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博睿數據2021年戰略升級發布巡展”北京站舉行。博睿數據此次戰略升級緊扣IT運維發展脈搏,助力企業實現用戶體驗從“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
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可達”IT運維體系
“過去20年裡都是以應用為中心構建了所有的IT體系,包括整個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維體系等。現在到了轉變思路的時候了。”博睿數據COO吳靜濤表示,消費主體的變化更加速了這一思路的轉變,與80、90後習慣于被動适應不同,Z世代對于産品的體驗需求更多體現在定制化和個性化。在Z世代接棒“消費擔當”的當下,探索用戶體驗,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的“必修課”。所以,僅僅圍繞着“應用可用”的IT運維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提升競争力的需求。
博睿數據COO吳靜濤
從“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意味着主視角的颠覆轉變。一個是從企業角度出發,而另一個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這需要企業對用戶層和業務層有更深入的了解。
從代碼到用戶全路徑打通的“數據鍊DNA”
近年來,随着新技術的不斷興起和發展,以及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企業需要變革傳統IT基礎架構的同時,也要不斷擴展企業數據獲取的觸角。架構叠代,數據井噴,企業該如何在利用新技術驅動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不斷釋放應用、網絡、數字體驗的價值,成為了企業決策者們思考的主要命題之一。
在闡述“服務可達的數據鍊DNA”時,吳靜濤表示,“相較以往AIOps智能運維概念,服務可達的數據鍊DNA有着更加領先的含義,其可以打通從代碼到用戶(Code to Customer)訪問的全過程,全數據鍊探知路徑、性能和服務品質,形成一種創新的運維管理模型。”
這一全過程的打通,意味着企業能夠多維度、更綜合的利用數據,讓用戶所思更直觀,運維管理更便捷,擴大數據本身價值,使其能夠真正驅動決策。然而邏輯的不同、數據的多樣性,以及微服務、容器等技術推動的現代化應用的發展,讓這一過程變得更具挑戰。這也是為什麼至今隻有深耕IT運維13年的博睿數據提出這一解決方式。
數據鍊DNA架構圖
據介紹,“數據鍊DNA”,也就是“D”——DEM(Digital Experience Management),用戶數字體驗管理,包含客戶端APP體驗監控、浏覽器體驗監控、小程序體驗監控、浏覽器撥測和手機撥測等一系列技術;“N”——NPMD(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Diagnostics),網絡性能監測和診斷,通過網絡嗅探、BigIP大數據引擎、Nginx Telemetry等技術,從業務、應用、系統、網絡、硬件幾個維度分析診斷,實現網絡傳輸的路徑發現,異常發現,故障發現;“A”——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應用性能管理通過字節碼注入和微服務探針,無需應用代碼變更的情況下實現對代碼運行效率、SQL調用效率、PaaS API調用邏輯追蹤,以及微服務的性能監控。
吳靜濤表示,博睿數據倡導的全新IT運維體系,将為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驅動“數字經濟”開辟新路徑,“讓IT運營更智能”。(肖春芳)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