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5 16:29:25

《詩經》也是一部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古代民俗的生活畫卷。人類在上古時期就學會了與自然和諧共處,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寫入詩歌中的植物也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詩經》植物的生命特質,承載了數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民俗财富。

古代的情人節在春天

牛郎織女凄婉的愛情故事流傳民間,使得“七夕”成為中國情人節。其實,《詩經》裡記錄的情人節,不在秋天,而在春天。上古時期的先民就舉辦過自己的情人節———“上巳節”

古人以農曆三月第一個逢巳的日子為“上巳”,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三月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芍藥”。詩中意境是指,三月初三,大地回春,青年男女紛紛拿着“蘭”和“芍藥”等香草來到野外,這兩種植物也成為愛情的象征。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1

蘭與梅花、菊花、水仙并稱花草四雅。來源:百度百科

複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中文系博士要英告訴記者,上巳節是那時的愛情節,除了定情,人們還要舉行重要儀式,目的是消災辟邪,祈求吉祥平安。比如,人們有佩蘭祓禊的習俗。古人認為蘭草不僅有清淡久遠的幽香,還有殺蟲毒、祛除不祥的力量。“祓”是拂除病氣,“禊”是修潔淨身,人們用蘭草沾水灑在身上除去不祥,通過這種儀式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至今這種儀式在傣族的潑水節中有所保留。

魏晉以後,人們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不同,就固定為三月初三。杜甫《麗人行》所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寫的就是唐代上巳節貴族女子春遊的情景。“上巳”逐漸演變成親近自然的節日。

宋代以後,随着風俗的演變,民間興起了戴荠菜花、吃荠菜花的節事習俗。唐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荠菜。在江南地區,還有農曆三月三為荠菜生日的說法。在南京等地,至今還流行着“三月三,荠菜花煮雞蛋”的習俗。“誰謂荼苦? 其甘如荠。宴爾新昏,如兄如弟……”要英說,《詩經》反映社會生活很全面,不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題材,也有以荠菜抒發心中哀怨的故事———生死相依的誓言猶在耳畔,彼時的真心來不及分辨,這份感情就已走到盡頭;相對于心中的苦痛來說,荼的味道可以說和荠菜一樣甘美了。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2

荠菜。

宋代詩人蘇東坡十分推崇荠菜,他贊美荠菜“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并美其名曰“天然之珍”。“哪怕在流放時,樂觀豁達的蘇東坡喜愛用荠菜、蘿蔔和粳米做羹食用,被朋友稱為‘東坡羹’。”要英說,“時繞麥田求野荠”就是蘇東坡的詠荠佳句,形象描繪了人們繞着麥田采集荠菜的生動情景。因荠菜遍布山野,堅韌耐寒,它還被用來言志。辛棄疾曾在《鹧鸪天》中寫到“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意思是志存高遠者,如野外溪邊荠菜花而不畏寒風冷雨。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3

荠菜水餃。

端午與植物淵源頗深

古人對草木有着深深的敬畏與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常與草木為伴。在我國沿襲至今的衆多傳統節日中,端午節與植物的關系最為緊密,淵源頗深。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王風·采葛》的詩人想象他的情人正在采艾,一天不見她,感覺就像過了三年那樣長。這裡提到的艾,就與端午節息息相關。在我國古代,農曆五月又被稱為毒月、惡月,從氣候上來看,此時漸入熱夏,濕熱彌漫,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辟邪避疫成了頭等大事。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插艾有一定防病作用。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4

艾草。

《詩經》中記錄的“艾”也是先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藥物。艾草屬于菊科艾蒿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散發出強烈的香氣。艾草可入藥,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詩人屈原撰寫的《離騷》中也提到了艾———“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說,七年之病很頑固,但三年以上的陳艾卻能治愈它。《莊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

在《詩經》年代,人們常尊稱長老為“艾”,形容年輕美貌的女性為“少艾。《詩經》中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5

艾草。

與艾草一樣,菖蒲也是一種端午節令的重要代表植物。《詩經》裡就記載了水中與荷相伴的蒲:“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可以辟邪驅痛。

菖蒲與蘭花、菊花、水仙并稱為“花草四雅”。古人認為菖蒲耐得了苦寒,安于淡泊。詩人屈原是菖蒲的愛好者。《離騷》中有“荃不察餘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壇”的說法。這裡的“荃”“荪”就是指菖蒲。蘇東坡也是菖蒲擁趸。為了養菖蒲,他專門從蓬萊閣下千丈石壁中取數百枚“彈子渦石”,還在《石菖蒲贊》中歌頌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6

菖蒲是端午節令的重要代表植物,《詩經》裡記載了水中與荷相伴的蒲。今年6月,廣州海珠濕地的菖蒲和荷花處于盛花期。新華社 發。

端午那天,除了在門上插菖蒲外,講究的人家還要喝菖蒲酒。菖蒲酒以菖蒲為原料、白酒為酒料。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談到了菖蒲:“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在古代,文人們常秉燭夜讀,菖蒲可以起到護目的功效,它們也成為文人案頭必備的草木之一。在花鳥畫興盛的清代,菖蒲也是畫家們筆下樂于描繪的植物。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題畫詩雲:“玉碗金盆徒自貴,隻栽蒲草不栽蘭。”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7

菖蒲。

季節流轉寫入詩中

《詩經》中的衆多草木和季節流轉,給人眷眷可親之感。時隔數千年的地域與風物,與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仍緊密關聯。

《豳風·七月》中提到了許多季節流轉的說法。這首詩有兩處提到了“改歲”,即夏曆的過年。“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我們通常所說的“過年”,古人也稱為“改歲”,即新年要代替舊歲,年歲将改。

春節也叫過年,“年”在古時候有不同的名稱。據一些史料記載,唐虞時稱載,夏稱歲,殷稱祀,至周始稱為年。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年”,是從周朝時才開始的。西周初年春節的習俗中,人們要打掃房屋,準備食物和新衣。過年時,還要聚在一起祭祀和慶祝。“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說的就是過年時人們以美酒和羔羊酬謝神靈保佑并祈求賜福。

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8

《豳風·七月》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來源:茉莉花香醉

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從時令上說,中秋實際上也是“秋收節”。自古以來,人們便在中秋時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詩經》中《七月》這首詩裡描繪得很詳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七、八月裡,古人打棗子、割葫蘆。十月裡收下稻谷,釀制春酒,給老人祝壽。稻米不僅可以做飯,還可來釀酒,給老年人喝點酒,可以幫助長壽。

在《詩經》的年代,古人祭月祈禱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據《禮記》記載,古代帝王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最初在秋分,随着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八月十五過中秋。中秋祭月從此成為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美好心願。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彭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