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高起主富貴
俗話說”甯可青龍萬丈高,莫叫白虎亂擡頭”,意思就是說,住宅的青龍位(青龍位在東方或者左側)一定要高,有山或者高大的建築,可以作為依靠,讓住宅主人事業順利,常遇到貴人幫扶。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曆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隻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态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态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态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态度應該如葛洪《抱樸子内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态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态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系。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甯,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甯,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甯。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并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隻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産生“中和”之氣,并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榮的關系,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态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曆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内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态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并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采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于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設
人類曆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态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态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确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态智慧,踐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态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态保護,着力推進生态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曆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并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于生态環境保護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态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态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于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态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态保護論壇。生态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态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态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緻力于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态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将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态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态保護論壇召開,“生态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态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态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衆的生态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采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态圈”。這使營建生态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着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将宮觀的生态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标中,為建設生态道觀、保護生态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内容包括:開展生态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态保護宣傳内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着力推進生态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态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态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态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态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欲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産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态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别是對于現代生态和諧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态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小提示:如果家宅青龍位沒有高大的建築物,可以選擇種長勢較高的樹來代替,如銀杏、杉木等。
白虎見水财源來
白虎位在住宅的西方(右手邊),在白虎位能見到水流湖泊,視為白虎銜财,對家宅的财運非常有利。忌白虎位高,容易導緻家人意外災傷。
小提示:如果家宅白虎位沒有水,有條件的可以做個噴泉或者設個魚塘來調理。
财位見光利财運
财位是家居風水中财氣聚集的核心點,位置在大門的對角線上(兩側皆可,挑選光線充足的為宜)。這個地方布置的好壞,直接影響家宅整體财運,宜整潔、明亮、光線充足、氣流柔和,才能把财神請進家門。以供奉文财神效果最佳,無神論者放置黃水晶球、金元寶等吉祥物也可以。
“生态”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系。生态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态環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随着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态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衆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态學,但其生态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複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甯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内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緻力于體玄修道,韬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态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态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标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态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确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态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産生萬物而不占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産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并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隻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殚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适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于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于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标,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将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衆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谛的切實掌握,在于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适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緻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箓、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财,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确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緻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占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适。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着,宇宙在其曆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标和空間坐标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系。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着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态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着聯系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隐,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于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着通生無匮、品物有方的生态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态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态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倫理必然并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鐘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灑自在,豁達從容,善于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們認為,人們隻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玉印在手官運佳
印章自古以來就是權利的象征,具有很強的辟邪、化煞作用。如果你想旺事業、化解小人,不妨給自己刻一個開運印章,把它放在辦公桌或書桌的青龍位,可以穩固你在工作中的地位,化解小人對你的傷害。選材時建議選用天然玉石最好,經常拿在手裡把玩,可以盤活人際關系,收在盒子裡還可以鎮守财庫。
紫氣東來有靠山
在家裡沙發(辦公桌)後的牆壁上挂一副紫氣東來圖,寓意為有靠山,不但可以作為裝飾點綴,還可以提高生活情趣,還會遇到貴人的幫助,可以讓你身體更加強健、精力旺盛、事業蒸蒸日上。除此以外,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其它書畫,如鴻運當頭、萬裡長城等效果都不錯。
綠色盆栽旺福祿
東南方向在八卦中為巽卦,五行屬木,代表名氣、利潤和财源。住宅中這個方位吉利,家人就容易得财,賺錢輕松,尤其是對做生意的人來說更為應驗,除此以外還會讓主人聲名遠播。可以在家宅的這個方位擺放綠色盆栽,如發财樹、搖錢樹、富貴竹等植物,增添生氣,旺财聚财。
關注
關注
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