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咨詢顧問可以給在某個行業做了20年的人提供建議?顯然不在于知識,也不在于經驗,而在于他具備反思和梳理經驗的能力(哪怕是他人的經驗),以及找出規律、識别因果、觸類旁通的能力。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學曆不高,平時也不怎麼看書,但做管理或是銷售都是好手。
有的人,成天看各類書籍,經管勵志的,技能提升的,心靈雞湯的,和人交談總能甩出幾句高大上的詞,但工作和生活都很平庸。
有的人成天高談闊論,分享各種觀點,但隻要常上網的人就知道,這些話别人早就說過,他不過是引用而已,并不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結論。
有人的不常發言,但一說話就能說到點上,能發現問題的本質,看清楚事實的真相,一針見血。
如同,同樣的學生在上課,老師講同樣的例題,學霸聽一遍就會解題,而一般的同學隻會套公式,變換一種形式就不會做了。
工作以後,更是沒有老師,沒有例題可供參考、訓練。而幾年以後,同時出校門的人,就會有天壤之别。
有人很幸運,家庭中有高人指路,或是遇到良師可以教導。但大多數平凡的人,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許遇到每個困惑都需要自己去解決,摸着石頭過河,能勇于嘗試的算是好的,有的人甚至連試都沒試就直接選擇了平庸的生活。
最近,在讀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受到了很多啟發。同樣是學習,由于理解層次不同,在應用方面千差萬别。
如果對一個問題沒有思路,可以從第8類提問開始。
分析問題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後果,整理信息的關鍵是明确适用邊界。
這8類問題,轉化成10道問題,即可真正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有1個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55分鐘去思考問題本身,用5分鐘去思考解決方案。
學會提問,在提問中發現事物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一個人思考水平高低的體現。
有時候你以為你有A問題,實際上,當你用前因後果适用邊界8類問題去追問和反思的話,有可能你會發現你的問題實現上是B。也就是說,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試試看,按照這個方式提出10個問題,
模闆如下:
追問前因後果
1. 為什麼這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
2. 你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3. 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因為什麼.....所以......)
4. 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咨詢在同類問題已經成功解決了的人或書中的事例)
5. 或許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适用邊界
6. 有沒有人不同意我的假設?(去了解一個,不這樣做的人有什麼成功事例)
7.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8. 這件事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完成?
9. 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
10. 可借鑒的思路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别是什麼。
以上問題出自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
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影響着我讀其他書籍的深度,以及對于别人成功經驗的借鑒和應用。
最近,決定用追問前因後果,适用邊界的10個問題來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多練才會理解得更加深刻。
歡迎關注作者@風和荠麥青讀好書,每天與你一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