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考試結束後最害怕的是什麼?”有人說是考試成績下來的那一刻,但更多人說的是害怕考試完開家長會。
為什麼會害怕開家長會呢?因為優秀拔尖的孩子畢竟是少數的,多半的家長在會後,會各種指責孩子,這裡問題,那裡錯誤,這樣的家長其實大多是在羨慕别人家孩子“真的很争氣”的同時,恨鐵不成鋼地發洩自己内心的情緒。所以一到開家長會,很多孩子都戰戰兢兢的,内心充滿了焦慮。
可是,“别人家孩子”真的就比自己家孩子優秀嗎?說好的同一起跑線起跑,為什麼有的孩子坐起了奔馳?
01、起跑線能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期《極限挑戰》,這期《極限挑戰》的主題是知識改變命運。節目組到了上海一所高中,組織了一場高三學生的“高考沖刺誓師大會”。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向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問了6個關于“人生起跑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如果題目裡的情況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回答“否”則原地不動。
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
一部分學生自信地走出來,臉上挂着藏不住的微笑。
第二問: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又是一部分學生從起點向前走去,已經走到第二排的孩子又有人往前邁步。
第三問: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一個小姑娘看着身邊的同學已經連着往前走了三排,而自己仍在原地一絲未動,看上去有些失落。
短短三題過後,學生們已經分布成了明顯的幾條線。
第四問:你的父母是否讓你擁有過一次出國旅行?
又有一部分同學開始向前走,不過令人思考的是,這次前進的,沒有一個是三問後還在起點的孩子。
第五問:你的父母是否承諾過你要送你出國留學?
一個綠衣服踏步向前。
第六問:從小到大你是不是父母心中的驕傲,他們是否一直在親朋面前誇獎你?
六道問題問完,最終有一位女孩站到了最前,但仍有四位同學留在了起點。
從開始到結束,旁邊的同學一個個跨步前行,而隻剩幾個一步沒有動,呆呆的站着。不知道那個時刻他們的内心在思考些什麼?又能思考些什麼?
現場的學生們已經站成了“立”字型,梯隊明顯。有人一路領先,有人卻停留原地。
如果按現在的距離為各自的起點,已經有不少學生比同齡人領先不少。然而這些領先的優勢和這些孩子們并沒有關系,他們之所以比别人站在前面靠的是父母創造的優勢。
節目組随後宣布,按照現在的距離,請同學們奔跑至體育館,隻有前20名才能獲得獎品。
從這樣的起跑線開始向前,站在最前面的同時肯定是占着絕對的優勢,然而,事實證明,很多跑進前20名的同學,起跑線并不是最前面的那個,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對手!
視頻最後男人幫也接受同樣的問詢,出乎意料的是,黃渤、黃磊、王迅、羅志祥、孫紅雷、張藝興,這六位在娛樂圈都稱得上功成名就的明星,都不是起跑線上的領先者——第五個問題結束,成員全部原地不動;所有問題問完,黃磊、黃渤、王迅都還停在原地。
他們都已經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在這條關于父母的起跑線上,他們幾乎都留在原地,就連黃磊黃渤都邁不出半步。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會拼盡了全力去給孩子創造一個優越于他人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然而,父母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無論起跑線在哪,無論落後多久,孩子都能夠咬緊牙關奮力向前,最終取得勝利。
02、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之前看過一部印度電視,名字就叫《起跑線》。影片用一句話概括了整部電視的主題,那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電影裡的主人公拉吉的妻子想通過上名校來讓孩子在超越常人的起跑線上起跑,在她的心裡是這樣想的:“要是不上名校,那他長大就上不了名牌大學,如果不上名牌大學,那她就去不了外企上班;要是去公立學校,就會學壞,要是學壞了,就會吸毒。”
拉吉的妻子并不是個體,她代表着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個焦慮的父母,很多人認為一所好的學校就是好的起跑線,對父母而言是打破階層不公的敲門磚,對孩子而言更是防止孩子人生下滑的兜底。
拉吉夫妻兩個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不惜搬離原來的家、花重金給孩子報最好的補習班、行賄,各種方法都用盡了,到最後不得不隐藏經濟實力僞裝成窮人,試圖通過這個方式來得到貧窮孩子才有的“特殊名額”。
然而,這并不是結局,在經過這一系列輾轉的過程後,雖然他們如願以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是卻又同時失去了很多更加寶貴的東西。
直到最後拉吉才明白了,這一路他們為了孩子上名校所經曆的艱辛,隻為了讓他們重新發起對教育本質的探索、追尋和審視過程。
那麼教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為人父母的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也曾經以為擁有地位便擁有了一切。但我們卻忘了,我們所渴望的、認定的“好地位”,對孩子來說适不适合。
我們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的環境,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本身并沒有分層,往往是我們的執念,讓我們看不清教育的本質。
比表面的層級更重要的,是孩子内在的價值觀的取向,是孩子是否不管處于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那份真心,是孩子坦蕩蕩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那份善良和磊落。
03、什麼是真正的起跑線
童話大王鄭淵潔寫了篇文章《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的人生屬于短跑,隻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于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那麼作為父母,真正要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起跑線”呢?
一、給予孩子一定的“學前教育”
神經教育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發現,0-3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但兒童發展不等于兒童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學的課程,而是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的親子互動。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漸漸演變成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甚至提前學小學課程的口号,顯然是被全社會誤讀了。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隻有三個方面:①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②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制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③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二、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并非一張白紙,他們其實能觀察,也懂得利用計算,進而理解外部事物。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作為父母,應該善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鼓勵孩子大膽想象與猜測,并陪同他們一起耐心地探索與發現,解開更多的秘密。要記住童心未泯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可貴的。那些問出來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一起和孩子找出答案!對于孩子感到新奇的事物,我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幹擾寶貝!
三、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父母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走得不慌不忙。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認為孩子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于控制,給孩子留下盡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于他們适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四、讓孩子接受适當的“挫折教育”
我所說的“挫折教育”并不是讓家長人為地去給孩子制造難題,而是說當孩子感覺不如别人時,父母要給孩子的不是貶低和對比(拿别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而更要無條件地陪伴在他們身邊,甚至連一句教導的話都沒有,隻是那種坦然和接受,還是做孩子愛吃的東西,還是跟孩子開玩笑,一切沒有什麼改變。
然後,當孩子心情平複時,再與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曆,或者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下次如果你超過自己(或别人),那就更好了。”詣在要告訴孩子:“就算你通過努力沒有達到目的,我們照樣會一如繼往地愛你”。
其實,孩子好不好,決不在于初期的成績,也不在于是否名校,而是在于家庭影響,無數個案例已經證明,有些學曆再高、成績再好的,照樣會因家庭和事業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們會被生活中的石頭輕而易舉地擊倒。反過來,有些成績并不太高,學校并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時還落過榜的人,通過後天的努力,後來的生活倒是充滿精彩。
所以,比别人有更加優勢起跑線的人,有父母遮風擋雨,不能不說是幸運。可人生長河裡的狂風暴雨,永遠需要自己去面對。那些命裡注定要跌倒的跤、要接受的挑戰,誰都無法逃避。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告訴孩子,無論起跑線在哪兒,無論自己落後多少,都要咬緊牙關,不管不顧勇敢向前,直到旭日東升,雨過天晴。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内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号或者微信公衆帳号: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讨育兒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