事煩擾,在山村裡,他開心地過了一個端午節。
鄉間真是好呀,石榴花開得正豔,兩角的粽子包好了,艾草束在帽子上。端午有一個習俗,就是儲藥,配藥方,這一年就不會生病。做完了這些,夕陽西下,他放松地笑着喝起酒來。
沒有裝飾,所以詩美;沒有做作,所以情真。山村的美好風光,端午的惬意,撲面而來。
這是憂國憂民的陸遊難得的放松,他瘦弱的身體,在端午節這天也想配好藥方,借此康複。
端午陽氣日盛,我們用微笑,用中藥,治愈舊疾,開心生活。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愛上詩詞,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