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
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
白洋澱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鴨子坑兒的由來。
安新縣圈頭村西前街的南邊有一個鴨子坑兒,緊傍着村邊。早先,鴨子坑兒面積可是不小,有一百多畝呢。繞村的小河潺潺流水注入此處後,再流經南橋下的河,最後彙入東澱。趕上春夏之交柳絮楊花的時節,看那鴨子坑兒附近的柳絮飛舞,好一派小橋流水、蒲柳人家的景象。
鴨子坑兒位于安新縣圈頭村。
聽當地老人說,鴨子坑兒原名“壓籽坑兒”。早在明代初期,這裡就盛産魚、蝦、葦席。人們利用村邊園田避風向陽的優勢,種植價值不菲的染料植物——蓼藍(俗稱靛藍)。這種植物在開河後壓籽育秧,然後移栽。圈頭村邊避風處極為适宜種植。由此可見,當地老人所傳鴨子坑兒原叫“壓籽坑兒”并非沒有道理。因為此處面積不太大,又緊傍着村邊,所以人們沒把它叫“澱”而叫“坑兒”了。
鴨子坑兒原名“壓籽坑兒”。
後來,随着人口日益增多,西側的園田都蓋上了新房,先進的化工原料代替了蓼藍,人們也慢慢淡忘了“壓籽坑兒”這個名字。加之住在村邊的人們為了吃鴨蛋,差不多每戶都得養幾隻鴨子,故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的鴨子坑兒了。
有人說,安新縣圈頭村是白洋澱深處的湖中島。
現如今,人們還能看到漚靛(發酵)用的靛池子。大的漚靛池子有十二平方米左右,小的也有七八平方米,做工都很精細,均用白灰膏、石屑、石子、糯米汁澆築而成,靛池的厚度約20厘米。看着這些靛池子,人們可以想象當時忙碌的漚靛勞作場景。
下期預告
面菜是雄縣的一道地道美食,類似于煎餅,但又不同,略厚,吃着柔和,筋道。據記載,舊時農曆六月初一,雄縣地區有攤面菜祭神貼神像的習俗。現如今,祭神貼神像的習俗已經取消,但面菜依舊是當地獨有的風俗習慣。下期為你說說雄縣的面菜。
關于廣播劇《白洋澱故事》
白洋澱是河北名片之一,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自古以來,發生在白洋澱的傳說故事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新華網、新華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網信辦、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系列廣播劇《白洋澱故事》,以廣播和漫畫的形式,帶您穿越美麗神秘的白洋澱,領略魅力燕趙。
好故事仍在繼續,敬請期待!
策劃:劉曉超
導演:翟曉敏
統籌:魏會博、邢玉偉
作者:張滿樂
編輯:袁麗娜
配音:馬力
音樂:高毅
美編:張文澤、丁文嘉、王寶沅、祁秋晨
支持: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