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炳正(1932年10月3日——2022年9月27日),山西省太原人,國家一級演奏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晉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戲曲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晉中三晉文化研究會理事。一生從事晉劇司鼓和晉劇擊樂教師。七歲入學,十五歲開始學藝,先後拜王德勝、趙廷傑為師。早年曾在太原市複興舞台學習司鼓,太原解放前後在榆次解放劇院、平遙群衆劇團、太原市晉聲劇團(山西人民晉劇團前身)、晉中晉劇團等演出單位司鼓。1975年調入晉中藝術學校任教。曾任晉中藝術學校副校長,晉中青年晉劇團團長兼黨支部書記等職。
1979 年整理編寫的《晉劇打擊樂》(上)由晉中文化局印發成冊。曾榮獲山西省文化局“優秀教材獎”和晉中文聯與晉中文化局“優秀創作獎”。曾在1957年山西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火焰駒》中擔任鼓闆伴奏,獲得“演奏員”獎;1991年在山西省第四屆教學劇目彙演中獲《曲牌聯奏》“編排一等獎”。退休後繼續為晉劇傳承做貢獻,編著了《晉劇傳統鑼鼓通譜》,錄制了《晉劇傳統鑼鼓通譜》示範演奏光盤,以及《晉劇傳統音樂欣賞》《晉劇唱腔起闆傳承拾遺演示》等視頻資料,一直緻力于晉劇傳統藝術的研究、發揚和傳承。
晉劇著名鼓師賈炳正是我的至交。他少年時代就醉心于晉劇鼓樂,常側身于太原市城内外的各大戲院聆聽名師演奏。稍長,便毅然投身梨園,先後拜晉劇鼓師王德勝和潤生師傅潛心學藝,先在晉劇團擔任專業鼓師。後又在藝術學校從事晉劇音樂教學工作。在數十年的演奏和教學實踐中,他博采衆長,兼收并蓄。積累了豐富的晉劇鼓譜知識和演奏經驗,成為晉劇界名符其實的一代著名鼓師。他不僅經常為晉劇名家演奏,而且還培養了大批弟子。為适應晉劇打擊樂的教學需要。七十年代末,他曾編印了一本《晉劇打擊樂》教材,介紹了一些晉劇鑼鼓的基本知識和演奏技巧,剛一出手就被戲劇界同行和一些喜愛晉劇音樂的朋友們“掄掠”一空。後來,還有許多從事晉劇音樂研究和專業演奏的同仁不斷來信索要,均不能如願。他常以為憾!
炳正同志退休以後,有了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于是,便着手編寫一本專著,系統地介紹晉劇的傳統鼓譜知識和演奏技法。我以為這是一件大好事。有了這樣一本書,對于晉劇音樂界來說,無疑是填補了一個世紀以來缺乏系統鑼鼓譜例的空白,堪稱功德無量。但是,說實在的,要完成這樣一部前無古人的浩帙巨著,談何容易!它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戲劇音樂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且還需要大量科學的理性分析和精巧的構思。多少年來,他憑着驚人的毅力和一種對于晉劇事業的高度責任感,精心整理資料,認真分析總結,日以繼夜,筆耕不辍,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拿出了初稿。之後,又多次征求各方面專家和同行的意見,多次增删、幾易其稿。當他把這部八十餘萬言的專著底稿遞到我手上時,我興奮不已,通讀之後,一種仰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常言道,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信斯言也!
晉劇亦稱中路梆子,屬于梆子戲類,即闆腔體聲腔劇種,廣泛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據說是從山陝梆子演變過來的。晉劇音樂通常以唱腔為主,器樂的主要功能是為唱腔伴奏,是唱腔的一種載體,多為渲染氣氛而用。而“鑼鼓譜”則是晉劇音樂的靈魂,它是貫穿于演唱全過程,掌握舞台節奏的總“舵手”。但是,自晉劇誕生以來,還從未見一本比較完整的鑼鼓譜例。雖然,有一些熱心于晉劇音樂研究者整理過晉劇曲譜,甚至有過專著,但内容或不夠全面,或缺乏系統的理論探索。賈炳正同志的“文稿”,不僅内容豐富、翔實,記載譜例範圍相當廣泛,幾乎包容了晉劇傳統鑼鼓譜例的所有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科學的理論分析,使晉劇譜例記載更加科學和規範。同時,由于作者具有豐富的演奏經驗,“文稿”中對于演奏技法和記譜方法的闡述也是非常精到和獨特的。所以,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不僅是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晉劇鑼鼓譜例,而且也是一部難得的專業教科書。因此,當作者征求我的意見,并要我給這部“文稿”命名時,我便冠之以《晉劇傳統鑼鼓通譜》。我想,就本書的内容規模、學術價值和它的實用性而言,冠以此名也許是比較貼切的。
古人有言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一個年逾花甲的老文藝工作者,克服諸多困難,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成此巨著,所賴者何?關鍵在于有一種奉獻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作為動力。多年來,賈炳正同志潛心研究、整理晉劇傳統鑼鼓譜例,執着地追求晉劇藝術,就是因為他具有一種以成就事業為使命,為弘揚藝術而獻身的可貴精神。積數十年之經驗,他深感晉劇傳統鑼鼓藝術豐富多彩,博大精深,而又苦于缺乏比較完整的文字資料,深恐随着時間的流逝,使彌足珍貴的傳統藝術失傳,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這種憂慮,對他來說何啻是推動,簡直就是一種壓力。而這種壓力随着時間的推移,使他更加感到時不我待。當然,能夠完成這樣一部前無古人的系統著作,還取決于他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深厚的司鼓藝術造詣,這是最起碼的前提條件。記得有人把清末至建國後出現的晉劇著名鼓師,按存世時間排了輩數,推斷賈炳正為第五代晉劇鼓師。這種推斷是沒有道理和科學根據的。按照這種“排法”,賈炳正的師傅趙廷傑排在第三代,而另一位師傅王德勝也是著名鼓師,卻榜上無名。實際上在賈炳正同志的藝術生涯中,他絕非師從一人,而是轉益多師,相師相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藝術底蘊。因此,他才能夠對晉劇傳統鑼鼓譜例如數家珍,運用自如。他不僅能掌握晉劇藝術中大量基本的和常用的鑼鼓經典與演奏技巧,甚至對一些多年罕見,行将失傳的特殊譜例和技法,也能很熟練地駕馭和操作。我認為,這是完成這本專著的重要基礎。
另外,在成書的過程中,還得到了許多幫助。其中,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鼓勵自不必說。我省人民藝術家寒聲同志曾經認真地審閱全稿,提出寶貴意見并熱情地為之作序。熱心的朋友張培業在文字上加以潤色,付出了不少心血,王緻長同志花了數月時間,一絲不苟地把原稿謄抄了一遍。對此,賈炳正同志深為感激,曾多次由衷地表示感謝。常言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一些領導和朋友們之所以關注和熱心地玉成此事,在于他們發現并認識到這部著作的價值所在。驽馬良駒,自有慧眼識之。若非如此,豈有此舉乎!
作者 張定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