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歐陽瑩瑩(左一)與同事讨論短視頻拍攝腳本。 (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圖)
在抖音賬号上,醫美博主歐陽瑩瑩給自己打上标簽——“換臉女孩”“你能看到的都是假的”,仿佛不懼怕公開一切整容秘密。
十年内,歐陽瑩瑩完成了32台外科手術、132個醫美項目,獲得了她認可的容貌——Angelababy式的眉弓、挺翹的鼻頭、完美的臉型,整體帶有混血感。她的身體也不例外,分别做過腰部、媽媽臀以及雙腿的吸脂手術,雙肩通過注射玻尿酸形成直角肩。
童年時因外貌受到排擠,這是她整容的起點。最在意的容貌“缺陷”得到改善後,手術卻依然一個接一個。她不斷發現臉上還有需要改善的部分,每個大手術的修複期,她都在琢磨下一次要動哪裡。
“外科手術就像開盲盒,拆線以前不知道是什麼樣”,她做了一次鼻綜合手術,但用了三次修複,形成自己滿意的鼻形;她的兩頰曾進行脂肪填充,導緻面部腫脹,坑坑窪窪。她把每項整容經曆寫成日記,發布在新興的醫美平台上,“幫助姐妹們在變美路上避坑”,同時也給醫美産品帶貨——整容逐步成為她的營生。
根據艾瑞咨詢《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醫美用戶1367.2萬人。
有人評價歐陽瑩瑩假面,滿臉手術痕迹;有人認為她整容上瘾,該去看看心理醫生;也有老同學說她現在像芭比娃娃,不如以前接地氣。
父母關心她,但不敢過問,整容像彼此心知肚明的秘密。一部記錄歐陽瑩瑩整形的紀錄片裡,母親忍不住問“你做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會多心疼”。
“但是我有自己想追求的東西。”歐陽瑩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不逛街,不看電影,幾乎零社交,閑下來的時候也在各個平台刷整形案例——整容已經是她的一種生活方式。
2021年8月27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重點打擊醫美廣告制造“容貌焦慮”,包括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而醫療美容廣告中出現的“推薦官”“體驗官”等,以自己名義或者形象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的,應當被認定為廣告代言人。
“我追求完美”
風暴眼中的歐陽瑩瑩否認自己制造了容貌焦慮。
想變美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歐陽瑩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是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但是在娘胎裡長好了”,出生後嘴型還是有點歪,加上龅牙、蒜頭鼻,“像之前的鳳姐”。
小學、初中,同學們都排擠她,給她取外号——哥斯拉(當時電影中怪獸的形象)、僵屍、豬扒,“從來不叫我真名”。
男生永遠與她保持一米距離,女生也排擠她,如果有人和她玩,那個人也會受到排擠。“我長大以後,第一件事是要變美”。
第一次手術是歐陽瑩瑩自己要求做的。那是2012年,她和媽媽陪着弟弟到整形醫院修複唇腭裂。在診室門口,24歲的她盯着廣告圖看了又看,“從裡面出來的人都變漂亮了”。她想整形,媽媽讓她自己去問問醫生,當日便決定改動下巴。
那次手術采取局部麻醉,她能看到手術台邊上擺着各種各樣的器具,聽見醫生一點點将下巴的骨肉分離,置入假體。那個聲音令人害怕,她一度想叫停手術,但沒辦法說話。“距離變美隻差一點了,再忍忍吧”,她這樣勸自己。
大學畢業後,歐陽瑩瑩留在家裡的家紡廠幫忙。每天的工作需要跑上跑下,管采購、财務,乃至機器運作。但她堅持每天提早一小時起床化妝,粘上假睫毛,塗好口紅,每道化妝工序都不會落下。在嘈雜吵鬧的工廠裡,她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激起她内心波瀾的,是工廠司機無意間的一句話:“你這樣的女孩子不應該在這個地方。”
2015年,27歲的她決定出去看看。當時,父母搬到了浙江湖州,上海是距離最近的大城市,搜索一番後,她報了上海的一家模特班。
閨蜜阿梅在那時認識她。在阿梅的印象中,歐陽瑩瑩是個不服輸的人,不輕易喊疼。模特班要練形體,每天貼牆站半小時,她總是練一個小時以上。
模特行業看重外貌,歐陽瑩瑩的整形手術密集起來。2016年9月,她決定做自己最為在意的上颌骨内推手術,也稱“凸嘴手術”,改善此前被嘲笑最多的龅牙、凸嘴。在凸嘴手術修複期時,她照鏡子,總覺得鼻子形态不好,繼而做了線雕鼻手術,“好像有很多支牙簽頂在這裡(鼻頭)”,但後來那根線穿破皮膚,造成感染,不得不取出來。
為了上颌手術、牙齒矯正、鼻子整形,她分别用“美麗貸”貸款4萬元、4萬元、3萬元,而那時她的月工資僅在六七千元左右。她不得不沒日沒夜地工作,做平面模特,到劇組跑龍套,在各種展覽裡擔任禮儀。上海曾流行一款主打“陪伴”的App,招聘形象好的女生提供羽毛球陪練、桌球陪練,歐陽瑩瑩跑去應聘,為此練了好幾個月的羽毛球。半年後,她還清了貸款。
她總是不滿意,手術一個接一個地繼續,歐陽瑩瑩理解為“我覺得還有空間我就會繼續,我追求完美”。
最“誇張”的手術發生在2017年,她給父母留下了遺書。
那時,攝影師多次說,“你的臉線條不流暢,要花很多時間修圖”。她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了多張當時的模特照,說明因顴骨突出、脂肪填充造成的面部瑕疵——顴骨突出是先天“缺陷”,脂肪填充則是先前整容手術遺留的印記。
她在各個平台研究了三個月,篩選出一批韓國大夫,最終明确自己的需求:消除雙下巴;頰脂墊有點大,笑起來有兩坨肉,需要部分取出;鼻梁想要雙C線,達到混血風;還有顴骨無钛釘截骨,下颌角側切等,總共五項内容。
截骨、側切需要做全麻手術。當時她已非常清楚整容手術的風險,常見的有兩個:一是在全麻手術後無法蘇醒,二是脂肪栓塞導緻死亡。
“任何手術都有意外。”前往韓國做手術前,她在遺書裡感恩父母養育,“在26歲之前,我都按你們想要的方式努力活成你們想要的樣子,但是後來我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所以26歲之後的我,想要勇敢地為自己活一次”。
歐陽瑩瑩記不清這次“生死手術”的具體時長,正如她無法确定凸嘴手術、鼻綜合手術的具體時間。她對此的一個解釋是“總是在各種麻醉手術中醒來,記憶力會下降”,另一個解釋是,手術太多了,“對我來說,沒有哪一場手術是最大的”。
醫美KOL
當時等在手術室外、戰戰兢兢握着遺書的阿梅保留了歐陽瑩瑩術後的照片:臉周被紗布包裹,腫成平常的三倍大,毫無血色。但歐陽瑩瑩從不主動喊疼,隻有阿梅問起,她才會回一句“有一點”。那個時候,她已經在琢磨,臉上還有什麼部位是可以改善的。
歐陽瑩瑩并不忌諱這些照片。從2016年開始,她便在新興的整形交流平台上發布自己的整容日記,每個項目都詳細記錄,附上項目進行前後的對比照。現在,她已累計發布了499篇日記。
平台用戶閱覽後,可點擊日記下方鍊接下單相應的整容手術。例如一篇記錄她眉弓整形前後變化的日記,發表于2021年4月19日,下方的商品鍊接“假體墊眉弓”目前已售出超過200份。
許多人看過她的整容日記,參考她的方案選擇醫生。歐陽瑩瑩開始将自己定位為醫美KOL(意見領袖),“想幫更多人在變美的路上少走彎路”。
從2020年開始,醫美直播間悄然興起:2020年阿裡健康首創“818醫美節”和“醫美直播節”,一個月内舉辦六千多場直播;2021年3月,天貓專門開設醫美直播月。
歐陽瑩瑩也曾在醫美平台上進行醫美帶貨直播。2021年618購物節上,她與醫療美容機構合作,推薦的既有光子嫩膚、膠原蛋白填充淚溝等皮膚類及微整形項目,也有假體隆胸、鼻部多項的外科手術項目。
成為醫美KOL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斷地輸出最新的整容經驗。2021年6月,她往雙肩注射了40支玻尿酸,變成現在潮流的直角肩;7月,她做了手臂環吸,吸脂量1400毫升。她在日記裡自然地向用戶打招呼:“hello,寶寶們好,我帶着新項目來見你們了。”
歐陽瑩瑩不認為做這些項目是在跟風或追逐流行審美:“我都是研究後認為我有必要才做的”。她自稱,對于外科手術,她會研究手術原理是什麼,後遺症有哪些,然後謹慎做決定。
8月,歐陽瑩瑩入駐一家MCN(網紅孵化)公司,開始進一步打造醫美網紅人設。
這家MCN公司原來幫客戶機構代運營短視頻賬号,2021年逐步清空了代運營業務,潛心打造自有的網紅KOL。公司負責人介紹商業模式,稱未來将會通過帶貨醫美相關的功能性護膚品變現。
以整容為業,顯著改善了歐陽瑩瑩的生活。在一次直播中,她說自己以前做平面模特一天掙五六千元,現在做醫美KOL一天能掙兩三萬元。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前欠的11萬“美麗貸”,現在她一個月就可以還掉。
歐陽瑩瑩在醫美平台上的整容日記。 (網絡截圖/圖)
“很少有人做這麼多手術”
如今,歐陽瑩瑩典型的一周被劃分成幾個部分:3天在醫美機構實習面診,2天在MCN公司拍攝短視頻,1天休息,1天出席各種醫美行業活動。
2021年9月8日,星期三,南方周末記者跟随歐陽瑩瑩來到她工作的醫美機構。這家醫美機構位于上海外灘,從30層的高樓上往下望,外灘景色盡收眼底。歐陽瑩瑩的工作是給人面診,即給出整形的方向,推薦注射的針劑,俗稱“看臉”。
這天的流程單上有一位标注為“黑色帽子,黑色裙子”的女孩。當女孩走進來,現場忙碌的七八個人看見她的臉,都停滞了數秒——她的面容不太自然,兩頰的蘋果肌大塊大塊地堆在一起,鼻梁扁平,仿佛被劈下一半,下巴則懸在下方。
“這個寶寶長得很可愛啊。”有人試圖打破尴尬的氣氛。
歐陽瑩瑩招呼女孩坐下。她迅速識别出這也是一個整形達人——女孩的前額剛剛做過植發;雙眼皮手術的時間要早許多;蘋果肌位置做過脂肪填充;鼻子下方有條細小的疤痕,是人中縮短手術留下的;嘴巴做了微笑唇,能讓她一直保持嘴角上揚;下巴填充過假體。
“她跟我以前很像”,歐陽瑩瑩想起自己2017年的樣子,當時她做了一次鼻綜合手術,修複三次;兩次面部脂肪填充,兩頰也是這樣鼓鼓的,且坑坑窪窪。她從心底裡共情這個女孩,“相信我,這個時候她不太願意跟别人聊”,“你看她就像受驚的小鳥一樣”。
女孩來的目的是通過注射玻尿酸縮小鼻孔,消除鼻整形手術一期後的異樣。注射前後,醫生會不時用手夾捏鼻子,按壓皮膚,讓玻尿酸能平實地壓進去。
歐陽瑩瑩把手遞過去,讓女孩疼的時候就捏着。注射進行到後半程時,女孩已經蜷縮到歐陽瑩瑩的方向。結束後,女孩全身還在抖動,但似乎已經松了一口氣,“我還以為我半年都得醜着”。
歐陽瑩瑩抱了抱女孩,重複說“我以前也是這樣”“我以為救不回來了”。這是她在近一周的采訪裡,難得地吐露十年整容曆程中的一點悔意。
得知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歐陽瑩瑩,這家醫美連鎖集團的董事長牟方國有些不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重點打擊醫美廣告制造“容貌焦慮”後,行業裡風聲鶴唳。
做過32台醫美手術、132個醫美項目的歐陽瑩瑩,是在制造容貌焦慮嗎?“她是醫美行業很小的一部分,很少有人做這麼多手術的。”牟方國反複強調。
在牟方國的機構診室裡,“自然”“媽生臉”是高頻詞。整容行業的審美潮流一直在變,如今的“鄙視鍊”上遊追求自然。一個1999年出生的女孩來這裡祛除法令紋,她希望顯得更年輕一些,但不能讓人看出來她整過。
而歐陽瑩瑩,曾在2020年12月被初次見面的微整形運營孫俊評價為“很假,滿臉手術痕迹”。雖然經過半年的調整,“現在已經好多了”,但她仍然不是行業公認的站在“鄙視鍊”頂端的人。
面對行業内外的非議,歐陽瑩瑩都表現得滿不在乎。她唯一的軟肋大概是母親。某次抽脂手術後,母親跟歐陽瑩瑩視頻,看到她包着紗布的樣子,當時就哭了。
“後來就知道不能告訴她這麼多”,每次做完整容項目,歐陽瑩瑩總是等身體恢複好了才回家。
拍攝歐陽瑩瑩整容曆程的紀錄片成片後,2021年8月,她将鍊接轉至家族群裡。群裡一片寂靜,無人回複。
南方周末記者 劉怡仙 南方周末實習生 董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