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荀子 學習方法

荀子 學習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4:16:25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1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裡

這裡是“一間學舍”。

歡迎每一個想要來認真讀讀國學經典的孩子們。

今天,我們來精讀一段文章:《勸學》,作者: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01

什麼叫做精讀?

我們先來說說“精”。這個字在金文中就有了。在《說文解字》中,說:精,擇也。意思是,精,是優選品。你看,要選出大米中的“青”(倩,漂亮的,高等級的)。所以我們有了一個詞語:去粗取精。粗,是什麼?是夾雜着米糠的糙米,正好和“精”是相對的反義詞。

再來說說“讀”。讀書,放現在我們理解,就是看書,為什麼“讀”的偏旁是“言字旁”而不是“目”呢?是因為在古代,“讀”是跟“舌”有關的。你看這是金文中的“讀”: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2

金文“讀”字

左邊是不是舌頭的樣子?右邊呢,是“牍”,就是古人使用的木簡,也就是書籍。所以“讀”這件事,真的是需要你大聲地、發出、聲音來的!

《說文解字》裡說:讀,誦書也。就是要念出聲來,要朗誦,才算作你在讀書了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人學習識字是很了不起的事,那麼,如果某戶人家有了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就要拿一塊木牌寫好了挂在自家門上好炫耀,這時候就要有識字的人站出來,把上面的事迹大聲地念給衆人聽,這種行為就叫做“讀”了。所以“耕讀人家”這個詞語真是透露着滿滿的自豪感啊!

所以,什麼叫精讀?就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優選的,這樣的内容,我們要格外認真地咀嚼、消化、吸收。同樣,一定要大聲地去讀、去誦、去背記。就連你的記憶力,也是可以這樣通過日複一日的堅持,和每天都要進行的朗讀、誦記,很快就會提高到一個令你自己都驚訝的地步的!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3

讀書,你能朗朗成誦嗎?

02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第一句,荀子告訴我們一個人生至理:學習這件事,是沒有終點的呀!

這句話裡面,有兩個[ yǐ]。古代人說話,不可,就代表對這件事不贊同了,不能做,不應該做。不像我們現在說話:不可以!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們一定最不高興聽見媽媽這樣對自己吼了是不是?

第一個“以”,這個字造出來是蠻好玩的。它一開始是這樣寫的: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4

甲骨文“以”字

這個樣子,是一個倒着的嬰孩。所以這個字,甲骨文中原義是指嬰兒很像自己的母親,你想到了哪個字呀?對,是——“似”。表示相似、類似。

在篆文中,就增加了右邊的“人”,表示母親和嬰兒相連,所以遺傳基因發生作用,嬰兒和母親相似。這就是“以”字了。人們就拿“以”做“當做、認為”來用,就有了“以為”。漸漸地,“以”這個字的用法就變多了。比如:以一當十、以牙還牙、以卵擊石、以貌取人、以身作則、以逸待勞、以正視聽、以觀後效。

于是,篆文就隻好加上了“人”,強調“以”本義是相似的意思,從而有了一個新字:似,表示相似。

第二個“已”字,正好是和第一個字反着的,它指的是剛出生的嬰兒: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5

甲骨文“已”字

已經出生了,所以腦袋就朝上了,既然寶寶已經生出來了,那自然也就不住在媽媽肚子裡了,這件事也就結束了。所以,“已”就有了“結束、停止、完成”的意思。

那麼,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就是做學問的人、想要學習的人、想要知道怎樣學習的人,都應該懂得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學習,是永遠不會結束的。因為,學習就是一種開啟。簡單地說,你學習了1 1=2,那麼,下次到超市裡,你買了一個,又買了一個,你就會知道今天一共買了2個商品。雖然你人在超市裡,你所做的事是購物,而不是坐在課堂上、書桌前學習,但學習帶來的思考和實踐會一直追随着你。學無止境,是同樣的意思。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也是同樣的意思。活到老,學到老,還是同樣的意思。

而對于學習來說,還要讓它時時、處處都在進行。所以我們學了一個知識、一項本領,都要随時回顧、複習,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它。否則,你讓“學”變得“已”了,那你隻能随着記憶的模糊,而終究一無所獲。

說完了道理,荀子說,我們來舉個例子吧。他舉的例子是用木頭來做車輪,怎麼做呢?

木直中(zhòng)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qū)(zhòng)規。

做車輪子,需要用到工具,把一塊直的木頭弄成輪子需要的彎曲的形狀。不這樣做,那木頭還是一塊木頭,沒辦法成為車輪,就沒有了這一用處。“曲”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什麼樣呢?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6

甲骨文“曲”字

這就是“曲”,是個象形字,本義是指将竹子烤到發軟,就可以用外力将它揉折出不同的角度。木頭被制成輪子的彎曲的形狀,這形狀也要合乎标準、規範才行。

那麼,既然木頭、鐵器都需要外力的作用,才能改變原本的樣子,成為有用之物,同樣的,人也隻有通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養成品格和才幹。這就是學習對人的改造作用啊。

荀子認為,一個人的知識、才能、品德,都不是先天的,不是一出生就決定的,而是通過你不斷地努力,不斷通過學習改變自己才獲得的。學習,是多麼重要啊!學習,讓我們每天進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荀子不僅告訴了我們道理,還告訴了我們學習應該怎樣做:要日複一日,锲而不舍,堅持不懈,用心專一,這樣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這也才是“真正的學習”!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7

荀子:《勸學》

03

我們來說說荀子這個人:

第一個,你要知道荀子,這其實不是他的名字,“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他姓荀,名況,全名就叫荀況。為什麼我們說“姓名”,又說“名字”?因為古代是這樣複雜的情況。一個孩子出生了,他會繼承父母的姓氏,表示他是某個家族的人,這是“姓”,是繼承先祖的。然後父母會給他取“名”,表示親昵的稱呼,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小名,多半用在親近人以及非正式場合之中。當孩子成年了,就會由師長給他一個“字”,這就是陪伴他終生的大名了,用于各種正式場合,也表示尊稱。字,多半從名而來,是對名的補充說明或注解。

荀子,他的名叫荀況,那麼他的字呢?叫卿。所以他也叫荀卿。他是戰國末期的趙國人。戰國七雄,還記得吧?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大的國家,打來打去的,最後六國統統被誰滅了?秦王嬴政——秦始皇!秦朝一統天下了!可是秦王朝也沒持續多久,随後就是漢朝。漢朝有個漢宣帝名叫劉詢,這個“詢”跟“荀”的讀音相同,所以古人為避尊者諱,把“荀卿”念成了另一個相通的音:“孫卿”。

敲黑闆,劃重點:總結一下,荀子、荀況、荀卿、孫卿,是幾個人呀?

第二個你必須知道的,是荀子這個人,是儒家學派的承繼者。儒家,是誰開創的?孔子,孔聖人,至聖先師。孔子提出了“仁”;随後孟子作為第二個,亞聖,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人有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到了荀子,作為第三個,他提出的是人性本惡,所以十分重視教育與學習,重視行為規範對人的改造作用。

第三個你得知道的,是荀子這個人認為,世上的人生來都一樣,哪裡有什麼生而知之的聖人!隻要你認真學習,修身養性,那麼,你也可以成為聖人!他告訴我們,後天的努力更重要!

第四個要說的,是不僅有坑爹坑媽的娃娃,荀子身邊也有倆坑老師的學生啊。他們就是李斯和韓非。這兩個人跟着荀子學儒術,學修身養性,治理國家。荀子十分重視一個人所接受的後天的教育和自己不懈的努力,到了李斯和韓非那裡,他們就變得更注重社會規範對人的作用,更加強調法制的懲罰作用,從而開啟了另外一個大成學派:法家。李斯和韓非成為了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這樣一來,曆朝曆代都有很多學者質疑甚至是激烈地抨擊荀子,認為他根本算不得是儒家學者!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學,不可以已。這個道理,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呢?

學習,必須每天都不停地回顧已經學過的,看看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看見自己的進步,然後才能日日精進!這才叫“真學習”!這樣學到的,才是能在任何時候都能被我們看似毫不費力地用起來的“真知識”。


最後是每日一誦時間。請跟着小夥伴奔奔來誦讀吧!

這裡是“一間學舍”。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9

壹學舍歡迎你

歡迎每一個想要來認真讀讀國學經典的孩子。
在這裡,願你們知書達禮,每天進步!

也歡迎懂得陪伴對孩子的生命是如何重要的寶爸寶媽!我們用共同的心情與志願,去守護孩子的成長,期待明天的花開!

在“一間學舍”,還有一個10歲的小夥伴:奔奔。他将和你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品味生命精彩。

“一間學舍” 每日主理人:李子布丁,兒童文學博士,70後寶媽,兒童閱讀理念追尋者。行者無疆,大道終至焉!

荀子 學習方法(什麼是真學習)10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