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7月23日,黃河流域非遺尋訪調研團到達中國牡丹之都、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參觀調研了牡丹區菏澤木雕、曹縣木雕、曹縣有愛雲倉直播基地、東明獅舞、中國魯錦博物館和郓城水浒好漢城等項目。
黃河滋養了菏澤這方熱土,也孕育了菏澤風格獨特、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據了解,菏澤市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非遺項目93項、市級非遺項目293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2位、省級非遺傳承人73位、市級非遺傳承人420位。菏澤市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連續多年全省第一。
菏澤木雕:傳播菏澤文化符号,傳承發揚木雕文化
步入菏澤木雕藝術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恢宏大氣、精雕細刻的木雕作品《雄關漫道真如鐵》,這一震撼人心的木雕作品由千年香樟古樹雕刻而成,長約4米、寬約2米、高約3米,展現的是秦始皇修長城,護衛祖國河山的曆史故事。菏澤木雕現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菏澤木雕藝術博物館位于菏澤市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内,菏澤匠工木雕總經理李彥峰告訴記者,公司通過網絡電商、直播帶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銷售木雕工藝品,簡單的工藝品隻需要4——5天左右便可完成,目前,公司客戶越來越多,客戶覆蓋面也越來越廣,銷量穩步增長。
調研團一行人走進木雕生産車間參觀,兩位聾啞師傅正在全神貫注、十分熟練地雕刻着,據李彥峰介紹,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與菏澤特教中心合作,吸納殘疾人員就業,并向附近村莊的貧困人員打開就業的大門,對他們進行免費技藝培訓,讓他們能夠以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助力鄉村振興。
“做文化,欲速則不達,要有文化底蘊,沉下心來,長久去做。”李彥峰堅定地說。多年來,李彥峰一直将傳承發揚木雕文化、傳播好菏澤文化符号作為自己的初心,通過自身的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認可和喜愛。
曹縣木雕:有效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曹縣木雕是曹縣民衆适應生産生活及祭祀需用而産生的雕刻技藝。明清時曹縣木雕技藝已頗為成熟,發展傳承到今天已有七大類三千六百多個品種,其作品多以吉祥寓意題材為主,制作時善以意塑形,精工雕刻,形象簡潔明快,造型逼真,古樸之中見精美,大俗之中見雅緻。2021年5月,曹縣木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據曹縣木雕第六代傳承人蔡秀芳介紹,她依托木雕産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屬性,實施精準扶貧舉措,有效帶動了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截止到2019年6月,共培訓貧困戶150餘人,其中安排廠内就業50餘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其餘人員多為“公司 農戶”的形式與企業合作,企業将部分訂單分包給行動不便的貧困人員,貧困人員在家加工制作後再給企業,其月收入也均在2000元以上。
木雕産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産業,能夠有效帶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和實施精準扶貧,在振興傳統工藝方面采取了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手段,并重點向周邊貧困群衆傾斜,對鄉村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曹縣有愛雲倉直播基地:“非遺 電商”,村民富起來
走進有愛雲倉,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淘寶直播、抖音、快手三個培訓室。移步倉庫,琳琅滿目的各樣商品整齊地擺放在貨架上,各位主播正對着手機鏡頭熱情地介紹商品,直播氛圍非常濃厚。曹縣有愛雲倉創始人兼總經理李字雷告訴記者,“5月8日,有愛雲倉正式開業,當天來了近200名主播同場直播,銷售額近300萬。目前在直播基地裡,有20多位固定的主播,20多萬件貨品。”
據悉,曹縣10年前是貧困縣,後依靠棺材和壽衣制作起家,一度占據日本棺材市場近90%份額,随後利用技術積累,轉型改做演出服,又包攬了全國70%的演出服市場。疫情以後,演出市場萎縮,漢服風潮漸起,許多曹縣人轉而投身漢服市場。設計、印花、繡花、加工……曹縣人依托當地完整的産業鍊,加之政府經常請電商專家給村民講課授道,及自身夜以繼日的堅持,工廠慢慢壯大,産業逐漸做大,産品銷至中國各地。記者了解到,當地居民通過“非遺 電商”這一創新模式,将漢服通過細緻加工後,直播帶貨、網絡營銷,取得了很好的收入。“非遺 電商”既把村民留在了曹縣,又讓曹縣人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更把漢服這一傳統服飾通過互聯網這一平台展現給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
東明獅舞:讓非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東明縣的舞獅曆史悠久,清光緒年間便開始興起,傳承至今已曆經一百餘載歲月。據傳承人介紹,東明獅舞在繼承傳統舞獅技藝的基礎上,在舞蹈動作、伴奏音樂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使舞隊的整體藝術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表演具有剛勁有力、惟妙惟肖、節奏鮮明等特點。
調研團一行人觀賞了精彩的舞獅表演,皆鼓掌叫好,表演者動作剛勁有力,配合默契,巧妙地将觀衆帶入表演之中,被之吸引,為之稱贊。表演結束,記者采訪到一位舞獅表演者,“我從小學開始練習舞獅,我的父親和叔叔都喜歡舞獅,在他們的熏陶下我也逐漸培養起了對舞獅的興趣,我們東明縣舞獅現在已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産,2020年的時候,我們還被邀請參加塞爾維亞中國春節文化廟會,當地人民都非常喜歡我們的表演,我感到很自豪,也更加堅定了要繼續将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揚下去的信念。”一位滿頭大汗的熱血少年自信地說。
中國魯錦博物館——菏澤市第一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博物館
魯錦是山東省西南部地區獨有的民間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它與普通的手織布不同的是使用提花織造技藝,色彩鮮豔,手感細密柔軟。在清代鄄城出産的棉織布曾作為貢品貢獻宮廷。
中國魯錦博物館展館面積1500平方米,展線長度300米。博物館立足鄄城悠久的曆史文化和豐厚的魯錦文化資源,用多種方式展示鄄城燦爛的曆史文明和魯錦織造技藝的曆史、文化和技藝,着重體現了魯西南婦女高超的藝術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中國魯錦博物館對山東魯錦文化的傳播,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魯錦織造技藝的傳承,對培養青少年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魯錦産品兼有文化遺産和技藝風範的價值,蘊含大量的活性文化因素,是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優質項目。以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大埝鎮為例,大埝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魯錦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利用大埝鎮特有的傳統魯錦織造優勢,一方面組織群衆參加魯錦織造技術培訓,鼓勵更多的貧困家庭學習織造技藝;一方面派魯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深入到重點貧困村莊,進入貧困戶家庭,手把手交給他們相關的技術,采用“公司 農戶”的模式,先後有17個村莊的500餘名群衆參加了魯錦織造和魯錦工藝品生産。大埝鎮年産手織魯錦面料50萬米,創造出950萬元的産值,從業群衆每個月都能獲得1500-3000元的經濟收益,極大的帶動了群衆從事魯錦織造和成品加工的積極性,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魯錦博物館已經成為向廣大群衆展現鄄城曆史和非遺展示,進行社會教育的重要窗口。2005年被菏澤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榮獲文化部頒發的"文化遺産日獎";2009年12月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2015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産名單;2016年被山東省旅遊局評為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
郓城水浒好漢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郓城縣曆史悠久,是千年古縣,春秋時期築城名郓。郓城縣是水浒故事的發祥地,宋江、晁蓋、吳用等水浒英雄的故裡,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說,水浒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八百裡水泊遺水宋江湖、宋江河、宋江故裡宋家村、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劉唐醉卧的靈官殿、晁蓋中箭身亡的曾頭市等等,水浒故事俯拾皆是,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旅遊強縣,榮膺“中國好漢之鄉”稱号。也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和“古筝之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水浒好漢城便坐落在這座千年古縣。
郓城水浒好漢城是一個集水浒、古建、武術、非遺、民俗、表演、國學等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旅遊勝地。古色古香的水浒好漢城,資源結構良好,三十六院落、七十二景觀,一百零八個景點,講述水浒千古絕唱。既有地區代表性的非遺資源,又有鮮明特色的水浒文化、武術文化等資源。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水浒好漢城中,走過印有歲月痕迹的青石闆路,聆聽着專屬這美好夏日清脆的蟬鳴聲,在旅遊中欣賞文化、學習文化、感悟文化,水浒好漢城将文旅融合展現得淋漓盡緻。不少遊客帶着自己的孩子前來參觀,讓孩子在快樂的旅遊中學習非遺,在真實的體驗中領悟非遺,了解曆史,培養文化傳承的精神。記者采訪到一位帶着孩子前來參觀的旅客,她說:“《水浒傳》是經典四大名著之一,孩子自己從小就很喜歡閱讀《水浒傳》,都說'紙上覺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水浒好漢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體驗非遺、體驗曆史、體驗文化的平台。”這位遊客身邊十幾歲左右的少年也非常激動地表示,“水浒好漢城裡的衆多項目都非常精彩,像是書中的畫面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眼前。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我很高興能夠親身體驗,也很願意用心學習。”
菏澤古為曹國,後改為曹州,清雍正年間設曹州府,所轄區域與今菏澤市轄區基本相當。曹州文化曆史悠久,特點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底蘊深厚,門類較為齊全,價值獨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空間。為了對轄區内的文化遺産進行整體保護,從2011年菏澤市就開始探索文化生态保護區的建設工作。2012年9月,菏澤市啟動了曹州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申報工作。2013年6月,曹州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被省文旅廳批準為省級生态保護實驗區。建立文化生态保護區,将民間文化遺産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的區域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是保護文化生态的一種有效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