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起,來自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個攝影團隊,翻山越嶺深入村寨,免費為農村家庭拍照。10年來,他們走過25個村寨,為6998戶家庭拍攝了14673張照片。日前,多張來自貴州山區家庭10年前後全家福對比的照片刷屏網絡,“意外”展現了中國鄉村的深刻變化,引發網友關注。
近日,南都記者聯系上該攝影團隊的創始人鄭宇潇以及現任攝影團負責人周嘉璐。10年前的鄭宇潇是貴州師範大學2010級攝影系新生,在一次和朋友關于如何讓相機發揮價值的讨論中,萌生出了為山村家庭拍攝“全家福”的想法。10年來,該校一屆又一屆的攝影系學生接力深入山村拍攝,用10年時光記錄了貴州鄉村的巨大變化。
鄭宇潇向南都記者回憶,10年前深入山村拍攝時他的第一感受是貧窮。“那時交通非常糟糕,入村都是泥濘的小路,到處看到的是用木頭和籬笆搭成的小屋,隻有老人和小孩居住”。10年後,周嘉璐告訴南都記者,入村的路早已變成平坦大道,多家村民建起三層平房,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就業。鄭宇潇說,通過鏡頭的持續紀錄,他明白了攝影的意義。
“初衷是為偏遠山村留存一張全家福”
鄭宇潇沒想到,自己創辦的“1家1”校内拍攝團能延續10年。
時間回到2010年。彼時,作為貴州師範大學2010級攝影系新生的鄭宇潇,應學校要求和同學結伴去購置相機,就在一次關于如何讓相機發揮價值的讨論中,來自貴州遵義的同學提議“給村子裡的老人拍點照片”。當時,兩人都沒在意這句話。
2012年4月,經過一年多專業學習,兩人重拾了這個話題。鄭宇潇說,那一句“拍點照片”讓他們突然意識到,在貴州一些偏遠的農村裡,很多家庭翻箱倒櫃也找不出一張全家福,有的老人大半生已過,都沒有一張屬于自己的照片,孩子們的童年也無從回憶。一個“全家福”的拍攝計劃就此萌芽。
一群年輕的學生攝影師并沒有太多錢。鄭宇潇說,攝影團最早隻有11名成員,活動經費是每名成員出了300元,然後通過在學校收集塑料瓶、舊報紙等廢品換錢,一共湊了不到4000元。他們用這些錢購置了打印機、打印紙、過塑膜、墨水等設備,以及帳篷、睡袋、壓縮餅幹、方便面等。
2012年5月底,他們開始了首次拍攝計劃。第一站,他們到達六盤水市六枝特區中寨鄉、堕卻鄉等村寨。
鄭宇潇向南都記者回憶第一次的拍攝經曆稱,10年前交通并不便利,攝影團需要先從貴陽坐火車到六盤水,再轉坐班車到達紫雲縣,最後徒步前往村寨。僅一程便需要花費1天時間。
鄭宇潇說,那時村莊道路基本都是泥巴路,加上貴州多雨天氣,道路每遇下雨天都會變為一灘泥水,使得走訪拍攝十分困難。村民房屋是用木材或籬笆牆築成,村中照明效果不理想,晚上伸手不見五指,村裡的小學也顯得破爛。
“當地村民對我們的免費拍攝都很熱情,在拍攝時會盛裝打扮,盡管有的服裝看起來已很破舊。那時我們拍攝的全家福大多并不齊人,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齊人的全家福是他們渴望的,但也是奢望。”鄭宇潇說。
那一次,“1家1”拍攝團為村民免費拍攝、打印照片460多張,很多村民也由此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張照片。
“10年見證越來越多農村家庭團圓”
鄭宇潇等一班年輕攝影師把拍攝的全家福照片帶回校園後,引起了不少回響,并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從那時開始,來自貴州師範大學一屆又一屆的攝影學生,接力般地翻山越嶺深入村寨,免費為農村家庭拍照,至今已堅持10年。
來自貴州師範大學2020級攝影系的學生周嘉璐,從2021年加入拍攝團并開始深入村寨拍攝,随後成為該攝影團新一代的負責人。如今已讀大三的她,笑言已開始“交棒”新人的工作。
周嘉璐說,與10年前相比,村莊已經悄然發生了許多變化。村莊裡原來用木頭或籬笆築成的小屋大多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兩三層的寬敞平房和小洋樓,村民不再使用柴火取暖,即便在晚上整個房屋也是燈火通明。村民逐漸摒棄低效的耕作形式,開始使用機械化的設備幫助生産……
2012年7月,“1家1”攝影團在紫雲縣牛場村拍攝到的的房子。
2022年5月拍攝的紫雲縣牛場村新貌。
“現在入村的交通方便了很多,進村不像以前學長學姐需要背着相機行李和打印機徒步三四個小時。現在有車子直通村子,即使夜晚進村也有路燈,拍攝遇到的困難不多。”她說。
2012年牛場村的道路。
2022年牛場村的道路已成平坦大道。
而讓周嘉璐感到欣喜的變化是,更多外出務工的男性選擇回到家鄉就業,越來越多農村家庭得以團圓,村裡變得更熱鬧了。
周嘉璐向南都記者介紹,自己曾到牛場村的韋紅雨家拍攝。10年前,師兄師姐曾為這家人拍攝一張“全家福”,當時照片裡隻有女性成員和孩子們,家裡的男性都在外打工。
如今,韋紅雨一家憑借布依族刺繡手藝在家門口就有了收入,并通過直播帶貨、合作社等方式擴大手工刺繡生意,她得以與長期在外打工的丈夫團圓。
周嘉璐說,唯一不變的是,村民面對拍攝還是像10年前一樣熱情。“每次前往一個村,村長會提前在村口等我們,村民拿到照片後不僅會将家裡的栗子、枇杷拿出來分享,還會為拍攝團成員釀酒喝。這是村民們對我們多年拍攝的感謝。”
“期待用攝影記錄中國鄉村之變”
周嘉璐介紹,至2022年,該攝影團已走過十年。貴州師範大學一屆又一屆的攝影系學生前後200多人投身其中,走過25個村寨,共為6998戶家庭拍攝了14673張照片。
畢業後,鄭宇潇成了一名攝影師。多年來,他始終關注着“全家福”拍攝項目,并偶爾回到曾經拍攝的山村。
鄭宇潇告訴南都記者,除了通往村裡的交通變得更便利,他也留意到,近年來各個村開始有了新修葺的小學和配套的幼兒園,甚至有了養老院,很多老人被納入到了醫療保障體系中。
2012年7月,紫雲縣四大寨鄉牛場村為羅三妹(中)一家拍攝的照片。當時,老人獨居在村裡的木房裡,老人有一子,已經過世,左右分别是侄子和侄媳以及孫女們。
鄭宇潇向南都記者展示了一組對比的全家福稱,2012年7月,他在安順紫雲縣四大寨鄉牛場村為78歲的羅三妹(中)拍攝了全家福,當時老人獨居在村裡的簡陋木屋中,唯一的兒子已去世,陪伴其身旁的隻有侄子和侄媳以及孫女。
2022年5月,羅三妹老人已被孫女接到縣城安度晚年。孫女是紫雲縣的一名中學教師。
2022年5月,鄭宇潇在回訪的時候了解到,羅三妹老人依然健在,還被長大成人的孫女接到縣城家裡安度晚年,孫女現為一名中學教師。他随即趕到縣城,再為羅三妹拍攝了一幅兒孫滿堂的全家福。這兩張穿越10年的對比照,讓鄭宇潇滿懷感觸。
“當初攝影團命名為‘1家1’,是單純希望為每個山村家庭做個記錄,留存一張全家福。10年過去,這些作品記錄的不僅是每個家庭的面孔,也‘意外’展現了中國鄉村10年之變。這是讓我感到驕傲而欣慰的,也明白了攝影的真正意義。” 鄭宇潇說。
鄭宇潇希望,“1家1”攝影團能夠一直傳承下去,通過攝影的方式,一直記錄中國鄉村的美好變化。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餘毅菁 實習生 丁樂
受訪者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