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關漢卿
01
1271年,忽必烈改國号為“大元”,1368年,徐達收複大都,元順帝逃回草原。
元朝統治中原的時間隻有97年,正符合“胡虜無百年國運”的說法。
這個中國曆史上版圖最遼闊的帝國,在所有大一統的王朝裡,除卻二世而亡的秦、隋之外,是最短命的。
除了水災旱災蝗災不斷的自然因素,不重視儒家文化,拒不接受漢化,被認為是元朝滅亡最主要的因素。
問:元朝統治者有多不重視儒學呢?
答:連文字獄都沒有。
肯定有人要反駁了,沒有文字獄不是很好嘛,難道要像清朝那樣,寫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被殺頭才好嗎?
問:比被針對,更糟糕的處境是什麼?
答:是被無視。
這就是元朝沒有文字獄的原因:統治者根本無視讀書人,在蒙古人的統治結構中,沒有士大夫階層。
02雖然形式不同,時代不同,但唐詩宋詞元曲的作者都是同一類人:儒生,或者說讀書人。
宋朝科舉
讀書人的終極目的是一展胸中抱負,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直白點說就是要當官,詩詞歌賦,都隻是當官的敲門磚。
漢朝司馬相如因《子虛賦》受到武帝賞識,以《上林賦》授郎官。
唐朝開始的行卷,就是在科舉之前把自己寫的詩詞文章,投遞給主考官或者達官顯貴,通過廣泛傳播來影響科舉成績。
最初的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考官是明白知道自己點中誰的卷子,這時候名氣完全可以決定考試結果。比如白居易就是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名揚京城,後來順利高中進士。
目标是做官,所以詩的主題通常都是言志,或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
詞發源于唐,而興盛于宋。最初是民間流傳的傷春悲秋、男歡女愛的曲子詞,并不登大雅之堂。
宋朝士大夫非常注重享樂,既想抒情又想掩飾,用詩很難含蓄的表達,于是寄情于詞,更重要的是,詞可以配合上音樂演唱,非常适合通宵達旦的宴飲。比如蘇轼的《水調歌頭》,鄧麗君和王菲都唱過,不過曲調和當初肯定不一樣。
說到蘇轼,他的文采斐然和命運坎坷,讓詞的境界得以拔高,以詩入詞,後來的詞就既可言情,也能言志。
詩詞歌賦都是讀書人,在官場生存的必備技能之一。
03等到了元朝,讀書人的地位就大大下降了。
忽必烈起初對儒生還算重視,能聽取一些建議,“大元”國号和各個宮殿的名字都取自《易經》。
但到1279年,南宋被滅,元朝統治者就把儒家文人丢在一邊,開始寵信能搞錢的色目财臣。
其實元朝本來是有機會被漢化的,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從小接受系統的儒家教導,漢化的程度相當高。可惜老皇帝太能活(忽必烈死時80歲),兒子沒能活過老子。
作為士人晉升主要渠道的科舉考試,在元朝完全不受重視。
中國北方(原金國地區)有80年沒有科舉,中國南方(原南宋地區)也有40年沒有科舉,整個元朝才97年,可見在近一半的時間裡,讀書根本沒有出路。
即使是後來開了科舉,到元朝滅亡,也隻開了十六科,每科七十多人,總共錄取了1139人,平均下來每年隻有二十幾個進士名額。
拿高考來打比方的話,你得是一省狀元才能考中,可說是難比登天了。
所以能通過科舉當上官的讀書人,都對元朝非常忠心,《元史》上有明确記載殉國的就有16人,相對于超低的錄取率,已經非常多了。
04極少數人的入仕,無益于改變元朝讀書人地位,所謂“九儒十丐”,是曆朝曆代的谷底,活的毫無尊嚴。“武夫豪卒诋诃于其前,庸胥俗吏姗侮于其後”是當時讀書人的真實寫照。
文人總不能餓死吧,但書中已經沒有千鐘粟。
可以選擇的出路有:
- 當不入流的吏,搜刮百姓,孝敬上司,不行賄根本不可能晉升;
- 當低收入的教職,連讀書人都沒出路,老師能好到哪裡去(州府教授才是準正九品,比七品芝麻官還低兩極半);
- 服務人民群衆,寫劇本或傳奇,再譜上曲子,在勾欄瓦肆間上演;
元朝的統一客觀上消除了南北的隔閡,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湧入南方,瓦肆勾欄中的說唱、雜技、戲劇,結合北方方言,滿足了各色人群的娛樂需求,在元朝這樣一個文化凋敝的時代反倒更加繁榮。
拿最有名的關漢卿來說,他一輩子創作了67部雜劇,比外國的同行,英國莎士比亞的37部多了近一倍。
為什麼寫這麼多?
因為不寫就會餓死,這才是元曲嬉笑怒罵背後的辛酸真相。
正如關漢卿的自述:“非是他當行本事,我家生活;他不過為奴隸之役,供笑殷勤,以奉我輩耳。子弟所扮,是我一家風月”。
細看關漢卿的作品,有《詐妮子》《拜月亭》《救風塵》的男歡女愛,有《單刀會》《哭存者》《西蜀夢》的曆史故事,也有《窦娥冤》《望江亭》反應現實的黑暗。
窦娥冤
都多少寄托着懷才不遇的酸楚,對昔日英雄的向往,對亡國亡天下的悲憤。
在元曲的字裡行間,滿是沉郁酸楚,滿是志不獲展,滿是黑暗無邊。
05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趜、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一枝花·不伏老》
這段文字緊接本文開頭“銅豌豆”,是關漢卿的自述。
可以明顯的看出所謂“銅豌豆”并不是什麼好詞,“梁園月”“東京酒”“洛陽花”“章台柳”都是代指煙花柳巷,銅豌豆的真正意思是老嫖客,用網絡流行語就是老司機,而且是即使“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也“不肯休”的老司機。
在那樣一個對讀書人而言沒有任何出路的黑暗年代,勾欄瓦斯養活了關漢卿們,也讓他們放浪形骸,隻有讓肉體徹底放縱,才保留下精神不同流合污。
成為“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的銅豌豆。
仔細聽,在元曲的放肆笑聲中,隐約有壓抑着悲鳴和不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