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源遠流長的寒食節,究其源頭,與上古時期的火崇拜密不可分。火在誕生之初給當時的人們帶去了便利也帶去災難,人們将這神奇的火焰視為神靈并因此進行祭祀朝拜。根據古書記載,人們最初将這個活動稱為祀火,部落裡每個家庭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祀火,即熄舊火燃新火,而祭祖活動也在此刻同時舉行,他們将焚燒谷神稷的象征物,并稱之為稱為人犧。這個活動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因為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而變成了寒食節。成了民間家喻戶曉的傳統習俗,并延續至今。流傳下來的除了介子推的忠孝故事以外,還有許多相關習俗,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禁兩樣做兩樣”了。
一,禁火
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晉文公與介子推等忠臣流亡在外數十年,在晉文公即将餓死的時候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幫其續命,終于度過了最難的一關。後來晉文公複國,介子推作龍蛇之歌後隐退,文公感念其恩,欲求其出山,介子推始終沒有出面,文公便下令燒山逼其現身,沒想到介子推志堅不出,最後抱木而死。文公悔恨交加,便下令每年的這一天任何人都不準生火。而這一天的時間曆來說法不一,有書說是五月初五清明,也有書說是清明前兩日、前一日或前三日。
不過今人有了新的發現,在《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有這樣的記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國中。”足以說明禁火的習俗在文公以前便已存在。并以此認為寒食禁火源于紀念介子推被焚乃附會之說。并在《後漢書·周舉傳》的注解中找到了寒食禁火的真正緣由,鄭玄注曰“為季春将出火也”,此處的“火”也就是心宿二,屬東方蒼龍七宿之一,是一顆能放出火紅色光亮的紅超巨星,古代星官發現它每年的季春三月黃昏時都會從東方升起,故而說“季春将出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今人認為這也許就是上古在這段時期禁火的緣由。随着介子推故事的流傳,禁火便與晉文公的禁令不謀而合并逐漸在民間流傳下來。因為這天禁止生火,所以食物大多為冷食,寒食的說法便由此而來。時至今日,有些地區依舊保留着這項傳統,有的禁火一天,也有少數地區禁火三天。
二,禁熱食
最初的寒食節當天禁止生火,所以大多去野外采集野菜充饑,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寒食也發生了變化。從最原始的野菜演變成了不經過加熱的冷食,諸如“青團”、“清明馃”等提前做好,即便冷卻了依舊不影響健康的食物。随後更演變成了清淡綠色的食物,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禁火三日,造饧大麥粥”,此時已經可以生火煮大麥粥了。時至今日,寒食又被賦予綠色時令的意義,諸如水果蔬菜,像苋菜、苦苣、山藥、荠菜、菠菜等等。如今的冷食更是豐富多彩,但無論其如何演變,寒食節清淡綠色的主題卻始終如一。
三,插柳
寒食節既不能生火,又不能吃熱食,這多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而各種民俗活動正好彌補了這種落差,插柳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寒食節的象征物,其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是介子推抱柳而死以示其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一說源于“柳”與“留”諧音,可以追溯到《詩經》中那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所以折柳贈别在古代常被用來表達不舍與挽留的深情厚誼。其實插柳的習俗同樣源遠流長,據說最初是為了紀念神農氏“教民稼穑”的事迹,也有插柳觀察天氣、插柳避蟲驅邪的說法。不過寒食節當天插柳自然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事迹,傳說介子推當年所抱柳樹後來死而複生。寒食當天插柳的寓意甚多,所以民間插柳也是多種多樣,如“插柳于墳”、“插柳于門”、“插柳于竈”、“戴柳于頭”、“系柳于衣”、“瓶貯獻佛”等等。
四,踏青
古代對踏青曆來重視,正月初八、二月初二、正月十六、春分、三月初三等等都是古人集體春遊的日子。據說這源于遠古時期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到了周朝更成禮制的重中之重,《禮記·月令》中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東郊。”東周時期,齊、魯、楚依舊盛行隆重盛大的春遊習俗。而寒食節踏青祭祖的習俗更是延續至今,慎終追遠的的同時感受春回大地的蓬勃生機,逝去的悲傷将化為生的力量,随天道行健而自強不息。
總而言之,有着26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雖然幾經興廢卻屢禁屢興,足見其早已深入民心。唐玄宗更是在《開元禮》中将其定為法定假日,對人們的生活及社會的前進有着深遠的影響。而如今,寒食禁火演變成了護林防火,寒食插柳演變成了植樹造林,蹴鞠演變成了足球運動,習俗活動雖然今非昔比,但這初心依舊古今皆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