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融洽的師生關系
孔子的學問與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為傲。孔門師生之間,融洽和諧,真誠相待。“高山仰止”這一章主要講了孔子作為一個老師與學生的融洽關系及其人格魅力。
[内涵解讀]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漢鄭玄注解說:“古人有德者則仰慕之,有明行者則行之。”鄭把“高山”比喻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遵行的準則。宋朱熹則解釋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說,“高山”就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麼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一個崇高得可以,一個直白得可以。對“止”,都解釋為語助詞,看來沒有什麼異議。
2.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最為精練地表達了儒者對于出仕與退隐、進與退的政治選擇與人生态度。裡面所蘊含的,一方面是進退之間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儒學通權達變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氣度。
3.割雞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來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小小的縣城,怎麼用得着禮樂之道這種治國的方略呢”。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遊開玩笑還是一時失言,但子遊“當仁,不讓于師”的精神和師生之間暢所欲言的風貌卻躍然紙上。從子遊的答辯詞來看,有時候殺雞用牛刀也未嘗不可,雖然是治理一個小縣城,也應該與治理一個國家同步,因為其性質是一樣的,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就會懂得愛人,在下位的人學了禮樂就容易使喚,隻要目的能夠達到,用牛刀又有什麼關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遊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學生們宣布自己的錯誤。
4.牆
子貢在針對叔孫武叔“子貢賢于仲尼”一說發表言論時把自己比作一堵齊肩高的牆,人們隻需要在外面把頭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盡在眼中了,而孔子則不同,他的“牆”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門進去,裡面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孫武叔之所以說子貢比孔子賢,是因為他隻能看到子貢這個“矮圍牆”裡面的東西,孔子的“圍牆”裡面有什麼,他連門都沒有找到。
所謂“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對于我們而言,當尚未進入一個門時,切勿妄加評論,以免贻笑大方。
[相關成語]
1.高山仰止: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斐然成章:比喻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辭生動。也形容成績或聲名顯著,含褒義。
3.用行舍藏:被任用時就出來幹一番事業,不被任用時就退隐。
4.暴虎馮河:空手打老虎,徒步過大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蠻幹。也比喻果敢勇猛。
5.臨事而懼:遇到事情而有所懼怕。指遇到事謹慎處理。
6.登堂入室:登上廳堂,進入内屋。比喻學問和技能由淺入深,達到更高的水平。
7.莞爾而笑:形容微笑的樣子。
8.割雞焉用牛刀: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動用大的力量去做。
9.喟然長歎:因感慨而歎氣。
10.仰之彌高: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表示極其敬仰之意。
11.循循善誘:善于有步驟地引導别人學習。多形容教育得法。
12.欲罷不能:想停下來也停不住。
13.門牆桃李:尊稱他人培養出的學生。
14.卓爾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優秀卓越,超出常人。
15.博聞約禮:見聞廣博,用禮約束自己行為。
[論語摘譯]
1.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譯文:孔子對顔淵說:“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負;沒人任用,就退隐全身。隻有我和你能做到這樣吧!”
2.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那手瑟,怎麼能在我這裡彈呢?”學生們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又說:“仲由嘛,水平已經登堂了,隻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3.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譯文: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呢?”
子遊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有地位的人學禮樂之道就會愛人,卑賤的人學禮樂之道就容易使喚。’”
孔子說:“弟子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跟他開玩笑罷了。”
4.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顔淵深深地感歎道:“先生的學說,越仰望越覺得高大,越鑽研越覺得堅實。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後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人,用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來。我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創立,又是那麼高遠。雖然想去追随它,但無路可走了。”
5.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拜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對他發誓說:“我要是做得不對,天厭棄我吧!天厭棄我吧!”
6.顔淵死。子哭之恸。從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
譯文:顔淵死了。孔子去哭他,哭得異常哀痛。跟随的人說:“先生過哀了。”孔子說:“真的過哀嗎?不為這樣的人過哀還為誰呢?”
下列各項是對孔門師生融洽相處情形的具體解讀,請将前面“論語摘譯”中與各項有關聯的原文序号填在對應項後括号内。
A.孔子十分欣賞顔淵,他的對出仕與退隐的人生态度的話,一方面顯示了儒家通權達變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氣度,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對顔淵的高度評價。( )
B.孔子對待學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老師說錯話,學生可以反駁;老師做錯事,學生可以不高興。( )
C.孔子對學生的評價客觀公正,有不足就指出,有成績就表揚。( )
參考答案:A項,1;B項,3、5;C項,2。
[即時體驗]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
材料一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材料二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材料一運用 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孔子探望患病學生時痛苦和無奈的心情。
(2)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赢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合上面的材料談談其理由,并作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1)反複
(2)第一,孔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第二,孔子不僅希望自己的學生“博學于文”,還希望學生“約之以禮”,更難得的是對學生采取了“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探問他,從窗外握着他的手,說:“人就要沒了,真是命啊!這個人竟得了這種病!這個人竟得了這種病!”
材料二 顔淵深深地感歎道:“先生的學說,越仰望越覺得高大,越鑽研越覺得堅實。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後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人,用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來。我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創立,又是那麼高遠。雖然想去追随它,但無路可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