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張秀珍村裡楷模

張秀珍村裡楷模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6 19:44:12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編者按:日前,陝西省委辦公廳發出《關于開展向“三秦楷模”張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縣高西溝村黨支部學習活動的決定》,在全省開展向“三秦楷模”學習活動。西部網、陝西頭條推出系列報道,展現“三秦楷模”示範引領作用,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争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張秀珍村裡楷模(三秦楷模張淑珍)1

2021年5月14日,張淑珍上富水茶海公園茶山看茶樹長勢。

西部網訊 她60年如一日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紮根山區,緻力于南茶北移工作,以她為帶頭人的茶葉産業使商南山區的貧困群衆走上緻富之路,她就是被人尊稱為“茶奶奶”的張淑珍。

今年85歲的張淑珍已經紮根秦嶺深山60餘載,從“茶姑娘”變成了“茶奶奶”,她在北緯33°的商南秦嶺大山裡創造了 “茶青漫山坡”的景象,讓商南成了年産茶葉6500噸,産值10億元的産茶大縣。

張秀珍村裡楷模(三秦楷模張淑珍)2

張淑珍講述“南茶北移”的故事。

1961年,20多歲的張淑珍從西北農學院畢業,放棄了城裡的工作,主動要求派往“祖國最需要的艱苦地區”。她輾轉來到山大溝深的商南縣林業站。初來乍到,下鄉調研,百姓日子過得苦,看得張淑珍直掉眼淚。

學林業出身的張淑珍,開始嘗試栽植經濟樹種。她先後引種桉樹、油茶,種桑養蠶,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縣上領導來調研,問張淑珍:“我在安康打遊擊時,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樹,老百姓年年采茶賣。咱商南,能種茶嗎?”

在我國種茶曆史上,茶葉适生區大都在北緯30°以南,商南地處北緯33°06′-33°44′之間,從無種茶先例。但是茶樹栽培臨界線,真的不能逾越嗎?張淑珍決心試一試。

張淑珍在商南剛開始試種茶樹的時候,經曆過無數次失敗。年年栽,年年不成功。有人不理解,有人說風涼話,倔強的張淑珍沒有放棄。為采集一手資料,她披星戴月、翻山越嶺采集土壤進行分析,一次次點種茶籽、采茶、炒青,不斷試驗、反複實踐,做了200多萬字的觀察記錄。1967年,經過多次失敗的張淑珍點種茶籽,3年後從苗圃采茶,經手工炒青,收獲茶葉3斤8兩。這是第一批商南本地茶。

張秀珍村裡楷模(三秦楷模張淑珍)3

張淑珍講述“南茶北移”的故事。

随後,為提高茶産量,張淑珍又試驗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符合商南地域特點的豐茶措施。1971年商南縣第一個茶園在沒有種茶曆史的茶坊村開建,短短幾年間,商南縣建成茶場36個,開荒種茶2萬餘畝。

“剛試種的時候,群衆沒有見過茶樹,我們就辦學習班,年年辦。”此後,張淑珍又在茶坊村開辟新茶園,為“商南無茶”的曆史畫上句号。張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緯33°創造奇迹,将種茶地向北推進了數百公裡。

1985年,擔任商南縣茶葉站站長的張淑珍召集36家茶場經營者提出成立國企“茶葉聯營公司”,集産、供、銷于一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打開了商南茶葉發展的新局面。

現在85歲高齡,張淑珍依然上茶山、進茶場,研究茶葉新技術。“回想過去,從拖拉機駛入秦嶺那天起,就已決定在這裡紮根一輩子。”

張淑珍還進行了大棚無性育苗實驗,“我們以前種茶都是有性繁殖,就是用茶籽做種子,有性繁殖由于它的變異性,不能把這個茶葉的優良品質保持下來,現在我們推廣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把一個品種最優良的品質繼承下來,單産要高得多。大棚無性育苗我們才開始,沒有啥經驗,在育苗時間、溫度、苗根部土的多少等方面都要慢慢摸索,積累經驗。”

張秀珍村裡楷模(三秦楷模張淑珍)4

在張淑珍的帶領指導下,商南的新茶人在成長。

時光荏苒,商南茶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茶園面積已達25萬畝,其中豐産茶園12萬畝,可采摘茶園19萬畝,年産茶葉6500噸,産值達10億元,實現了“人均一畝茶”,戶均增收5000元。

而當年那個坐着拖拉機颠簸一天來到大山深處的“茶葉姑娘”也已經變成了“茶葉奶奶”。60多年來,張淑珍始終矢志不渝緻力于南茶北移的試驗推廣,使茶葉在商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

“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之後還要繼續努力把商南茶葉發展得更好、效益更高,讓群衆過上幸福的生活。”張淑珍說。

張秀珍村裡楷模(三秦楷模張淑珍)5

商南縣試馬鎮建園無性系白茶示範基地已初見成效。

編輯:沈曉芳

本文來自【西部網(陝西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