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14:20:15

後現代主義(黑格爾美學思想)1

黑格爾美學思想

本文着重梳理以下三個問題:一、黑格爾美學的哲學基礎;二、黑格爾美學的基本思想;三、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意義

一: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與辯證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學思想,首先應了解其哲學體系。

可以說,黑格爾的哲學是在接受與批判康德的哲學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學體系。從黑格爾的名言:“凡是現實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範疇說所得到的啟發,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的統一。黑格爾從康德的範疇說得到以下觀點:(1)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通過哲學以一些普遍的範疇而推演出來;從此可見萬事萬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範疇與感性的事物結合就産生了人的認識與現實世界。這種邏輯推演的過程即是人的思想的發展過程,同時反映了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通過這個觀點,黑格爾進一步得出真實的世界的演變即是思想的演變、哲學的演變。從這兩個觀點可以窺探黑格爾是如何走向客觀唯心主義的,正是在于其認識現實世界的産生及演變的過程中,過分的拔高了範疇的作用,從而産生了他所說的“理念”。黑格爾在《美學》的第一章總論美的概念中就給出了理念的定義:

一般說來,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實體,以及這二者的統一。

對于黑格爾哲學中一個特别重要的範疇“理念”,是由概念與概念所代表的實在所統一的産物,這個統一的過程,在黑格爾看來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概念是理念處于抽象的狀态,隻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還是片面且不真實的,它是在于理性應存在而實際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潛在性,而作為概念的反面,實在隻是概念所代表的個别的事物,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設定”了它的對立面來“自否定”,但這種對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極的。對立是為了統一,否定是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這對于我們的生活也是一種啟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極的,矛盾的存在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升華,而升華即要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實體相對于概念來說,它僅是個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單獨存在時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實的,隻有與概念結合時,而再否定則統一成理念,即黑格爾所說的,概念借實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發生”的過程,所以黑格爾把理念看成“無限的”,“絕對的”,“自由的”,因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約束,而可以自在自為的生展。

黑格爾認為,整個真實的世界是一個絕對理念,即所謂的絕對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與整個自然對立而統一的結果,絕對精神是最高的真實,在黑格爾眼裡,即是“神”、“上帝”,“絕對精神”即是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精神世界的統一,絕對精神在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認識到自己,也即“客觀與主觀的統一,絕對精神顯現與藝術、宗教與哲學三個階段”,将當其發展到哲學時,精神也就發展到了頂峰,真實世界也就到達了其終點。

從黑格爾的哲學我們可以看出,黑格爾是從唯心出發,以理念為世界的第一性,經過理念“自生發”的過程,“生發”了自然,以及藝術、哲學、宗教、科學、社會制度等等。藝術、哲學、宗教、科學、社會制度僅是“絕對精神”的顯現,哲學的發展即是真實世界的發展,理念與自然的對立統一産生了真實的世界,可黑格爾哲學大的問題即在于,邏輯上的理念如何才能産生現實的物質,正如馬克思在《神聖家族》裡批判黑格爾所說:

要從現實的果實得到“果實”這個抽象的觀念是容易的,而要從“果實”這個抽象概念得到各種現實世界就很困難了。

在這裡,隻是簡要的勾畫出了黑格爾哲學的輪廓。顯然,黑格爾的哲學是頭足颠倒的,但并非說要徹底推翻其全部的哲學理論,其中支撐着黑格爾哲學的辯證發展過程,即是合理的内核,很多思想也具有其合理性,正如偉大的馬克思早期也是學習與信仰黑格爾的哲學,從中披沙煉金,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也不應該認為其是唯心主義而感到惶恐,自從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提出“存在非存在,非存在存在”,這個著名的哲學命題将世界颠倒以來,其後西方哲學世界衆多偉大的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者,偉大如柏拉圖,唯心與唯物沒有絕對的誰是誰非。

二:黑格爾美學的基本思想

黑格爾在《美學》第一章第三節中這樣寫到:

真,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着。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因此可以下這樣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即: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他并在書中解釋到說:“這個概念有兩重因素,首先是一種内容、目的與意蘊;其次是表現,即這種内容的現象與實在。且這兩方面相互融貫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顯現為内在因素的表現。”也即該定義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與意蘊;二是感性顯現;三是這兩個方面的統一,就是理性與感性,内容與形式,個别與特殊的統一。可以看出黑格爾成功地将其辯證法運用到他的美學思想的建構中。

(1)理念。通過黑格爾的哲學可以看出,整個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發”出來的。因此,美與藝術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認識與實現的一個方面,是理念所創造出來的。所以,美的本質即是理念。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開篇即這樣寫到:

我們已經把美稱為美的理念,意思是說,美本身應理解為理念,而且應該理解為一種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

又萬事萬物都由理念派生而出,而隻有理念才是真實的,所以美的理念也必是真實的,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美與真的本質是一緻的,所以黑格爾在給美下定義時讨論“真”說:“美與真是一回事。

(2)感性顯現。由理念而顯現為具體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意思。這裡的“顯現”并不是指實際實在的存在,而隻是将其“現外形”,與存在是對立的,“顯現”出來則是藝術作品,而“顯現”的目的是什麼了?或者說像黑格爾所問的一樣:“是什麼需求使得人要創造藝術作品呢?”“這種需求有什麼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說:

人與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識到自己存在,需通過兩種方式:意識以認識的方式,二是以實踐的方式。

以認識的方式,就是從理論上思想上認識自己;以實踐方式,則是“要在直接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實現他自己,而且就在這實踐過程中認識他自己。”也就是說,人要通過實踐,改變外在實物,而在外在實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發現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實物中複現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顯現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實踐中認識自己。在《美學》一書中,他這樣寫到:

藝術表現的普遍需求所以也是理性的需求,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為對象,提升到心靈的意識面前,以便從這些對象中認識他自己……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藝術以及一切行為和知識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通過這段話,可知理念之所以要顯現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學家将黑格爾的這種觀點看作為上帝為了彰顯自我本身的美,是從神學的角度解讀,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在黑格爾眼裡,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以上論述了感性顯現的必然性,這裡着重讨論“顯現”一詞。“顯現”,顯然不是實際的存在,理念的自我顯現,雖必須和實際存在的感性事物發生聯系,卻不是具體的實在事物,不是具體以物質的存在。因為,具體的感性事物的存在都會是人産生欲望,比如看到水果,你會想到将它吃掉,然而當你在欣賞藝術作品中的一堆水果時,這堆水果是不會使你産生的欲望,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因此,藝術作品盡管有感性的存在,卻沒有感性的具體存在,沒有自然生命;它也不應該停留在這種水平上,因為它隻滿足心靈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欲望”。所以,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隻具有其形式,而不具有其實際存在的實質,“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是被提升了一層,成為了純粹的顯現”。正因為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這顯現顯得離理念更加接近,所以說在黑格爾看來藝術作品的美是比自然美相對來說是提高了一個層次的,黑格爾的美學更關注藝術中的美,所以他稱美學為藝術哲學。

(3)理念與感性顯現的統一。黑格爾認為,感性顯現是由理念所“自生發”的,因此,二者的統一,也是必然的。但得到這個結論,卻是不容易的,這表明西方美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因為在黑格爾之前都由美隻關感覺這一思想統治着,比如康德指出“純粹的美”隻是“直接呈現”的外在因素,即藝術的外在形式,而這一思想一直統治者西方美學界。因為這似乎符合我們的感覺經驗,當我們看到美的事物時,是從直覺上感到其本身的美,很有傾注理性的思慮。而在這個潮流之中,他卻把理性提到藝術的首要地位,黑格爾明确地說:

藝術作品卻不僅是作為感性的對象,隻訴之于感性領會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卻基本上是訴之于心靈的,心靈也收到它的感動,從它得到滿足。

在我看來,也認為美并不是隻關感性的,理性也占據着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當我們在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時,首先應進行主觀上理性的思考,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使藝術作品所代表的普遍性個人化,進而與藝術作品産生共鳴,而不僅僅是感官的感受,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從此可看出黑格爾所提出的理念與感性顯現的統一是具有一定進步性的。

從黑格爾對美的定義看出,黑格爾美學思想的豐富性,但其哲學思想的唯心主義的頭足倒置,緻使他的美學觀點從一般出發,從抽象的理念出發,而不是現實的生活,這是哲學基礎上他無法克服的缺點。

三: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意義

可以看出,黑格爾關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但我們剝開唯心主義的外殼,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中所說的:

黑格爾對美學的最重要的貢獻在于把辯證法發展的道理應用到美學裡,替美學建立了一個曆史觀點,他把藝術的發展聯系到“一般世界情況”來研究,即聯系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聯系到經濟、政治、倫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來研究。他認為藝術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

其美學思想最主要的方面在于:

(1)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美學的創始人鮑姆嘉敦自開始即認為美學是關于感性認為的科學,康德雖然重視理性,但聲稱美與概念無關,有了概念便沒有了審美活動,以至于很多哲學家例如尼采、叔本華都無不用直覺來反對理性,但黑格爾卻毫不動搖,而且将理性提到藝術想象的活動。在《美學》中他說:“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的活動,這種活動就是理性的因素。”不僅如此,黑格爾還将理性與感性統一起來。如果不與感性統一,則會成為為純抽象的思維,而不是藝術了。

(2)内容與形式的統一。在《美學》一書中,他這樣寫到:

可知,藝術的内容是理念,一書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可知,藝術的内容是理念,而理念在黑格爾哲學中是至上的主導地位的,并與形式是統一的,由于内容的主導地位,他也就強調内容的真實性。内容不真實,而求技藝與形式的完美,是不實際的。他由此批判東方藝術的醜陋與不真實,顯然這是他自我的偏見。這是由于他指的内容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内容,而是脫離了現實生活的理念内容。這是由于其唯心主義的結果。

(3)一般與特殊的統一。黑格爾認為美應當是一般和特殊的統一,是普遍的理念顯現在個别的感性形象之中,他說:

隻有在個性與普遍性的統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獨立自足性,因為正如普遍隻有通過個别事物才能獲得具體的實在,個别的特殊事物也隻有在普遍性裡才能找到它的現實存在的堅固基礎和真正内容。

這種普遍性和個性的統一,表現在外在環境中,是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為引起沖突和行動的“情況”;表現到人物性格上,則是理念的普遍力量具體化為作為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情緻”。所以,理想的人物性格既具有普遍的理想,也具有特殊的個性。

黑格爾把一般與特殊統一起來,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轉化或顯現為特殊的個别人物。

由于黑格爾的哲學,使他的美學觀點也有頭足倒置的問題,但其将辯證發展的觀點與其堅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學向前不斷進步,寫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一筆。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