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是中國文字起源地之一,在漢語的語言文字中也記錄着随州人的貢獻,有很多成語就與随州有關,記錄和傳承着随州故事!
——這個使用頻率甚高的成語,誕生春秋戰國的随國,其中蘊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相抵觸。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據載:春秋時期魏王王想攻打趙國,随國大夫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着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擡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标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成 語“随珠彈雀”也是因為“随侯珠”的超高價值而流傳後世,不僅具有經濟學價值,更有“知恩圖報”、動物保護等方面的人文價值。
據《莊子集釋》載:以随候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隋侯之重哉!大意是:用名貴的寶珠去彈射高空的小雀,必将遭到世人嘲笑。隋侯之珠,價值連城。倘若用它來彈射千仞之雀,則得不償失,其功用遠比不上一顆普通的彈丸。此名句可說明大材必須大用;大材小用,埋沒人才者必将招人嗤笑。
——此成語出自《漢書·律曆志上》是比喻傑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珠即隋侯之珠,璧即和氏之壁,此二物皆出自随州。意指十分完美、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語出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玉即荊山(一說随州大洪山餘脈金山)和氏壁,珠即随州随侯珠。比喻人才滿腹經綸,富有才學。
——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聚集在綠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鳳四年起事,号下江兵。綠林山就是現在的大洪山,位于随州城城西南,大洪山至今還有兩王洞等遺迹。見《漢書·九九下·王莽傳》、《後漢書·二一·劉玄傳》。後世遂稱除暴安良的英雄為綠林好漢。
——荻畫學書說的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故事,意指在簡陋的條件下刻苦學習。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即死了父親,母親鄭氏守節未嫁,帶着幼小的歐陽修投靠在随州做推官的叔父,歐陽修年少時,母親以蘆荻作筆畫地,教他認字,史稱“荻畫學書”。因歐陽修天資敏悟,過目不忘,家中藏書不足識,遂到随州城南李堯輔家借讀,看到殘缺的《昌黎先生文集》6卷,愛不釋手,用心背誦,立志以韓愈為自己一生創作的典範。
——乘風破浪的成語故事講的是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将軍姓宗名悫,他從小就十分有理想有抱負。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将軍,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南朝宋國著名将領宗悫從小就和别人不一樣,其他孩子都喜歡讀書寫字,他卻喜歡舞槍弄棒,所以沒人誇他。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将軍。宗殼每次打仗都很勇猛,立下了很多功勞,很好地保護了自己的國家。宗悫的功勞和要“乘長風破萬裡浪”的豪情壯志都讓人很敬佩。他曾任随郡太守,去世後葬于随州。至今随州城中有一地名叫宗悫巷。
——比喻做一件事情進行下去有困難,但情況又不允許中途停止,陷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成語故事或出處 《晉書·溫峤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典 出北周随州刺史楊堅娶了周明帝的皇後的妹妹獨孤氏,周宣帝死後,年幼的周靜帝即位,他以輔佐為名就入朝任相國%,把持朝政,連周靜帝事事都要請示他。獨孤氏見時機成熟就勸楊堅篡位說:“騎獸之勢,必不得下。”楊堅稱帝改國号“隋”,使随州成為中國曆史唯一以城市名為中國統一王朝國号的城市!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