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裡,
内訓師肩負重任,
他們悉心設計和準備課程,
傳道受業解惑,
為企業人才發展不斷努力。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
讓我們一起緻敬内訓師,
感恩他們的付出與陪伴。
圖片來源于《培訓》雜志特約通訊官“寶藏群”
給内訓師送上節日祝福的同時,
不要忘記他們背後的那群培訓人,
以及那所“企業大學”。
今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門正式印發《關于規範“大學”“學院”名稱登記使用的意見》(點擊即可查看原文),文件指出文件指出,除經批準設立的大學、學院以及由其設立的内部機構或由其發起并依法登記的組織機構外,其他組織機構不得在牌匾、廣告等對外宣傳以及其他各類活動中使用“大學”“學院”字樣。
距離整改時間僅剩2個月了,企業大學的更名情況如何?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企業大學都需要更名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企業大學都需要更名。《意見》也對此做了系列規範。
《意見》部分摘錄
一、大學、學院是具有特定功能和作用的法人組織,應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标準、程序審批設立,其名稱經批準方可使用。大學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依法審批或備案;學院根據辦學層次、類型、法人性質等,由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審批。冠“大學”或“學院”、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事業單位,涉及機構編制事項的,按照機構編制管理權限和規定程序,報機構編制部門審批。
二、經審批設立的大學、學院,以及由其發起并依法設立的其他法人組織,在機構編制、民政、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時可以對應使用“大學”“學院”字樣。其他組織機構在登記時不得使用“大學”“學院”字樣。
……
四、機構編制、民政、市場監管部門按照上述規定對已登記名稱中含有“大學”“學院”字樣的組織機構進行摸排清理,審批機關或業務主管部門予以配合。登記名稱不符合上述規定的,結合實際,通過組織機構申請變更、審批機關變更、登記機關依職權變更等方式進行規範。
五、對企業設立的、無需審批登記的内設培訓機構,有關部門要指導和督促其規範名稱使用行為,不得使用“大學”“學院”字樣的名稱及簡稱開展任何形式的宣傳等活動。舉辦機構屬于國有企業的,由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負責規範;舉辦機構屬于銀行保險機構的,由銀行保險監管部門負責規範;其他的由其舉辦機構的業務主管部門負責規範,無業務主管部門的由教育部門會同市場監管等部門負責規範。
……
同時,《意見》也給到需要更名的企業大學6個月的整改期,如今時間已經過半,哪些企業更名了,他們的新名字是什麼?
這些企業大學更名啦!
對着企業大學更名情況,小編在《培訓》雜志融媒體“寶藏群”中進行了系列調研,大部分企業已經進行了更名工作。以騰訊為例,就在今天,騰訊大學正式更名為騰訊學堂。
大家的更名都有何共通之處?小編為大家總結了4種改名“套路”,并挑選了其中代表性的企業大學,希望給未更名的企業大學以啟發~
類型 |
企業/原企業大學名 |
現企業大學名 |
業務窗口型 |
oppo |
傳習院 |
新潮大學 |
共生學習中心 | |
海爾大學 |
人單合一 研究中心 | |
返璞歸真型 |
騰訊大學 |
騰訊學堂 |
普華企業大學 |
普華企業學堂 | |
複星大學 |
複星 全球領導力學堂 | |
惠氏營養品商學院 |
惠氏營養品赢學堂 | |
中集集團中集學院 |
中集學苑 | |
恩菲學院 |
恩菲學堂 | |
新希望六和商學院 |
新希望六和商學苑 | |
多點大學 |
多點數智學堂 | |
華夏幸福大學 |
華夏幸福學堂 | |
陽光大學 |
陽光大學堂 | |
得到大學 |
得到高研院 | |
康佳學院 |
康佳人才發展院 | |
混沌大學 |
混沌學園 | |
綠能大學 |
綠能研修院 | |
安踏企業大學 |
安踏人才研修院 | |
攜程酒店大學 |
攜程酒店程長營 | |
當代行銷學院 |
當代行銷學堂 | |
鍊家學院 |
鍊家學堂 | |
匠心深耕型 |
華住商學院 |
華住産研院 |
湖畔大學 |
湖畔創研中心 | |
淘寶大學 |
淘寶教育 | |
抖音電商大學 |
抖音電商學習中心 | |
立邦大學 |
立邦 産業人才發展中心 | |
智慧場景客服學院 |
智慧場景 客服研習社 | |
核心聚焦型 |
華潤雪花啤酒學院 |
華潤雪花 學習與創新中心 |
南鋼大學 |
南鋼人才發展中心 | |
太保創新大學 |
太保學習創新中心 | |
長安汽車大學 |
長安學習中心 | |
聯合金融大學 |
聯合金融 賦能發展中心 | |
華潤大學 |
華潤學創中心 | |
蘇甯大學 |
蘇甯易購 人才發展中心 | |
全球速賣通大學 |
全球速賣通 培訓中心 | |
美團大學 |
美團培訓 | |
北控水務學院 |
北水教育 | |
…… |
…… |
…… |
信息來源:《培訓》雜志特約通訊官“寶藏群”、更名調研以及網絡
企業大學後時代來臨,
究竟将何去何從?
《意見》出台後,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企業大學”如何更名、定位等問題讨論得如火如荼。
小編也采訪了幾位一線企業培訓從業者,未來企業、企業大學以及培訓從業人員,需要如何調整以應對挑戰?
重塑賦能
不管改成什麼名稱,其本質都是為企業創造績效價值,若不能實現這一根本目的,一切都是空談。國家出台此《意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以進一步規範行業的發展,企業也可借此機會對内部人才培養機構進行重塑賦能。
目前,很多企業大學職能錯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才培養的主體原本在各部門,若是全部“堆”到培訓部門,而培訓部門由于人力、精力以及業務熟悉程度有限,很多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
借此機會,企業可以組建人才培養領導小組,高管牽頭,各部門負責人、管理者作為培訓督導者,把培訓職能真正下放到各部門。唯有如此,培訓才能真正落實到位,否則換湯不換藥,終究還會成為雞肋。
培訓不像做營銷,也不像做産品研發,成績立竿見影。因此,企業需要營造一種儀式感,讓培訓變得有聲有色。比如,多舉辦類似開訓儀式、結業儀式,技能比賽、年度優秀講師、學習之星等評選、頒獎活動,趁着這次更名授牌,把之前落下的儀式補上。
另外,還要為人才培養的主導者頒發特定的榮譽,比如,頒發院長、副院長、首席知識官、讀書會秘書長、内訓師等榮譽證書,後期加強宣傳報道。
培訓市場中,占比較大的師資其實在企業内部。但這些内訓師資源很多都被閑置,并未真正利用起來,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國家出台此《意見》,勢必會掀起一定的行業波動,那麼,作為培訓管理者,可以借此把公司内部培訓資源盤活起來。
比如,成立管理咨詢公司,舉辦盈利性的培訓項目等,把内部講師商業化運作,在提升内訓師專業水平的同時,還能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此時,人才培養方可進入良性循環。
@ 潘勇
《培訓》雜志融媒體特約作者、福湘集團首席知識官
把握“度”
大學辦企業,學而優則商;企業辦大學,商而優則學。學與商的結合,要以不犯正位為度,否則過猶不及。
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考慮校企合作,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定向培養與培訓工作。企業與院校合作辦學模式之前已經存在,并且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為鐵路輸送專業對口人才,園林、農牧等專業學生亦供不應求。但近年來,随着産業升級轉型,尤其對于“中國智造2035”這個宏大目标來說,職業技術院校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而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部分專業來說,畢業即失業的尴尬現象依舊存在。對于諸多前程未蔔的小企業來說,實在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培訓應屆畢業生。因此,如何提升高校畢業生與職場的匹配度,是全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
企業大學後時代,企業高層還應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發展,通過企業大學培養成批的後備力量。企業大學不僅要有經費、師資做保障,在職人員也要能夠在企業大學裡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與精神世界,繼而為企業發揮更大的人效。如此,企業大學方可實至名歸。
@ 吳紫月
西安某餐飲企業人力資源總監
腳踏實地,不趕時髦、追名利
對于企業大學價值定位與發展方向,未來将會有多種選擇:
培訓部門怎麼在組織中自洽?
首先,要清晰地認知自我,如果不懂業務,就不要去接觸業務的核心工作;
第二,要對齊部門目标和組織目标,哪怕不能直接關聯,也要間接關聯,否則無法順利開展工作;
第三,不能好高骛遠,不是所有的培訓團隊都能演化成OD團隊或承擔核心重要角色,隻要能在本職工作上發光、發熱,就已經實現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了。
@ 張澧
新潮大學執行校長
(“新潮大學”現更名為“共生學習中心”)
拒絕花裡胡哨的“政績”
《意見》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也給培訓人的“自嗨”起到了警醒作用。
回歸初心,我們應該去反思培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培訓效果的衡量标準到底又是什麼?
培訓人創造的價值絕非是面子工程,人才培養與組織發展也不是全盤借鑒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組織診斷、人才識别、流程标準化、能力提升等更應該是一個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的過程。培訓人的創新更應該是考慮差距短闆與目标值的關系,以及人員行為改變對戰略落地的影響與意義,甚至培訓人應該用更前瞻性的眼光考慮如何推動組織叠代進化。
對于從事人才培養的我們來說,紮紮實實地把培訓做成可衡量的事業,拒絕花裡胡哨的“政績”,真正考慮如何運用更有效的方法去提升技能、教授知識、塑造文化、達成績效和未來探索……這條路還任重而道遠。
@ 杜娟
益海嘉裡集團石家莊糧油培訓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