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隻吃粽子嗎?端午節的來曆、習俗和飲食,孩子更應該知道
端午節同春節、中秋節、清明節被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處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來曆已久,自古到今留下了無數風俗習慣,直到現在人們還在延續它,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祈福辟邪,希望家人、親戚、朋友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粽子了,它最初的名字叫“筒棕”,到了春秋時期,該用茭白葉包上黏米做成牛角裝,稱為“角黍”。相傳五月五屈原投身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角黍”扔于江中,以此寄托哀思。到了晉代,粽子便正式成為端午的特定食物,一直到了現代。
可是除了吃粽子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風俗習慣,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子,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聊一聊,看看這些風俗大家都知道嗎?
賽龍舟
2000多年前,屈原憂國憂民,投身汨羅江之後,楚國百姓悲痛不已,兩岸的漁民紛紛劃着船,去尋找打撈他的真身。他們争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消失不見。後來為了紀念屈原,每一年都要舉行賽龍舟的活動。不過也有人說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曹娥、伍子胥。
五彩繩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端午這一天是最不吉利、最“毒”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給孩子系上五彩繩,就是以紅、黃、藍、綠、紫五種顔色編制的繩子。古人認為五色即為五行,是吉利的象征,能夠辟邪祛瘟。《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
香囊
香囊是古人對它的稱呼,現代人叫它香包,有的是用五色線刺繡而成,有的是用碎布制作,裡面有各種香料,佩戴在胸前,氣味芳香。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品。
插艾葉
古人認為艾葉可以退蛇蟲、滅病菌、驅毒辟邪。所以在端午的時候,都會在家門口或者窗戶旁放上艾葉。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的芳香油。它所産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民間也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雄黃酒
古人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他們認為端午節是蛇、壁虎、蠍子、蜈蚣、蟾蜍五毒出沒的日子,雄黃酒能五毒避退。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飲用對于身體不好,所以現在大家都是将雄黃酒點在額頭、手足、耳鼻處。
吃五黃
端午節除了粽子之外,吃的種類比較多,比如煎堆、面扇、春卷等等,有些地區還保留着吃“5黃”的習俗,5黃就是帶有黃字的食材,黃瓜、黃鳝、鹹蛋黃、雄黃酒、黃魚。因為端午節是陽氣最旺的一天,大家認為吃這些東西可以避邪防暑,健康平安。
沐蘭湯
沐蘭湯是端午節洗的草藥水,從古代延續至今。但這裡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這種風俗在廣東地區比較盛行,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成藥水洗浴,全家男女老少都要洗,據說對皮膚好,可以去邪氣。
端午節除了以上主要的風俗之外,因為地域的文化不同,還存在很多習俗差異,不知道您的家鄉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有什麼特殊的傳統風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
用最簡單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為家人做一頓愛的美食,我是媽咪早早,每天都會您帶來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歡我的話就點個贊,轉發關注下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