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東東最近總是做噩夢,有一次東東媽媽半夜上廁所聽見孩子在房間裡嗚嗚地哭,東東媽媽以為孩子在學校挨欺負了,于是趕緊推開門上前安撫。東東媽媽這才發現原來孩子做噩夢了。東東哭着醒過來,看到媽媽正抱着自己,情緒稍微有些緩和了。東東媽媽說“媽媽也會做噩夢,夢裡的都是假的,不要害怕。”孩子在媽媽的懷裡慢慢地睡着了。
過了沒幾天,東東媽媽發現孩子又做噩夢了,孩子又是哭着醒來,東東媽媽覺得孩子總做噩夢肯定對身心健康有影響,于是便隻得晚上和孩子一起睡,如果孩子做噩夢了,自己好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為什麼會頻繁做噩夢呢?”東東媽媽很納悶,同時又很擔憂。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對于做夢的課題進行研究,他認為,當人體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通過夢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于于說他認為夢是人體潛意識的一種反應。
1. 孩子的内心敏感脆弱
在孩子3歲以後,自主情感開始發展,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其所接受的環境刺激也更為多元。這時候如果孩子表現出敏感脆弱的一面,孩子很容易把白天精力的負面刺激,在夜晚的時候通過噩夢的方式表現出來。在夢裡孩子的負面情緒被放大化,孩子身心很受傷。
2. 孩子受到精神上的創傷
比如說親人離世、發生意外事故等等,這些對于孩子而言是巨大的創傷,這使得孩子的精神受到影響,在心理學上,心理學家把這種沉重的情感刺激成為PTSD,也就是創傷應激反應。孩子在夢裡不斷地經曆着創傷的重現,被夢魇所折磨。
3. 睡前的不良刺激影響
比如說孩子睡前看的動畫片過于激烈,比如說孩子的晚飯吃得過飽,這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睡眠,導緻孩子容易做夢。孩子雖然入睡了,但是過于驚險刺激的畫面仍然在孩子腦海裡上演,孩子的神經保持着興奮度,孩子自然睡得不安穩。
英國華威大學心理學教授迪特爾·沃克博士進行過一項研究,他挑選了若幹名兒童,試圖從孩子做噩夢的頻率上發現噩夢對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
最終他發現,經常被噩夢困擾的孩子,發生青春期精神病的概率要比正常睡眠兒童高出許多。由此可見噩夢不是生活中的小事,值得父母們重視起來。
1. 多關注孩子的日常,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當孩子受到他人欺負或者經曆了一些痛苦的事情時,孩子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發現并且進行纾解,那麼孩子更加容易擺脫困擾,精神上得到放松,自然會少些噩夢的困擾。父母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和安全感,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更有保證。
2. 營造良好的睡前環境
在入睡前,父母可以給孩子讀一些比較溫和點的故事,幫助孩子入睡,盡量不要讓孩子在睡前看一些過于激烈的畫面。控制好晚飯和入睡的時間,晚飯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減輕胃部所承受的壓力負擔。
3. 适當的運動有助于孩子睡得好
每天保持适當的運動量更加能夠讓孩子的睡眠質量有提升。适當地運動會讓孩子有一些疲憊感,入睡得更快,也睡得更熟。适量的有氧運動最為适宜,比如說遊泳、瑜伽等等,保證一個星期内有4-5天的運動頻率,每次的運動量控制在20-30分鐘。
當父母發現孩子做噩夢後,一定要給予關注,不要覺得是小事兒有所忽視,父母的多一句詢問或者多一句安撫對于孩子而言都是非常溫暖的。
三、當孩子從噩夢中醒來時,父母怎麼安撫孩子?1. 通過肢體接觸讓孩子獲得安全感
當孩子做噩夢時,内心會被巨大的恐懼感所籠罩,所以這時候父母适當地肢體接觸會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慢慢地穩定下來,從噩夢的驚吓中擺脫出來。
2. 有耐心地傾聽孩子講述
在孩子做噩夢後,會有想要表達傾訴的想法,這時候父母要更加耐心地傾聽,不要打斷孩子,讓孩子可以把噩夢的内容說完。在傾訴的時候孩子内心的壓抑感就會得到釋放。
3. 給孩子準備好安撫物
當孩子從噩夢中醒來遲遲不能入睡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安撫物,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會受到保護,即便是有噩夢出現,自己也不必害怕。安撫物可以是一個小熊玩偶,也可以是一條毯子。
孩子做噩夢很可能說明孩子内心受到了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的困擾,父母不放大噩夢的内容,也要對孩子的狀态有所掌握。尤其是孩子頻繁出現做噩夢的情況,父母更要多留心。大家對于孩子做噩夢的表現有哪些看法呢?
本文由小兔媽媽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