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喝什麼美容養顔補血

喝什麼美容養顔補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1:13:02

女人生理期需要補血,女人産後需要補血,對于女人來說補血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要補血可以試試食療的方法,女人隻有氣血足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才能煥發年輕的光彩,喝什麼補血最快?女生一定要看,氣血足,去色斑,皮膚嫩,衰老慢!

喝什麼美容養顔補血(喝什麼補血最快)1

銀耳紅棗湯

銀耳又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雖補,卻價格昂貴。銀耳無論顔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窩相似,價格便宜,所以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太補易上火。銀耳為涼補有潤燥的作用。燥氣和火氣就像急性慢性病,火氣來得急去的快。但是火氣太久未消就會轉成燥氣所以吃銀耳最有效銀耳、用桂圓幹、枸杞、紅棗銀耳熬湯,銀耳紅棗湯不但是美味的豐胸小點,還能使你的臉色白裡透紅,體态輕盈苗條。

養顔補血燕麥粥

突然想起哪位佳人的話:女人時刻要珍愛自己,先别說時刻珍愛自己,能隔段時間想起自己已然不錯了。呵呵!

先泡好核桃。紅棗。龍眼幹。把燕麥清洗幹淨倒進電飯鍋裡,加适量的水,開煮咯!記得要看時間啊!粥滾開了就換到熬粥檔啊!出鍋前放了些紅糖。

雙紅補血湯

紅薯500克,紅棗10克,紅糖适量。清水2000毫升然後一起下鍋煮開,紅薯熟才下紅糖這個夏天經常吃的甜品,喜歡吃南瓜的也可以把紅薯換成南瓜。

養顔的木瓜銀耳湯

銀耳、木瓜、紅棗、冰糖,把泡發的銀耳下鍋煮開下紅棗關小火熬半個鐘頭,下冰糖和木瓜煮開就可以盛起了。

黑糯米補血粥

黑糯米、桂圓和紅棗是大家都知道的補血好咚咚,再加上營養價值很高的山藥,益氣養血的功效更顯着,每個月記得喝哦,黑糯米、紅棗、桂圓、山藥、紅糖,小小提醒,桂圓雖然可以補血氣、促進血液循環,但是因為不易消化,每次盡量下7.8個就可以(寒胃的朋友可以下2片紅參)

當歸紅棗排骨

治皮膚轉季幹燥粗糙,皮膚瘙癢……排骨一根,枸杞,紅棗12枚,當歸4片

排焯水,洗淨血水放入沙鍋加入枸杞紅棗當歸,蔥,姜片,大火燒開,再小火炖至排骨蘇爛,鹽,雞精調味即可。以上幾種食材配在一起炖煮,就能收到滋陰潤燥,養顔護膚的輔助作用。

黃豆雪梨豬腳湯

常喝梨湯對女人是有好處的,梨子自古就有“百果之宗”的美譽,用雪梨來做湯,更可以祛咳潤肺,清心美膚。喝這道雪梨大豆豬手湯,對于光滑皮膚、緩解聲沙口幹會有明顯的效果降低血壓和滋養清熱的好湯,可以多喝一點。

雪梨1個、大豆50克、豬腳半隻、姜片3片、鹽,豬腳加入姜片飛水去異味,分成塊;加入去核切塊的雪梨、大豆和一塊姜,加足清水煮到滾開蓋維持旺火繼續沸煮15分鐘轉慢火再煲1個小時,湯就煲好了,喝之前根據個人口味加鹽調味。

姜棗紅糖水

材料:幹姜、大棗、紅糖各30克。

作法:将前兩味洗淨,幹姜切碎末,大棗去核,加紅糖煎,喝湯,吃大棗。

功效:具有溫經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經以及黃褐斑。

山楂桂枝紅糖湯

材料: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紅糖30克。

作法:将山楂肉、桂枝裝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時,加入紅糖,調勻,煮沸即可。

功效:具有溫經通脈,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經症及面色無華。

姜汁薏苡仁粥

材料:幹姜10克,艾葉10克,薏苡仁30克。

作法:将前兩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八成熟,入姜、艾汁同煮至熟。

功效:具有溫經、化瘀、散寒、除濕及潤膚功效。适用于寒濕凝滞型痛經。

烏梅紅糖飲

材料:烏梅15克,紅糖;30克。

作法:将烏梅、紅糖一起入煲,加水l碗半,煎剩至大半碗,去渣溫服。

功效:具有補血止血, 美膚悅顔功效。适用于少女月經過多或功能性子宮出血。

黑木耳紅棗飲

材料:黑木耳30克,紅棗20枚。

作法:将黑木耳、紅棗洗淨。紅棗去核,二味加水煮沸,去渣服用。

功效:具有補中益氣,養血止血,美膚益顔功效。适用于月經過多,貧血及身體虛弱者。

藕蓮飲

材料:鮮藕節、鮮白蘿蔔、鮮旱蓮草各500克。

作法:以上用料洗淨、搗爛、取汁,加适量冰糖飲之。

功效: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固經之功效。

芝麻龍眼粥

白芝麻30克,龍眼90克,大紅棗80克,糯米500克,紅糖适量。

先将龍眼去核,紅棗去核,洗淨待用。淘淨糯米放入鍋内,加紅棗、龍眼肉、白芝麻、清水适量,用旺火煮至六成熟,加入紅糖,再煮片刻濃稠成粥即可食用。

具有養血烏發、健美肌膚、延緩衰老之功效,适用于須發早白、面色無華、眩暈乏力、健忘失眠等症。

女人想要補血延緩衰老可以試試上面介紹的這些補血食譜,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論是經期還是産後都需要進行全面的調理,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恢複的更好,才能讓皮膚更加水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