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禮流程及圖解?男婚女嫁,為民間家庭一樁大事從傳說伏羲氏與女娲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創嫁娶,到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時逐漸有了一套禮節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現在大體沿用,叫選婚、訂婚、傳書、擇号、迎親等具體細節上又各有時代特色1950年後,在确立和解除夫妻關系上,進行了徹底變革婚嫁禮俗也有不少變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中式婚禮流程及圖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男婚女嫁,為民間家庭一樁大事。從傳說伏羲氏與女娲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創嫁娶,到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時逐漸有了一套禮節。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現在大體沿用,叫選婚、訂婚、傳書、擇号、迎親等。具體細節上又各有時代特色。1950年後,在确立和解除夫妻關系上,進行了徹底變革。婚嫁禮俗也有不少變化。
一、選 婚
1949年以前,選婚年齡為男18歲,女16歲。那時,男女選婚必須有“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選婚雙方不能見面,婚姻不自主,造成許多悲劇。1950年,人民政府頒布了婚姻法,開始了青年自由選婚的新時代。選婚親件也因時代因人而易。在年齡上一般男20歲、女18歲就要選擇自己的對象。男擇女多以勤儉樸實、賢慧正派為标準,女選男還注重才能和家庭條件。1960年以後,選丈夫标準是“一保管、二會計,小隊長還可以”;1970年後是:“一軍官、二工人、三工頭、四商人”。目标擇準後,還要請“先生”來“合婚”,這是在舊時大多數婚姻關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将雙方八字列出後,從四個方面按一定公式進行推算。1、看大相合不合。口訣是:“子鼠見羊萬年悉,不叫白馬見青牛;虎見已蛇如刀割,兔子見龍不長久;酉雞不與犬相見,亥豬不可見猿猴。”2、看子女旺不旺。口訣是:“長生四子中旬淩晨,沐浴一雙好兒男;官帶臨官三個子,帝旺五七不虛傳;衰中二子病中一,命逢死絕斷香煙;胎養頭胎必生女,墓地有女沒有男。”如女方是甲辰年生,日柱為已亥時落甲申,甲木長生在亥,從亥上起長生,一字一官,順行往下推數長生、沐浴、官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至申(時)字遇絕地。再看日柱乙亥,乙木長生在午,乙為陰幹,陰幹應逆行推數,乙至亥為死地,說明這個女命無子。男命若是乙已年辛卯日丁酉時生,乙木至酉時為絕地。日柱辛卯,辛金長生在子,從子上逆行至卯仍為絕地。說明男命也無子。這一對就能民為夫妻了。3、看男命犯不犯再娶,女命犯不犯再嫁。口訣是:“男犯羊刃必再娶,女犯傷官必再嫁;劫财傷官與羊刃,夫妻半路必離分”。犯了這些以後,還要看八字中是否犯了哪個禁字。男為正酉二戊三亥四子五醜六寅七卯八辰九已十年十一未臘月逢申。女命為正申二酉三戊四亥五子六卯等如男命三月生,原命犯羊刃,在八字的日時中又見了到了亥字,男命三月忌亥。那就被認為必再娶無疑。4、看有無妨克。雙方年月日時之地支是否相沖刑(相沖者子午、醜未、寅申、辰戌、卯酉、已亥。相刑者寅刑申、已刑亥、子刑卯、戌刑未等)天幹是否犯合(甲與已、乙與寅、丙與辛等)。犯不犯狼籍八敗等。邕上四條無大妨礙,就是說可以成婚了。議婚繼續進行,先由媒人領男方去女方家見面,女家給二人提供交談方便,然後再由媒人領女方去男方家“相家”,公婆也借此機會看看未過門的兒媳婦,雙方如沒意見,選婚即告成功。“合婚”雖為民間風俗,但并非能符合人們的願望。現實生活中,仔細“合婚”的人,婚後并不幸福;相反不相信那一套的,婚後卻過着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事實教育了廣大人民,此俗現已逐漸消失。
二、訂 婚
過去人注重信用,選婚結束後,即開始訂婚。訂婚儀式由男方以家長名譽給女方寫一“訂婚貼”,俗稱“小帖”,送至女家。此後,雙方互送訂禮,男方多贈衣物和錢,女方多送鞋、襪,謂之“接訂”。1960年以後,“訂婚貼”已很少用,而以禮物為訂。
注:輩份比對方高者稱“添眷”(隻指雙方男輩),比對方小者稱“眷晚”,同輩者稱“眷弟”或“姻眷”。
三、換婚書
換婚書民間叫“傳書”,是迎親前婚禮的一種禮儀。換婚書要選在雙月雙日進行。是日,媒人一早從男家攜帶婚禮(2斤粉條和3升米)和婚貼給女家送去。女家收下禮物,将預先備好的12至16個套搭勾形面食、兩雙鞋及回書等讓媒人帶回,送給男方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男家将女家回贈的面搭勾分送親戚鄰居,宣布兒子有了媳婦。換書不隔年,一定要在定婚的當年進行。1960年以來,傳換婚書漸少,而由媒人轉達雙方意願。
注:1、以男家長名出現。
2、“老親家”隻寫對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寫。
4、女家回書式中間四字改為“敬答鸾箋”
四、大 聘
訂婚以後,男方要給女方彩禮,又叫“過禮”、“過大禮”。雙方約定時日,女子與其嫂、姐、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鎮串商店,購買結婚用品,購物價值一般在500元(随時随地有所不一)左右,如購不到稱心物品,則折款給女方。有的采取 “老包幹”辦法,按女家所要禮物折款,一并付給女家。彩禮備妥,即開始納聘,由男家從村裡桃兩位年輕人,擡一用紅布蒙着的食盒(木制,内有上中下三格),主人随後,送至女家。食盒内下裝米、面,中放布匹、衣服、道飾之類,上放紅棗、核桃和納聘帖。女家收下禮品,付錢與擡盒人,并設便宴招待。1960年以後,這個儀式簡化為直接将彩禮取回家,納聘帖也不用了。
五、擇 号
送過彩禮後(并在人民政府履行過結婚登記手續),即要決定娶親日,民間叫“擇号”、“擇日子”等。娶親多在農曆十一月至十二月,具體月日還要看男女雙方屬相。認為雞、兔兩屬相宜在正月、七月嫁娶;蛇、豬兩屬相宜在三月、九月嫁娶;馬、鼠兩屬相宜五月、十一月嫁娶;狗龍兩屬相宜二、八月嫁娶。俗以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去後,家中無人看管,至年底前任何一天為嫁娶吉日。吉日選好後,男方将擇号帖送至女家。一旦擇号帖送去,就不能輕易改動,認為“擇号已定,不許改動,後移死婆,前移死公”。實際昌怕女家打麻纏,誤了吉期。每年打春前為民間娶親高峰時期,尤其是陰曆年前打春,更要把媳婦娶到家。以避“黑春年”迎親,認為對夫妻不吉。一般的擇号都在迎親前半個月以内定下來,以便雙方準備。男方要找2至4名女紅縫衣服、被褥,禁孕婦和寡婦參加。褥子内撒有五谷,被子四角包有紅棗、核桃,祝小家庭五谷豐登,早生貴子。女方此時趕制嫁妝,女方條件和男方相同。嫁妝内不包東西。
六、打鴻
迎親前二天,男方要發鴻禮帖(請柬),請街坊鄰居及親朋好友來家作客。來客一役要贈送禮品,俗稱“打鴻禮”。所贈禮物有鏡框、臉盆、墨畫、床單、被面、毛巾、現款等。是日晚上,男家設宴酬謝“打鴻”人,根據人數多少擺桌,每桌是八大碗酒菜,另有瓜果專供孩子和婦女們湊興。有個别鄉村是迎親的當天晚上或第二天宴請打鴻人,這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助興,更增添了喜事的歡樂氣氛。
七、添 箱
女子出嫁前一天,親戚家的婦女要拿一份禮(2斤米、2斤粉條、6尺布或針織品)來看将嫁女,農村叫“去給嫁女添箱。”合澗一帶添箱是馍、麻花,叫做“給嫁女送飯。”添箱婦女待次日送嫁女上轎後才歸。
八、擺櫃
迎親前一天下午,女家嬸、嫂、姐、妹等4至8人(人數必須成雙)攜帶新娘的單衣、棉衣、床單、梳妝匣子、兩雙鞋等至男家,将所帶物品放在箱櫃内。然後上鎖帶走鑰匙,這種禮儀,民間叫“擺櫃”,意在看看男家準備怎樣,并為新娘送去衣物。男家招待擺櫃人,宴畢,付給擺櫃錢,以表謝意。
九、開 臉
又稱“淨面”,是1949年以前林縣民間一種嫁女禮俗,多在出嫁前一二日進行。開臉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紅線相絞,為待嫁女拔盡臉上的汗毛。
十、迎 親
迎親,是婚嫁的中心環節。民間叫“娶媳婦”。是日,男家剪大紅雙喜字貼于洞房、中堂和大門上,并剪小紅喜字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