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近代中國絲綢外貿破潰的文章裡,我讀過最匪夷所思的一篇叫《蠶的福利,中國近代戰敗是從這裡開始的》。我嚴重懷疑這哥們同時從佛教協會、綠色和平組織、外務省和燈塔國等處都有拿津貼,才寫得出這麼篇“了不起”的雄文。
文章大抵的思路是這樣的:中國近代生絲出口沒幹過日本,是因為中國認為西方新的缫絲技術是用烘箱殺死蠶寶寶的,而我們,遵從儒家和佛教熏陶所養成的道德觀,重視生命,覺得殺生不仁,在缫絲的過程中盡量不殺死蠶蛹。于是不但是增加了生絲的成本,而且生産出的生絲質量也不好。結果,日本超越中國生絲的出口因而獲得了大量資金,有了實力發展軍事,在甲午戰争中給了中國屈辱一擊。何以中國?我們中國人在道德感和社會發展矛盾時,總是有更高的道德标準……
這篇“雄文”說的日本生絲行業的崛起還真是觸到了問題,但是,說的似是而非,引申得更加莫名其妙。讓人悚然而驚的不隻是這個,而是在網上,我還讀過與之高度類似類似文章。《大科技(百科新說)》2009年03期發表的《要命的蠶寶寶》,同時被知網收錄了,還是高考命題作文的背景材料!?——幸好,隻是某一年的高考模拟試題庫裡面的基礎材料,否則……
為了避免過度閱讀導緻謬誤進一步增加大家的印象,我就不貼全文,僅把這篇名為《幸運的蠶寶寶》的部分内容貼上。
中國傳統的缫絲技術什麼時候已經做到了“不會殺死蠶寶寶而缫絲”的地步了?
考古證明,中國傳統的缫絲工藝在新石器時代曾有過用常溫水浸泡蠶繭的做法。但是,常溫浸泡的方式并不能确保生絲之間的絲膠有效溶解,這個對缫絲效率以及産出有很大影響。所以到西漢時期,工匠已經采取“沸水煮繭”的方法了,千年以來缫絲技術一步步發展,工藝更加精細。缫絲,對包括水溫的控制在内的所有工序,已經成為精細化、有嚴格工序和标準的生産流程。簡單說就是從選什麼水,用什麼木柴燒火,水煮到多少度,均有明确的要求。讓水溫在穩定在80度而不是100度,史料稱“把水加溫至出現‘蟹眼泡’時為佳”。同時,邊上還用炭火将絲加熱烘幹,随缫随幹,這樣能更有利于進行下一步絲織工序,絲線色澤也更加亮白。南宋陳旉所著的《農書》和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裡面,都有相關記載。
但是,不管80度還是100度的沸水煮繭,傳統缫絲工藝Vs西方新工藝,對蠶寶寶而言,不是生與死的差别,隻是“幾成熟”的差異。文中所舉出的“道德困境”壓根兒就不存在:傳統缫絲的沸水煮繭與西方的烘箱烤繭在本質上區别不大——煮地瓜和烤地瓜的區别而已。我相信,蠶寶寶自己也不會把“水煮而死的傳統缫絲法”當成什麼福利的。
而且,事實上日本的生絲出口在1905年全面壓制中國的時候,缫絲技術也并沒有采用什麼“不道德”的西方新技術,和中國傳統缫絲技術一樣——沸水煮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