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無疑是詩歌發展最鼎盛的時期。
有最濃厚的創作氛圍,最出名的詩人,最絕妙的作品。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古代留詩最多的詩人卻不是唐朝的,而是南宋的陸遊。
他的《劍南詩稿》中收錄了9000多首的詩歌。
唐朝有“詩王”之稱的白居易,所留的詩歌也不過是他的三分之一。
不過想想也是,畢竟陸遊可是活了85歲,而且一生筆耕不辍。
他在一首詩中曾言“詩因少睡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夜裡失眠所作。
翻閱他的詩集,我們會發現單是以“枕上”為題的作品就多達四五十首。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他在夏夜失眠時所寫,蒼涼悲壯,令人不忍卒讀。
《夏夜不寐有賦》
急雨初過天宇濕,大星磊落才數十。
饑鹘掠檐飛磔磔,冷螢堕水光熠熠。
丈夫無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劍鋒澀。
徘徊欲睡複起行,三更猶憑闌幹立。
陸遊出生于兩宋之交,自小便因戰亂飽受流離之苦。
步入仕途後,他一直力主北伐,收複山河。
然而,當時的南宋朝廷,從統治者到權貴,都仿佛害了軟骨病,一貫對金人推行屈膝投降政策。
所以,主張“北伐”的臣子,大多受到排擠,抑郁不得志。
陸遊還有稍晚他一些的辛棄疾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遊的很多詩詞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壯志難酬,歲月空老的悲憤之情。
這首《夏夜不寐有賦》亦是如此。
通過描寫夏夜雨後之景,渲染了一種凄迷幽暗的氛圍,淋漓盡緻地抒發了歲月蹉跎、事業無成的無奈、憤懑之情。
詩歌首聯從天氣寫起,“急雨初過天宇濕,大星磊落才數十”。
夏夜裡,剛下了一場雨,整個天地中彌漫着一種濕熱的氣息。
仰望蒼穹,僅有幾顆大而分明的星星,閃耀着幽光。
原本夏日悶熱,雨後應該倍感清爽,然而詩人這裡則不然。
“急雨”說明這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又是初過,溽暑未消,自是又濕又熱。
同時,雨腳雖停,但空中依然是黑雲密布,所以空中僅能看見少量的大星。
開頭短短14字,便營造了一種濕熱而幽暗的環境氛圍,這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礎。
再來看颔聯兩句,“饑鹘掠檐飛磔磔,冷螢堕水光熠熠”,依然是寫景。
饑餓的鹘掠檐而過,發出“磔磔”的叫聲;無力遠飛的螢火蟲落入水中,發出淡淡的光芒。
鹘本是一種善于高飛搏擊的猛禽,但是這裡卻隻能掠檐低飛。
而流螢染夏本是很美的意象,然而這裡的螢火蟲與開頭寥落幽暗的蒼穹相呼應,進一步渲染了雨後蒼涼凄迷的氛圍。
有了前兩聯的環境鋪墊,我們再來頸聯“丈夫無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劍鋒澀”。
大丈夫本該橫刀立馬,建功立業,然而詩人回憶生平,發現一事無成。
如今年歲已高,正如凋零的箭羽,鋒澀的寶劍,詩人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縱觀陸遊這一生初入仕途時,便因秦桧的刁難,舉步維艱;後來又因“結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說用兵”的罪名被罷免了官職。
之後雖東山再起,入蜀為官,也曾親臨抗金前線,然而這段時間實在是太過短暫。
在寫這首《夏夜不寐有賦》時,他在福州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這是個什麼官呢?簡單來說就是管管茶業和鹽業。
遠離朝堂,又無實權,對于有大抱負的詩人而言,該有多憤懑。
“徘徊欲睡複起行,三更猶憑闌幹立”,最後的尾聯推出了一個難以成寐,中庭徘徊,獨立闌幹的畫面。
将詩人的那種彷徨不安、憤懑難平的心境推向了頂端,又戛然而止,創造了一種意蘊無窮的境界。
整首詩來看,前兩聯寫景,營造了一種蒼涼幽暗的背景氛圍,籠罩全篇。
第三聯轉入抒情,抒發了詩人那種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憤懑之情,
最後尾聯是一個煞尾鏡頭,一個無可奈何,獨孤彷徨的形象,如浮雕般展現在讀者眼前。
全詩情景交融,蒼涼悲壯,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不忍卒讀。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