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陽光燦爛下閱讀
長信宮燈、金縷玉衣
素紗襌衣、“馬踏飛燕”
錯金博山爐、擊鼓說唱俑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
······
它們來自五湖四海
卻又來自同一個地方
漢墓
(漢墓部分出土文物,攝影師@柳葉氘、李文博、龍世傑、朱福升、劉玉生、蘇李歡、于奕奇、肖怡甯、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之中
辛追夫人沉睡2000多年
面目栩栩而如生
河北滿城漢墓之中
中山靖王劉勝穿着金縷玉衣
靈魂羽化而登仙
······
(上文中的“辛追”夫人可能為“避”夫人,學術界仍有争議,本文目前沿用“辛追”之名,後不再贅述,下圖為中國主要漢墓分布示意,地圖@陳志浩、漢青/星球研究所)
▼
2021年
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漢墓
約占墓葬總數的1/2
堪稱“墓葬考古的半壁江山”
漢代為何會出産
如此衆多且珍貴的古墓?
這些漢墓又如何“封神”?
01
肉身不朽
漢朝
北征匈奴、鑿空西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是中國第一個
被稱為“盛世”的大一統王朝
疆域空前廣大
财富空前集中
時人對于身後事
也秉持厚葬之風
(金餅,出自海昏侯墓,攝影師@李文博)
▼
與土葬同生同長的靈魂觀念
在漢代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
時人眼中的“靈”
可分為“魂”與“魄”
“魂”永世不滅、可以乘龍升仙
“魄”則随肉體的朽盡而消亡
為了“魄”的長存
需要盡量延遲肉體的腐壞
時人使用的第一種手段是
深埋
例如
廣州南越王墓
從高約20米山頂處向下開鑿
劈山為陵、再建地宮
如此遠離紅塵
(廣州南越王墓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距離地表近20米的
長沙馬王堆1号墓葬
盛放遺體的棺椁四周
填充着重達一萬餘斤
厚度0.4-0.5米的木炭
以及厚度1-1.3米
粘性極強、不易滲水的白膏泥
時人逐層填土、夯實
一個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的
地下空間橫空出世
墓主辛追夫人
在此沉睡兩千多年
皮膚依舊光滑細膩、富有彈性
是為一大奇迹
(馬王堆一号漢墓結構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還有
置身于山體内部約24米處的
河北滿城漢墓
當年的墓門一經關閉
直到考古人員的抵達
之間再無開啟
(漢墓頂門器示意,制圖@楊甯/星球研究所)
▼
深藏于地下的漢墓
墓道之深遠
好似幽幽黃泉路
(江蘇徐州龜山漢墓墓道,攝影師@王新偉)
▼
在土層或山體的隔絕防腐之後
第二種手段是
多重棺椁[guǒ]的防護
棺即為棺材
椁則為棺外的木棺、木壁或木室
墓葬所用的棺椁數量
參照周代以來的禮制
“天子棺椁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莊子·天子篇》、《荀子·禮論篇》)
(辛追夫人的木棺便為方形棺椁,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江陵鳳凰山一六八号漢墓
所葬為“五大夫”
按照大夫規格為
兩棺一椁
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
所葬為轪[dài]侯的夫人辛追
按照諸侯規格為
四棺一椁
(上文中的轪侯為漢初列侯,被視作廣義諸侯,下圖為辛追夫人開棺示意,攝影師@任俊豪,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第一層為黑漆素棺
第二層為黑地彩繪棺
第三層為朱地彩繪棺
第四層為錦飾内棺
層層榫卯相合
如此華麗完好之套棺
在國内實屬第一
(辛追夫人木棺結構示意,攝影師@任俊豪,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北京大葆台漢墓
所葬可能為燕王或廣陽頃王
雖然棺椁有所糟朽
但仍能看出
是按照天子規格的
五棺二椁
(大葆台漢墓五棺二椁示意,圖中底層套棺之内原本還有棺材,但因腐爛嚴重難以複原,圖中沒有展示,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并且此棺椁之外
還有一種更高規格的木結構
名為“黃腸題湊”
起到與棺椁同樣的防腐作用
“黃腸”為黃心柏木
“題湊”為縱向堆壘的方式
大葆台一号墓的黃腸題湊
共用柏木約14000塊
木牆高3米、厚0.9米
總長約42米
(大葆台漢墓黃腸題湊示意,攝影師@李文博,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這種黃心柏木
抗腐性強、且有香氣
對于驅散蛇蟲鼠蟻也有幫助
黃心柏木之外
玉石作為天地之精華
在古人的心目中
也可以保持遺體不腐不壞
鑲玉漆棺
由此而生
(鑲玉漆棺,攝影師@石耀臣、盧文,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滿城漢墓的鑲玉漆棺内壁
由192塊玉片鑲嵌而成
棺蓋的口部
上下各嵌圭形玉飾4塊
謂之“小腰”
這種形制的鑲玉漆棺
在中國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
(滿城漢墓鑲玉漆棺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在我們剝開層層棺椁之後
長眠其中的墓主人
還有第三種防腐手段
即多重衣衾、玉衣
使用鑲玉漆棺的墓主
一般都配套穿着玉衣
在玉片上開鑿小孔
以金線、銀線、銅線等串聯
作為入殓的葬服
分别稱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不過也有例外
廣州南越王所用的玉衣
以絲線編綴
這也是國内唯一一套完整的
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圖片源自@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在中國出土的30餘套玉衣之中
中山靖王劉勝所穿的金縷玉衣
是我國考古
發現最早、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
金縷玉衣
其由玉片2498片、純金絲線約1100克
穿系而成
具體可分為臉蓋、頭罩、鞋子
等12個部分
(金縷玉衣拆解示意,攝影師@李文博,制圖@楊甯/星球研究所)
▼
這位滿城漢墓的墓主身上
至少放置四層“喪玉”
最内層是填充耳、口、鼻等
“九竅”的玉塞
“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其外是18塊巨大玉璧
由織物包裹而成的“玉屍衣”
内棺的内壁上
還鑲嵌由192塊長方形玉片
構成的“玉襯套”
最後26塊玉璧鑲嵌在棺外
肉身被玉片逐層覆蓋、定型
成為一尊不朽的“玉人像”
數千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仍能瞻仰其面貌
(滿城漢墓中的部分“喪玉”示意,制圖@楊甯/星球研究所)
▼
漢代遠去之後
金縷玉衣動辄上千的玉片
與價值不菲的金線
引誘活人頻繁盜墓
魏文帝曹丕鑒于
“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玉衣)金縷,骸骨并盡”
(出自《三國志·魏文帝本紀》)
下令禁止使用玉衣
玉衣就此絕迹于世
而生前地位或财力
不足以使用玉衣的墓主
便以多重衣衾入殓
譬如馬王堆一号漢墓的辛追夫人
身上包裹的絲織品
竟達十八層之多
(辛追夫人部分服飾示意,制圖@楊甯&漢青/星球研究所)
▼
從外向内
有“乘雲繡”黃绮綿衾
“長壽繡”黃娟錦衾
印花敷彩黃紗綿衾
朱紅羅绮綿袍等多種樣式
(馬王堆漢墓中的絲織品,攝影師@蔣晨明、楊哲、龍世傑,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而打開層層包裹
一個沉睡千年的女屍
展露在我們眼前
她眼睛上的睫毛
皮膚上的毛孔
曆經歲月摧殘
仍然清晰可見
用手指按壓
她的腦門、腹部及胳膊
下陷的皮肉很快複原彈起
栩栩如生
(辛追夫人複原蠟像,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
深埋、多重棺椁
多重衣衾、玉衣等密封手段
得以讓墓主的遺體長存于世
甚至宛若活人
在漢代人心目中
既然以不朽之肉身
留住了人的精魄
其生前所擁有的衣食住行
也應該永恒地侍奉着
不滅之靈魂
02
靈魂不滅
為了還原真實的生活
靈魂
所擁有的地下空間
開始不停地
向地上建築靠攏
一場“空間革命”即将展開
在漢代之前
墓穴不論深淺
主要都是縱向挖掘
稱之為“豎穴”
(秦公一号大墓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豎穴墓,墓坑深約24.5米,攝影師@李文博)
▼
而漢代的墓穴
則是圍繞着墓主人
以其為核心
不斷橫向拓展
擴充着靈魂居住的範圍
最初在棺椁之外
用木闆切分出隔間、木箱
随葬之物
常常雜亂地堆砌其中
(間切型漢墓示意,上文描述的漢墓在術語上被稱作“間切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繼而出現
空間高度可供活人通行的墓室
以及回廊等通道
空間屬性加以細化
随葬品得以分類擺放
(回廊型漢墓示意,上文描述的漢墓在術語上被稱作“回廊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人們又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
将原本緊湊的、拼接為方形的墓室
逐個展開、以長廊相連
左右平衡相稱
(請橫屏觀看,長廊型漢墓示意,上文描述的漢墓在術語上被稱作“長廊型”,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其中的河南永城保安山2号漢墓
尤為震撼
若100㎡為1套三室一廳
此墓相當于16套三室一廳
漢墓逐漸成長為
可以與地上建築相匹敵的
“地下宮殿”
(請橫屏觀看,河南永城保安山2号漢墓示意,制圖@羅梓涵&陳随/星球研究所)
▼
漢代帝王
更是在登基之後
将全國财政的三分之一
投入到修建陵墓的事業中去
帝後的主要陵寝
與無數陪葬墓形成
一片廣大的地下園區
(漢陽陵陵園遺址示意,漢陽陵是漢景帝及其皇後的合葬陵園,地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至此
墓主人所擁有的空間
從窄小的長方形棺椁
逐步擴大為巨型的墓室、地宮
靈魂的永恒居所
就此誕生
(甘肅雷台漢墓甬道,攝影師@仇夢晗)
▼
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的器具
如飲食、家具、寝具
衣裝、文房用具等等
均被陪葬于此
将此處打造為
靈魂的幸福家園
在時人的想象裡
這廂中山靖王劉勝的靈魂
從滿城漢墓的層層玉衣中脫出
在棺床與鎏金鑲玉銅枕之上
悠悠轉醒
枕頭之中的花椒
有驅蟲、抗菌、麻醉、止痛之效用
讓劉勝微微沉醉
(鎏金鑲玉銅枕,攝影師@蘇李歡、風沉郁,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他進入側室
以貯水的銅罍、銅盆
沐浴更衣
家具中存放的衣物
被錯金博山爐
熏染得香氣缭繞
爐蓋如同高低起伏的山巒
通體的金絲和金片
錯出舒展的雲氣紋
其上的仙山、大海與神龍
不經意間便散發出漢朝
将天下把玩于股掌之間的氣度
(錯金博山爐,攝影師@蘇李歡,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劉勝的妻子窦绾
也開始梳妝打扮
皇室賜予的長信宮燈
為她驅散墓室中的陰暗
(長信宮燈,攝影師@蒲柏林、龍世傑,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她照着鏡子
用梳妝盒中的朱砂
施施然上妝
(朱雀銜銅杯,人們推測其用途可能是盛放紅色的朱砂等化妝用品,攝影師@李文博,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男主人身上則以玉裝點
多種玉帶鈎(皮帶扣)、玉飾件
任君挑選
裝扮妥當的夫妻二人
金玉傍身、極為養眼
(中山靖王的玉飾示意,攝影師@風沉郁,制圖@楊甯/星球研究所)
▼
與此同時
後廚正在為男女主人準備飯食
食物倉庫裡有大量的鼠類和魚類
烹饪所用的三熊足銅鼎
銅蓋上帶有卡扣
類似今天的高壓鍋
(三熊足銅鼎,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無酒不歡的中山靖王
用超大的陶缸
貯藏一室酒水
還有專門熱酒的“溫酒尊”
他的飲酒器也十分講究
有壺、钫、锺、橢圓形杯等
青銅酒器
有樽、卮、耳杯等漆酒器
有外出所用的“銅鍊酒壺”
甚至還有當時罕見的琉璃耳杯
這其中有些便是他
專門派人不遠千裡
從洛陽購買而來的
(中山靖王墓中的飲酒器,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不多時
鎏金飾件點綴的漆案之上
擺滿了美味佳肴
中央的宴會廳内
銅羊燈、博山爐、席鎮、幄帳等室内陳設
準備就緒
(幄帳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酒席之間不免娛樂
來自宮廷的骰子與行酒令錢
在此派上用場、增添趣味
(錯金銀鑲嵌銅骰子,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内有寝室休息
中廳開設宴席
外有馬車候命
花天酒地的中山靖王
由此長樂無極
(請橫屏觀看,中山靖王墓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而那廂海昏侯劉賀
與中山靖王劉勝同為皇家子弟
也是錢庫、糧庫、武庫
娛樂用具庫、文書檔案庫
等等一應俱全、衣食無憂
(海昏侯劉賀墓平面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不過
劉賀在因緣際會之下
曾登基為帝27天
即使後期被廢
仍保有部分宮廷之财富
由于财物等級過高
不能随意使用
劉賀隻能枕着金子
長眠于墓中
在他的棺床之下
整齊排列着百餘枚金餅
劉賀所擁有的金子之多
甚至超越漢代出土黃金之總和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黃金,攝影師@李若漁)
▼
他的穿衣鏡上描繪有
現今最早的孔子形象
他的《齊論語》
作為論語最早的版本之一
曾失傳約1800年
又由此重見天日
在他設宴之時
更是漆木屏風、禮樂齊全
一派王者風範
(海昏侯博物館的複原場景,攝影師@李若漁)
▼
可惜劉賀疾病纏身
在歌舞宴席方面不曾上心
他常常服食冬蟲夏草和湯藥
冬季用火鍋祛濕
炎炎夏日用香瓜解暑
專心養生
相形之下
遠離中原的異姓王爵
南越王趙眜
更偏好美食
所用食器也更具野趣
四四方方的銅煎爐
下層燃燒木炭
上層放置肉幹煎炸
類似今日的“鐵闆燒”
(銅煎爐,圖片源自@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而銅烤爐烹饪之物
則如同今日“燒烤”
其鐵釺[qiān]之長、烤爐之大
可以炙烤全兔、全雞和乳豬
烤爐中最大者
底部裝有4個軸輪
可以随時移動
又備有鐵鍊
可以懸挂、攜帶
方便戶外燒烤
(銅烤爐,圖片源自@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還有形似湯匙的銅姜礤[cǎ]
用于磨取姜蓉和姜汁
配合墓中發現的
十多種魚類和貝殼類水鮮食用
最合适不過
(銅姜礤,圖片源自@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在排場方面
南越王趙眜也與中原王侯
不遑多讓
比如内裝珍珠的絲帛枕頭
以及托起屏風的飾件
其猶如長蛇糾纏、格外妖娆
(請橫屏觀看,漆木屏風複原示意,圖中人物僅為示意,圖片源自@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男人酒色财氣
女人則更具愛美之心
長沙國丞相之妻
辛追夫人
擁有超過百件的
衣物和絲織品
各色綿袍、單衣、單裙、鞋襪
繡枕、袍緣飾、巾袱、手套
香囊、鏡囊、針囊、藥囊、組帶
和成卷的單幅衣料等等
幾乎涵蓋了漢代所有的染織品種類
如此完好的大批織物出土
在我國實屬首次
(辛追夫人墓中的染織品,攝影師@李文博、柳葉氘、朱福升,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漢代的“時裝”“高級定制”
穿越約2000年的時光
來到我們眼前
輕巧透明、薄如蟬翼的
素紗襌[dān]衣
重量僅不到50克
是為當時缫絲紡織技術的最高水準
(素紗襌衣示意,攝影師@盧鳴浪,制圖@楊甯/星球研究所)
▼
不僅是衣裝
追求靓麗的辛追夫人
上至頭頂的假發
下至腳底的青絲履
每一處都下足了功夫
(辛追夫人墓中的梳妝用品,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她用于放置篦子、梳子
假發、化妝品等物的梳妝盒
如單層五子奁、雙層九子奁等
更是色彩豔麗、富有情緻
尤其是雙層九子奁[lián]
在我國還是首次出土
由于漆料的保護
其表面即便曆經千年
依舊光潔如新
(辛追夫人墓中的梳妝盒,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從梳妝華服到酒肉宴席
從沐浴焚香到頤性養壽
整座墓室竭盡全力地
為墓主人們
留住此生的美好
不過
介于陰陽兩界之間的墓室
除了在放置生前所使用的
陽間物品之外
還必須擁有陰間的器具
為靈魂進入幽冥而作準備
03
地府天國
對于亡域死境的未知
激發出人們
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依照日常起居
時人制作出
以木質、陶質為材料的小型仿制品
即明器
豐富墓主人在彼岸的生活
全部的動産、不動産
譬如樓閣、水井、竈台、糧倉等等
均可制作成象征性的明器
納入墓中、送入地府
(綠釉陶樓,攝影師@龍世傑,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一個塑造精細
有鵝有馬有守衛的陶器
可以在另一個世界
換取一整座莊園土堡
堪稱以小博大
(綠釉陶水亭,攝影師@龍世傑,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人性中良善的覺醒
在明器上也有所體現
秦漢以前
陪葬活物的殘忍
在漢代逐漸銷聲匿迹
改為陪葬陶質、木質的
豬狗牛羊
(漢陽陵陶豬陪葬坑,圖片源自@彙圖網)
▼
人殉的現象也是如此
木俑、陶俑或石俑
代替活人陪葬
生死雖無情
而人心之向善
世間的苦恨已經太多
那麼在另一個世界
衆生一定各得其所、各得其樂
庖廚者繼續主廚
(庖廚俑,藏于成都博物館,案闆上的各種食材還等待它處理,攝影師@寸日)
▼
說唱者繼續說唱
(說唱俑,藏于成都博物館,攝影師@曹鐵)
▼
務農者繼續務農
灌溉水田、俯身耕作
生活秩序一片井然
(石田塘,攝影師@龍世傑,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人俑們面帶笑容
如此重塑着地府
用勞動改造幽冥
用勞動開創美好
死亡被極緻的浪漫化
(陶飏[yáng]扇俑,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墓室中部分俑人擺放的位置
極大地還原了
生前的職能與場景
譬如馬王堆一号漢墓
便出土了十件着衣女侍俑
八件着衣歌舞俑和五件彩繪樂俑
這組木俑對面
放置着漆幾、屏風
放有食物的漆案等等
說明這些着衣女侍俑
應該是墓主生前的貼身奴婢
侍候其在陰曹地府
繼續享受歌舞宴樂
(歌舞奏樂群俑,生前享受歌舞宴飲的墓主人,在地府也要接着奏樂、接着舞,攝影師@李泳鋅、李文博,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除此之外
墓室中還出土了101個
高矮相同、神态相似的
彩繪立俑
應為尋常的雜役奴婢
(請橫屏觀看,彩繪立俑,實物上的照片是出土時的場景。所有的傭像都放在一處展覽,如同古代版的“創造101”,攝影師@李泳鋅,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而當人俑披上铠甲
騎上高頭大馬
彙作人山人海
千軍萬馬的氣勢
令人相信
它們在另一個世界
能夠繼續開疆拓土
(獅子山漢墓兵馬俑,攝影師@鐵影随行)
▼
漢朝給予将領極高的禮遇
以軍陣送葬
現實中的真車真馬
一般使用木質或陶質的車馬模型代替
較為特别的雷台漢墓
則使用銅制車馬
(雷台漢墓的時代尚有争議,或為晉墓,本文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所定年代為準,下圖為雷台漢墓銅車馬,攝影師@陳宸)
▼
其中最為著名的銅奔馬
因其姿态
三足騰空、一足踏燕
也被稱為“馬踏飛燕”
(銅奔馬,攝影師@于奕奇、姚鵬,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還有楊家灣漢墓
其附近10個坑穴
埋藏有騎兵俑580多個
步兵俑1800多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如此雄壯的車馬長隊
讓墓主作為漢朝的将領
可以在陰曹地府
保家衛國、征戰沙場
(楊家灣漢墓兵馬俑,攝影師@李文博)
▼
在明器之外
墓室的壁畫、磚雕
将生前的記憶、浮沉
通通送入另一個世界
靈魂與壁畫相通相感
永遠經曆着當年的好時光
講經
(講經畫像磚,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宴飲
(宴飲畫像磚,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樂舞
(雜技樂舞畫像磚,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車騎
(斧車畫像磚,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雙騎畫像磚,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制鹽
(制鹽畫像磚,攝影師@曹鐵,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濃縮的壁畫背後
折射出一個更為遼闊的天地
而陰間世界的盡頭
或是最高成就
便是往生極樂、得道飛升
在時人瑰麗的想象之中
地府、人間、天國
三度空間相連相通
正如T形彩繪帛畫
所承載的樣貌
畫面正中為紅塵俗世
女主人公拄着拐杖在此出場
她頭頂之上
月有蟾蜍、日中金烏
正是天國景象
而死亡不過是跨越一扇門
去向一個以日月星辰為伴的境界
(馬王堆一号漢墓T形帛畫,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傳說中不死女神
西王母
所居住的昆侖山
也成為理想的飛升之地
侍奉在西王母身邊的
兔、三足烏、蟾蜍和九尾狐
常常出現在墓室的各個地方
護送靈魂升天的
青龍白虎、怪神怪獸
也來到凡人的地下宮殿之中
嬉戲玩耍
(青龍白虎畫像磚拓片,攝影師@曹鐵)
▼
還有連環畫形式的升仙圖
伏羲女娲、日神與月神
以及龍鳳麒麟等等
從天庭而來
接引墓主人
向西王母處升仙
在天上人間的想象基礎上
時人着手将宇宙體系
納入墓室之中
掀起又一次“空間革命”
墓室上方
原本的平頂
演變為屋頂、拱頂
最後擡升為穹窿頂
(東漢墓變遷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其本質上是
矩形的空間上方
覆蓋一個半球形
寓意集天圓地方于一體
穹窿頂的中央裝飾
或為蓮花紋
以神聖的符号溝通天地宇宙
(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壁畫墓,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或為天象圖
中國最早的“天象圖”之一
便位于西安交通大學漢墓之中
(天象圖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圖畫之上
我們能看出
日月暗喻一天的日升月落
二十八星宿暗喻宇宙運行
天象又對照每個月份
相應的神祗
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的流轉
這張壁畫
顯示着時人心中的宇宙模式
既表達了抽象的觀念
也描繪了真實的天文星象
(天象圖陰陽、五行理論示意,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皆收于一室之内
天國的神仙神獸
在墓室的召喚之下
也将引渡墓主人的靈魂
飛向永恒
這何嘗不是一種極緻的浪漫
生命的逝去不是結束
而是奔赴星辰的開始
04
尾聲
不過
對于今日的我們來說
天國地府、神神鬼鬼
盡付笑談之中
漢墓考古
所出土的寶物
經過新時代的祛魅之後
帶給今人無限的精彩
(陶鸮形五聯罐,盛食器,攝影師@快快樂樂的小蜻蜓、肖怡甯,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老官山漢墓出土了
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織機
用于生産蜀錦
新疆和田地區一處墓地出土的
漢代織錦護臂
以蜀錦制成
上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大字
這是漢代織錦技藝的極高代表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攝影師@劉玉生,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滿城漢墓出土的鐵铠甲
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西漢鐵甲
出土的幄[wò]帳
是國内首次發現的成套的漢代幄帳帳構
出土的長信宮燈
更是中國唯一的人形釭燈
南越王墓出土了
數量最多的一批漢墨
3塊石硯、4塊研石
與4000多粒墨丸
時隔約2000年使用
依舊墨色如新
(文房用具,圖片源自@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漢景帝的陽陵中出土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葉實物
将茶葉存在的證明提前了
至少1000年
馬王堆一号漢墓出土的
鼎、鐘、盒、钫等成組成套的漆禮器
在我國是首次發現
出土的T形彩繪帛畫
是我國畫幅最大、内容最為豐富的彩繪帛畫
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了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
其中繪制了
迄今發現最早的彗星形态
(《天文氣象雜占》局部,攝影師@柳葉氘,制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
漢墓貢獻出
無數的最早、無數的首次
無數的揚名世界
所以
重歸文章标題的問題
打開“千年漢墓”,我們會看到什麼?
以當代之視角
回顧金縷玉衣、長信宮燈
素紗襌衣、“馬踏飛燕”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
這一切的一切
讓我們得以窺見
一個鐘鳴鼎食、氣壯山河的大漢王朝
(海昏侯博物館内展出的複原場景,攝影師@彭東鑫)
▼
(海昏侯博物館内展出的複原場景,攝影師@李若漁)
▼
而以1000多年前之眼光
端詳上述華美的器物、墓室
我們會看到
衆多肉身不朽、精魄不滅的墓主
或舉杯宴飲、或對鏡梳妝
青龍與白虎在壁畫上嬉戲
蓮花流轉開啟飛升之門
最終引領他們進入地府天國
與神相見
這就是獨屬于漢墓的浪漫
将死亡交付于瑰麗的想象
将靈魂交付于
永恒的地下宮殿
(漢墓型式變遷示意,攝影師@柳葉氘、彭東鑫、龍世傑、南越王博物院,制圖@漢青&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
2022年
是馬王堆漢墓
正式發掘50周年
謹以此文緻敬
為中國考古做出貢獻的人們
本文創作團隊
特别鳴謝
專家審核
【參考文獻】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緻世界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