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14:24:12

《列子》一書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與春秋戰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列子》可以說是一篇恢宏的史詩,當時的哲學、 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風習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列子保存了神話傳說、音樂史、雜技史等衆多珍貴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1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今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醜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則死之,不知則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怼以忘其身者也。楊朱曰:“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發于此而應于外者唯請,是故賢者慎所出。”

【譯】柱厲叔服事莒敖公,自己認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便離開了他,住到了海邊。夏天吃菱角雞頭,冬天則吃橡子闆栗。莒敖公有了災難,柱厲叔辭别他的朋友,要用性命去援救莒敖公。他的朋友說:“你自己認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離開他的,現在又要用性命去援救他,這樣,了解你與不了解你沒有分别了。”柱厲叔說:“不對。我自己認為他不了解我,所以離開了他。現在為他而死,是用事實去證明他确實是不了解我。我去為他而死,是為了諷刺後代君主中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人。”一般說來,能視為知己的便為他而死,不能視為知己的便不為他而死,這是直來直去的辦法。柱厲叔可以稱得上是因為怨恨而忘記自己身體的人。楊朱說:“把利益給出去,就會有實惠返回來;把怨恨給出去,就會有禍害返回來。從這裡散發出去,在外面能得到響應的,隻有人情,所以賢明的人對于應把什麼散發出去十分謹慎。”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2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并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譯】楊朱的鄰居走失一隻羊,鄰居既率領他一家人去追,又請楊朱的仆人去追。楊子說:“唉!走失一隻羊,為什麼要那麼多人去追呢?”鄰居說:“岔路太多。”追羊的人回來以後,楊朱問:“找到羊了嗎?”回答說:“跑掉了。”楊朱問:“為什麼跑掉了?”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哪裡去追,所以回來了。”楊子憂愁地變了臉色,好久不說話,整天也不笑。門人覺得奇怪,請問說:“羊是不值錢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所有,您卻不言不笑,為什麼呢?”楊子不回答,門人沒有得到老師的答複。弟子孟孫陽出來告訴了心都子。心都子于幾天後與孟孫陽一道進去,問道:“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與魯國之間遊曆,同向一位老師求學,把仁義之道全部學到了才回去。他們的父親問:‘仁義之道怎麼樣?’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身體而把名譽放在後面。’老二說:‘仁義使我不惜犧牲性命去獲取名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身體與名譽兩全其美。’他們三個人所說的仁義之道恰恰相反,但都是從儒學中來的,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呢?”楊子說:“有個住在河邊的人,熟習水性,泅水勇敢,劃船擺渡,獲利可以供養百人。背着糧食前來學習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被水淹死的人幾乎達到了一半。本來是學習泅水而不是學習淹死的,但利與害卻成了這個樣子。你認為哪一種對,哪一種不對呢?”心都子不聲不響地走了出來。孟孫陽責備他說:“為什麼您間得那麼迂腐,先生回答得那麼隐僻?我迷惑得更厲害了。”心都子說:“大路因為岔道多而走失了羊,學習的人因為方法多而喪失了性命。學習并不是根源不同,不是根源不一樣,而結果的差異卻像這樣大。隻有回歸到相同,返回到一緻,才沒有得與失。你在先生的弟子中是位長者,學習先生的學說,卻不懂得先生的譬喻,可悲啊!”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3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而怒,将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譯】楊朱的弟弟叫楊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脫下了白布衣服,換上了黑布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楊布很惱火,準備打它。楊朱說:“你不要打了。你也是一樣。如果讓你的狗白顔色出去,黑顔色回來,你難道不奇怪嗎?”楊朱說:“做好事不是為了名聲,而名聲卻跟着來了;有名聲不是希望獲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來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奪,而争奪也跟着來了。所以君子對于做好事必須謹慎。”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4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誅焉。幸臣谏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胡子曰:“富子之言非也。幾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衛人有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譯】過去有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國國君派人去迎接他,沒有接到,而那個人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卻死了。燕國國君很惱火,要把那個去迎接的人殺掉。一個被燕君寵幸的人勸道:“人們所憂慮的沒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視的沒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他自己都喪失了生命,怎麼能叫您長生不死呢?”于是不再殺那使者。有一個叫齊子的人也想學那人的長生不死方法,聽說那個說自己知道長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一個叫富子的人聽說後,笑話他說:“想要學的是長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經死了,還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一個叫胡子的人說:“富子的話不對。一般說來,懂得道術而自己不能實行的人是有的,能夠去實行而不知道那些道術的人也是有的。衛國有個懂得術數的人,臨死的時候;把口訣告訴了他兒子。他兒子記錄下他的話,卻不能實行,别人問他,他便把他父親所說的話告訴了他。問話的人用他的話照着去做,和他父親簡直沒有差别。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會死亡的人為什麼不能講長生的方法呢?”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5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鸠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歎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衆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于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疊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替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譯】邯鄲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趙簡子敬獻斑鸠,簡子十分高興,重重地賞賜了他們。客人問他什麼緣故,簡子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客人說:“老百姓知道您要釋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殺死的斑鸠就更多了。您如果想要它們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捕捉了又釋放,恩惠和過錯并不能互相彌補。”簡子說:“是這樣的。”齊國的田氏在廳堂中為人餞行,來吃飯的客人有千把人。座位中有人獻上魚和鵝,田氏看着這些菜,便歎道:“天對于人類太豐厚了,生殖五谷,又生出魚類和鳥類供人食用。”客人們像回聲一樣附和他,鮑氏的兒子隻有十二歲,也在座位中,走上前說:“事實并不像你所說的那樣。天地萬物與人共同生存,都是同類的生物。同類中沒有貴賤之分,僅僅以身體的大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宰制,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誰為誰而生存。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去吃它,難道是上天本來為人而生的?而且蚊子蚋蟲叮咬人的皮膚,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難道是上天本來為蚊子蚋蟲而生人、為老虎豺狼而生肉的嗎?”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6

齊有貧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衆莫之與。遂适田氏之廄,從馬醫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莫過于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宋人有遊于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

【譯】齊國有個窮人,經常在城中讨飯。城中的人讨厭他經常來讨,沒有人再給他了。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馬廄,跟着馬醫幹活而得到一些食物。城外的人戲弄他說:“跟着馬醫吃飯,不覺得恥辱嗎?”要飯的人說:“天下的恥辱沒有比讨飯更大的了。我讨飯還不覺得恥辱,難道跟着馬醫吃飯會覺得恥辱嗎?”宋國有個人在路上行走時撿到了一個别人遺失的契據,拿回家收藏了起來,秘密地數了數那契據上的齒。告訴鄰居說:“我發财的日子就要來到了。”一個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樹,他鄰居家的老人說枯死了的梧桐樹不吉祥,那個人惶恐地把梧桐樹砍倒了。鄰居家的老人于是請求要這棵樹當柴燒。那個人很不高興,說:“鄰居家的老人原來僅僅是想要我這棵樹當柴燒才教我砍倒樹的。他和我是鄰居,卻這樣陰險,難道可以嗎?”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7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作動态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鈇者。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屬著,其行足踬株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請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譯】有個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個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臉色,像偷斧子的;說話,像偷斧子的;動作态度無論幹什麼沒有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山谷裡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過了幾天又見到他鄰居家的孩子,動作态度便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人了。白公勝恩謀作亂,散朝回家後站在那裡,倒拄着馬棰,棰針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鄭國人聽到這事後說:“連下巴都忘了,還會有什麼不忘掉呢?”意念明顯地傾注于某一點時,他走路碰到了樹樁或地坑,腦袋撞到了樹幹,自己也覺察不到。過去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賣金子的地方,趁機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問道:“人都在那兒,你為什麼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看不見人,隻看見了金子。”

說符篇完!

國學經典故事三十三章(國學經典之列子第二十講說符)8

列子全書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